崇國的歷史。周文王和崇侯虎結了仇

《封神演義》裡有個崇侯虎,是商紂王的智囊。崇侯虎是崇國的最後一代國君 ,後來崇國被周文王給滅掉了。

一、崇國的建立和變遷

唐堯的時候,堯把“崇”地封給了夏禹的父親鯀,建立了

崇國

,地點在河南省登封市的嵩山腳下。崇國是褒姓,崇氏。現在有人分不清嵩山的“嵩”和崇高的“崇”。在這裡,可以找到冠冕堂皇的理由。當時,還沒有嵩山的“嵩”字,只有崇高的“崇”。

“嵩”和“崇”是一個字

,都讀作“嵩”。 因為嵩山很高,所以,當時的嵩山也被稱為

“崇高”

,“崇高”這個詞就是這麼來的。到了商朝,商王把崇國從河南向西遷到了豐鎬地區,以監視西戎。商紂王的時候,崇國的君位傳到了崇侯虎手裡。崇侯虎是個有戰略頭腦的人,他見周文王的地盤越來越大,聲望越來越多高,就知道,滅商者,必周也。於是就接連上疏商紂王,勸他儘早動手,除掉周國這個隱患。

崇國的歷史。周文王和崇侯虎結了仇

二、周人和崇國的仇恨

商紂王聽從了崇侯虎的建議,就把周文王和他的大兒子伯邑考召來,囚禁在了羑里。崇侯虎對商紂王說,“現在,天下人都認為西伯昌是聖人,終究是個禍患,不如趁早殺了他。”可商紂王心理清楚,周文王雖然懷有貳心,但他表面上為商朝辦了不少事,在天下人眼中,是個大大的忠臣。如果隨便殺個忠臣,諸侯勢必人人自危。可商紂王又不能打擊崇侯虎的忠心,就對他說,“你說西伯昌是聖人,可我聽說,‘聖人當不食其子羹’。那麼,我們就把他兒子做成肉羹,看看他能不能分辨出來。”商紂王心想:我雖然不殺你周文王,但是必須得給你一個警告。於是就把伯邑考給殺害了,做成了肉羹端給周文王。

周文王明知眼前的肉羹是自己的兒子,還是假裝若無其事地給吃了。但心裡卻默默的唸叨:兒子,等父親有朝一日能活著出去,一定給你報仇。商紂王見周文王吃了肉羹,就對崇侯虎說:你看,“誰謂西伯聖者?食其子羹尚不知也。”

伯邑考死後,被葬在了河南安陽羑(yǒu)裡城的西北角,他的墳被當地人稱作“兔兒冢”。傳說,周文王吃了兒子的肉羹以後,就吐在了這個地方。他吐出的肉,變成了一隻只小兔子,一蹦一蹦地跑走了。所以,

“兔兒冢”也叫“吐兒冢”

崇國的歷史。周文王和崇侯虎結了仇

後來,“文王四友”之一的閎夭帶了天下的寶物,把周文王給贖了出來。臨走時,商紂王卻把“鍋”甩給了崇侯虎,對閎夭說,“譖(zèn)西伯者,崇侯虎也。”所以,周文王與崇侯虎之間,既有國仇,又有家恨。周文王發誓,在有生之年,一定要為兒子報仇。

三、周文王滅掉了崇國

周文王回去以後,一直攻打西戎,騰不手來對付崇國。等他解決了西方的後顧之憂以後,已經是垂暮之年了。但是,他一直沒有忘記兒子的仇恨。在他去世的頭一年,周文王親自帶兵突襲了崇國,活捉了崇侯虎,並親手砍了他的頭,祭奠自己的大兒子伯邑考。《詩經。文王有聲》說,‘既伐於崇,作邑於豐’,是國之地也。”

四、崇國傳下了崇姓

崇國滅亡以後,崇國人為了紀念故國,就以國為氏,姓了崇。現在崇姓儘管不常見,但全國仍有2萬多人在用,在所有姓氏中,排在第631位。

西漢時期,崇姓出一個十分有個性的人,名字叫

崇軍

。在古代,“崇”通“終”,崇氏也稱為終氏,崇軍也叫終軍。《後漢書》記載,“年十八,至長安上書言事。軍從濟南步入關,關吏予繻(通關憑證)。軍曰:‘以此何為?’吏曰:‘為復傳,還當以合符(回來檢驗)。’軍曰:‘大丈夫西遊,終不復傳還。’棄繻而去。” 這就是崇軍的氣魄與自信:我只要去了,就能成功,還回來幹什麼。果然,“武帝異其文,拜軍為謁者給事中。”不久,漢武帝又升他為諫議大夫。後來崇軍請命出使南越,對漢武帝說,“

願受長纓

,必羈南越王而致之闕下。”現在說的“請纓”一詞,就來源於崇軍說的這句話。

崇國的歷史。周文王和崇侯虎結了仇

到了南越,崇軍說服南越王舉國附屬了漢朝。可南越的宰相呂嘉早有異心,便發動兵變,殺了南越王,崇軍也死在亂軍之中,年僅21歲,被世人稱為“

終童

”。

唐朝王勃在《滕王閣序》中,就用了這個典故:“

無路請纓,等終軍之弱冠

;有懷投筆,慕宗愨之長風。”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