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蜀漢大事年表(建安二十四年之一):劉備稱王

編者注:眾所周知,《三國志》是一本紀傳體斷代史書,這種紀傳體的方式雖然在表現人物事蹟時異常生動,但在時間線索上卻有點模糊不清,讓人捉摸不透事件發生的順序和因果關係(即所謂的“紀傳易復,編年無重”)。因此,小編就想把這種紀傳體重新改編為編年體,儘可能詳細地(力爭精確到月,部分事件精確到天)敘述三國時期的大小事件和每一位官員的升遷軌跡,儘可能實現紀傳中說的每一件事都有時間表可對應,為讀者瞭解三國史提供一個索引和參考。

《蜀漢大事年表》系列是其中的蜀漢篇(後續將陸續推出曹魏篇和東吳篇),該系列從延熹四年劉備出生開始寫起,到泰始七年劉禪去世為止,基本囊括蜀漢兩世君主的方方面面。

本文是一篇考據帖,在敘事生動性上肯定不足,但在嚴謹性上肯定有餘。在論述的過程中,小編會附上所有的出處或依據,同時對於一些推論的事件,也會附上考據的過程,希望讀者喜歡。

一、年表提綱

16.蜀漢大事年表(建安二十四年之一):劉備稱王

注:圖中帶★標記的為推論的內容,帶數字上標的為有幾種可能的解釋,其餘為有確切史料支撐的內容

二、詳細年表及出處依據

(一)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

建安二十四年對劉備來說註定是不平凡的一年,這一年,他經歷了從天堂到地獄的大起大落,建安二十四年也成為他人生的分水嶺。這一年由於事件太多,導致字數太長,因此小編決定分開來寫,第一篇專門寫劉備稱王,第二篇專門寫關羽大意失荊州。

1月:

(1)劉備南渡沔水,攻克定軍山,突破漢中防線。

在建安二十三年的篇章裡,我們講過,為了擺脫在陽平關曠日持久的對峙局面,劉備發動了繞道廣石和繞道馬鳴閣道兩次迂迴奇襲行動,企圖和陽平關的正面戰場達到“奇正相生”的目的,結果都遭到了失敗。從戰術上分析,劉備這兩次迂迴,迂迴幅度都比較小,都是圍繞在陽平關周邊,以攻克陽平關為目的。

在此不利背景下,法正又提出了一種新思路:大踏步迂迴,不再以攻克陽平關為目的,而是以讓陽平關失去戰略價值為目的。《三國志·法正傳》記載:“二十四年,先主自陽平南渡沔水,緣山稍前,於定軍、興勢作營。淵將兵來爭其地。正曰:‘可擊矣。’先主命黃忠乘高鼓譟攻之,大破淵軍,淵等授首。曹公西征,聞正之策,曰:‘吾故知玄德不辦有此,必為人所教也。’”文中曹操說的“必為人所教”就是指繞道定軍山,誘使夏侯淵決戰的計謀。

16.蜀漢大事年表(建安二十四年之一):劉備稱王

陽平關是漢中從山區谷地進入漢中盆地的大門,地位相當險要,地圖來源於“地圖帝”

從漢中地形來看,在漢中的西邊,定軍山、天蕩山、陽平關三點構成了西線的防禦體系,劉備捨棄陽平關,攻克定軍山,實際上就突破了漢中的防線,雖然定軍山道路崎嶇,運兵運糧都沒有走陽平關方便,但它畢竟掌握了戰場的主動權。從定軍山出發,既可以偷襲漢中城,又可以繞道陽平關背後襲擊,更冒險一點可以堵塞褒斜谷等進漢中的通道,形成關門打狗的態勢。所以,夏侯淵不得不來搶定軍山,這就是《孫子兵法》所說的“致人而不致於人”。此舉一舉扭轉了劉備的不利局面:在陽平關時他進攻夏侯淵防守,現在改成夏侯淵進攻他防守了。

(2)夏侯淵率兵爭奪定軍山,在山北紮營,令張郃守東圍,自己守南圍;劉備進攻張郃,夏侯淵分一半兵馬救援張郃,劉備又令人從走馬谷放火燒夏侯淵鹿角,夏侯淵親自救火;法正建議劉備居高臨下進攻,黃忠斬殺夏侯淵和益州刺史趙顒,晉升徵西將軍。

根據《三國志·夏侯淵傳》:“二十四年正月,備夜燒圍鹿角。淵使張郃護東圍,自將輕兵護南圍。備挑郃戰,郃軍不利。淵分所將兵半助郃,為備所襲,淵遂戰死。”《三國志·張郃傳》:“其後備於走馬谷燒都圍,淵救火,從他道與備相遇,交戰,短兵接刃。淵遂沒,郃還陽平。”《三國志·黃忠傳》:“建安二十四年,於漢中定軍山擊夏侯淵。淵眾甚精,忠推鋒必進,勸率士卒,金鼓振天,歡聲動谷,一戰斬淵,淵軍大敗。遷徵西將軍。”

16.蜀漢大事年表(建安二十四年之一):劉備稱王

漢中之戰,圖片來源於“大內義興”

總之,定軍山之戰的經過是:夏侯淵來到定軍山下紮營,由於陽平關位於定軍山西北,所以夏侯淵紮營的位置也在定軍山西北,其營地的南面和東面面對著劉備軍隊。在部署上,夏侯淵自己防守南面(南面這個位置在走馬谷中),讓張郃防守東面。晚上,劉備採取聲東擊西的計策,先派兵進攻張郃的東面,張郃抵抗不住,向夏侯淵求救,夏侯淵分出一半人馬支援張郃。然後劉備又派人燒夏侯淵南面的鹿角,夏侯淵親自帶人去滅火。這時候法正看到有機可乘,建議黃忠進攻,黃忠從山上衝下來時正好遇到了救火的夏侯淵,二人在走馬谷中大戰一場(即所謂的“歡聲動谷”),黃忠大獲全勝,斬殺夏侯淵和益州刺史趙顒。戰後,黃忠當場由討虜將軍晉升徵西將軍。

至於夏侯淵之死,《三國志·黃忠傳》說是“一戰斬淵”,《三國志·夏侯淵傳》說是“淵遂戰死”,《三國志·張郃傳》說是“淵遂沒”,《三國志·夏侯淵傳》注引的《魏略》中,劉禪寬慰夏侯霸時說:“卿父自遇害於行間耳,非我先人之手刃也。”說明夏侯淵的確是在戰鬥中被蜀軍直接砍殺的(畢竟刀劍無眼,可以理解),跟關羽這種被抓後刻意斬殺不同,其仇恨程度也就不同。所以後來劉備執意要討伐東吳為關羽報仇,實在是是可忍孰不可忍。

16.蜀漢大事年表(建安二十四年之一):劉備稱王

(3)張飛妻子請求安葬夏侯淵。

夏侯淵戰死後,根據《魏略》記載:“時霸從妹年十三四,在本郡,出行樵採,為張飛所得。飛知其良家女,遂以為妻,產息女,為劉禪皇后。故淵之初亡,飛妻請而葬之。”張飛妻子是夏侯淵的侄女,所以請求安葬夏侯淵。至於此事發生的時間,如果張飛妻子是隨軍出征的話,就應當發生在建安二十四年1月,如果沒有隨軍的話就應當在事後了。不過,文中“淵之初亡”的“初”字,應當是剛剛的意思,說明夏侯淵一死,張飛妻子就請求安葬他了(從另一面來講,如果是事後,說不定連骨頭也找不到了),應當就發生在1月份。

(4)郭淮推舉張郃統領漢中魏軍,並於漢水北岸稍遠處紮營,劉備不敢渡水,陷入僵持。

根據《三國志·張郃傳》:“淵遂沒,郃還陽平。”《三國志·郭淮傳》:“淵遇害,軍中擾擾,淮收散卒,推蕩寇將軍張郃為軍主,諸營乃定。其明日,備欲渡漢水來攻。諸將議眾寡不敵,備便乘勝,欲依水為陳以拒之。淮曰:‘此示弱而不足挫敵,非算也。不如遠水為陳,引而致之,半濟而後擊,備可破也。’既陳,備疑不渡,淮遂堅守,示無還心。”

定軍山之戰後,雖然夏侯淵已死,但魏軍並未崩潰,陽平關也未丟失,因此雙方陷入對峙局面。劉備佔領了沔水(也是漢水)南面,張郃郭淮等佔領了沔水北面。

(4)曹仁派兵平定了宛城的侯音叛亂

根據《三國志·武帝紀》:“二十四年春正月,仁屠宛,斬音。”曹仁平定侯音叛亂後,徹底平定了襄樊的背後,剪除了關羽的後援。

3月:

(1)曹操自長安出斜谷,至陽平關,劉備拒不出戰。

根據《三國志·武帝紀》:“三月,王自長安出斜谷,軍遮要以臨漢中,遂至陽平。備因險拒守。”根據《三國志·先主傳》:“曹公自長安舉眾南征。先主遙策之曰:‘曹公雖來,無能為也,我必有漢川矣。’及曹公至,先主斂眾拒險,終不交鋒,積月不拔,亡者日多。”

從上下文我們知道,劉備1月份就斬殺了夏侯淵,曹操3月份才從長安來到漢中。這兩個月劉備在幹嘛?他為什麼不趁曹操沒到的時候打過沔水去,徹底佔領漢中?小編推測,這兩個月劉備可能是在囤積糧草和補充士卒,為下一步的堅守創造條件。

根據《三國志·先主傳》的記載,當聽說曹操從長安來的時候,劉備說了一句:“曹公雖來,無能為也,我必有漢川矣。”大軍尚未交鋒,他為什麼這麼自信?我們知道,劉備在漢中時並未攻克陽平關,他的糧草需要“緣山稍前” 沿金牛道穿越定軍山地運輸,而曹操也不好受,他也需要穿越秦嶺沿褒斜谷等孔道運輸。劉備之所以這麼自信,可能就在於他提前籌夠了糧食(後來黃忠派兵到北山襲擊曹操糧車的事也能說明劉備在打糧草牌),而曹操運糧困難,所以士卒逃亡嚴重,不得不放棄漢中。

(2)王平跟隨曹操進兵漢中

根據《三國志·王平傳》:“從曹公徵漢中,因降先主。”說明王平也是3月份到漢中的。

3月到5月之間:

(1)曹真、徐晃在陽平關擊敗劉備部將高詳。

根據《三國志·曹真傳》:“從至長安,領中領軍。是時,夏侯淵沒於陽平,太祖憂之。以真為徵蜀護軍,督徐晃等破劉備別將高詳於陽平。”

這個事件應當發生在3月曹操到漢中至5月曹操撤離漢中之間。因為曹真是建安二十三年9月和曹操一起到長安的,在夏侯淵戰死後才到漢中,而曹操也是夏侯淵戰死後才向漢中開拔的,因此可以推定曹真是跟著曹操一起來的。因為根據《三國志·張郃傳》:“太祖在長安,遣使假郃節。”曹操既然已經給張郃假節了,張郃就能名正言順地指揮漢中的軍隊,沒必要再派曹真過來指揮。最有可能的就是曹操到漢中後,額外派曹真去鎮守陽平關。

從該次戰鬥也能看出,劉備雖然從陽平關繞到了定軍山,但是在陽平關的守軍並沒有撤,還是留了一部分軍隊的,至於高詳是主將還是偏將則不得知。另外,從地形來看,陽平關是定軍山的大後方,地處金牛道要衝,曹真雖然擊敗了高詳,但從後來劉備和曹操對峙時並沒有被包餃子或處於下風來看,金牛道還是扼守在劉備手裡的。高詳雖然戰敗,但戰略上並沒有失敗,仍牢牢保護著定軍山的背後。這也是劉備得以和曹操叫板的底氣。

(2)劉備派劉封挑釁曹操。

根據《三國志·曹彰傳》注引的《魏略》記載:“太祖在漢中,而劉備棲於山頭,使劉封下挑戰。太祖罵曰:‘賣履舍兒,長使假子拒汝公乎!待呼我黃鬚來,令擊之。’乃召彰。”根據《三國志·先主傳》的記載,劉備在漢中的策略是“斂眾拒險,終不交鋒”,不太可能主動派劉封去挑戰,比較可能的是讓劉封在山上叫罵,比如“曹賊,有本事你打上來啊”之類的,專門氣曹操。

(3)黃忠襲擊曹操的運糧隊未歸,趙雲接應,用空城計大破魏軍;益州書佐張翼時已晉升沔陽縣長。

根據《三國志·趙雲傳》注引的《雲別傳》記載:“夏侯淵敗,曹公爭漢中地,運米北山下,數千萬囊。黃忠以為可取,雲兵隨忠取米。忠過期不還,雲將數十騎輕行出圍,迎視忠等。值曹公揚兵大出,云為公前鋒所擊,方戰,其大眾至,勢偪,遂前突其陳,且鬥且卻。公軍敗,已複合,雲陷敵,還趣圍。將張著被創,雲復馳馬還營迎著。公軍追至圍,此時沔陽長張翼在雲圍內,翼欲閉門拒守,而云入營,更大開門,偃旗息鼓。公軍疑雲有伏兵,引去。雲雷鼓震天,惟以戎弩於後射公軍,公軍驚駭,自相蹂踐,墮漢水中死者甚多。先主明旦自來至雲營圍視昨戰處,曰:‘子龍一身都是膽也。’”

戰鬥經過文中記載比較詳細,就不再過多解釋,只有一句“墮漢水中死者甚多”,說明趙雲紮營應該在漢水南邊不遠處,而曹軍是從漢水北邊過來的,所以一驚慌紛紛往河對岸跑,結果淹死不少人。這也說明當時劉備和曹操仍舊是隔著漢水在對峙。

16.蜀漢大事年表(建安二十四年之一):劉備稱王

圖片來源於“地緣看世界”

另外,根據《三國志·張翼傳》記載:“先主定益州,領牧,翼為書佐。建安末,舉孝廉,為江陽長,徙涪陵令。”而《雲別傳》也說:“此時沔陽長張翼在雲圍內”,兩條記錄,一個說是江陽長,一個說是沔陽長,江陽在今四川瀘州市,沔陽在今漢中市,張翼既然在漢中參與戰鬥,是沔陽縣長才合適。張翼之前的官職是益州書佐,那麼極有可能跟隨益州牧劉備進攻漢中,因此張翼可能是在戰時劉備攻克沔陽後直接任命的。

(3)王平投降劉備,任命為牙門將,後晉升裨將軍。

根據《三國志·王平傳》:“從曹公徵漢中,因降先主,拜牙門將、裨將軍。”《三國志·先主傳》也說:“及曹公至,先主斂眾拒險,終不交鋒,積月不拔,亡者日多。” 可能正是在“亡者日多”的時候,王平投降了劉備,任命為牙門將。

5月:

(1)曹操從漢中退兵回長安,劉備佔領漢中。

根據《三國志·武帝紀》:“夏五月,引軍還長安。”《三國志·先主傳》:“夏,曹公果引軍還,先主遂有漢中。”

夏天(5月和6月):

(1)孟達從秭歸北攻房陵郡,殺太守蒯祺,然後從房陵進攻上庸;劉備派劉封、李平從漢中支援,上庸太守申耽投降。

根據《三國志·先主傳》:“夏,曹公果引軍還,先主遂有漢中。遣劉封、孟達、李平等攻申耽於上庸。”《三國志·劉封傳》:“建安二十四年,命達從秭歸北攻房陵,房陵太守蒯祺為達兵所害。達將進攻上庸,先主陰恐達難獨任,乃遣封自漢中乘沔水下統達軍,與達會上庸。上庸太守申耽舉眾降,遣妻子及宗族詣成都。”事實清楚,不再解釋。

(2)人事安排:原上庸太守申耽留任原職,同時加封徵北將軍;申儀任命為

建信將軍、西城太守;鄧輔任命為房陵太守;樊友任命為宜都太守;副軍中郎將劉封晉升副軍將軍。

根據《三國志·劉封傳》:“先主加耽徵北將軍,領上庸太守員鄉侯如故,以耽弟儀為建信將軍、西城太守,遷封為副軍將軍。”上庸一共三郡,申耽繼續擔任上庸太守,申儀擔任西城太守,還有一個房陵太守不詳。不過根據《三國志·陸遜傳》記載:“又攻房陵太守鄧輔、南鄉太守郭睦,大破之。”說明劉備任命的房陵太守是鄧輔。

孟達北攻房陵後,他的宜都太守也就空出來了,所以劉備又任命樊友為宜都太守。《三國志·陸遜傳》:“遜徑進,領宜都太守,拜撫邊將軍,封華亭侯。備宜都太守樊友委郡走。”就是證明。

16.蜀漢大事年表(建安二十四年之一):劉備稱王

上庸三郡太守

(3)劉備將張裕以預言爭漢中不準為由殺了

至於張裕的被殺時間,《三國志·張裕傳》記載:“先主常銜其不遜,加忿其漏言,乃顯裕諫爭漢中不驗,下獄,將誅之。諸葛亮表請其罪,先主答曰:‘芳蘭生門,不得不鉏。’裕遂棄市。”

表面上,劉備殺張裕的理由是預判漢中之戰失誤,那麼鐵定是在5月份劉備佔領漢中之後了。再加上當時張裕的官職是益州後部司馬,那肯定需要跟著益州牧劉備出征,而諸葛亮求情的方式又是上表,而非當面求情,說明諸葛亮不在跟前(在成都),那麼殺張裕最晚應當在8月劉備回成都之前。考慮到劉備和諸葛亮路上資訊傳遞的時間,所以小編推定張裕應當在6、7月份被殺的(8月份劉備稱王,為了圖吉利和安撫人心,他應該不會動殺刀)。

7月:

(1)關羽進攻曹仁,曹操派于禁率步騎三萬多救援曹仁。

根據《三國志·武帝紀》:“秋七月,以夫人卞氏為王后。遣于禁助曹仁擊關羽。”可知,關羽進攻曹仁的時間是在建安二十四年7月份。

至於于禁的兵力,《三國志·關羽傳》記載:“是歲,羽率眾攻曹仁於樊。曹公遣于禁助仁。秋,大霖雨,漢水汎溢,禁所督七軍皆沒。”《三國志·吳主傳》:“二十四年,關羽圍曹仁於襄陽,曹公遣左將軍于禁救之。會漢水暴起,羽以舟兵盡虜禁等步騎三萬送江陵,惟城未拔。”《華陽國志》記載:“魏王遣左將軍于禁督七軍三萬人救樊。”

《三國志·關羽傳》說是七軍,《三國志·吳主傳》說是俘虜步騎三萬,《華陽國志》說是總共三萬。根據三國時期的軍制,五人為伍,二伍為什,五什為隊,二隊為屯,五屯為曲,二曲為部,五部為軍,由此計算,一軍合5000人,于禁所帶七軍,就應當共計3。5萬人,《華陽國志》說的3萬人應當是根據最後被俘虜的人倒推出來的。

當然了,基於考據的嚴謹性,本條記錄小編採用“三萬多”的模糊說法,如果讀者不苛求如此嚴謹,可以將於禁兵力認定為3。5萬人。

(2)龐德射中關羽額頭。

根據《三國志·龐德傳》:“後親與羽交戰,射羽中額。”龐德作為曹仁賬下大將,駐紮在樊城,他與關羽交戰的時間應當早於于禁,所以應當在7月份。

8月:

(1)農曆8月21日,劉備稱漢中王。

關於劉備稱王的時間,《三國志·先主傳》記載:“秋,群下上先主為漢中王。”只說秋天,沒說哪個月。《資治通鑑》則說:“秋,七月,劉備自稱漢中王。”表明了是秋天的7月。而《後漢書·孝獻帝紀》則更進一步:“秋七月庚子,劉備自稱漢中王。” 說是7月的庚子日。但是,我們根據《二十史朔閏表》來查詢發現,建安二十四年7月壓根就沒有庚子日。

而《後漢紀·後漢孝獻皇帝紀卷三十》則記錄為:“秋八月,諸葛亮等上言曰……”說是8月份。同時,參考《三國志·先主傳》記載“秋,群下上先主為漢中王……時關羽攻曹公將曹仁,禽于禁於樊。”《三國志·武帝紀》:“八月,漢水溢,灌禁軍,軍沒,羽獲禁,遂圍仁。”關羽7月份進攻曹仁,8月份擒獲于禁,而《三國志·先主傳》說劉備稱漢中王時“時”關羽攻曹公將曹仁,禽于禁於樊,說明劉備稱王時,關羽已經擒獲于禁了。因此,可以推斷出,劉備稱漢中王就應當是在8月份。《後漢書·孝獻帝紀》記錄的“7月庚子”應當是“8月庚子”,換算成農曆後,就是8月21日。

(2)李朝寫上漢中王表。

根據《華陽國志》記載:“群下上先主為漢中王,其文朝所造也。”李朝時任臨邛縣令。

(3)劉備分封官員。

劉備分封官員沒有史料明確表明是在哪個月,但劉備既然在8月份稱王,那麼這麼一個普天同慶的時刻自然要做到雨露均霑,分封官員極有可能是在8月份。具體名單如下:

A.三公九卿系統:

a.吳夫人晉升漢中王后。《三國志·二主妃子傳》:“建安二十四年,立為漢中王后。”後宮系統只有吳夫人這一條記錄,所以擠在三公九卿系統裡,不再單獨分類了。

b.左將軍長史許靖晉升太傅。《三國志·許靖傳》:“先主為漢中王,靖為太傅。”位比三公。

c.鎮遠將軍賴恭晉升太常。《三國志·楊戲傳》:“先主為漢中王,用荊楚宿士零陵賴恭為太常,南陽黃柱為光祿勳,謀為少府。”九卿之一,掌管禮儀。

16.蜀漢大事年表(建安二十四年之一):劉備稱王

三公九卿,圖片來源於網路

d.許慈、胡潛任命為博士。《三國志·許慈傳》:“先主定蜀,承喪亂曆紀,學業衰廢,乃鳩合典籍,沙汰眾學,慈、潛併為學士。”這裡記錄的許慈的官職是學士。但是在《三國志·先主傳》中記錄的是:“臣等謹與博士許慈、議郎孟光,建立禮儀,擇令辰,上尊號。”又說是博士。我們參考漢朝的制度,並沒有學士這一官職,倒是有太常博士,因此這裡許慈、胡潛的官職都應當是博士。另外,關於許慈官職任命的時間,《三國志·許慈傳》中記錄的是“先主定蜀”,貌似是在建安十九年。但是,博士是太常的下屬官職,而太常屬於九卿之一,建安十九年劉備只是左將軍、益州牧,是沒有資格任命太常的,因此可以推定,許慈、胡潛是建安二十四年任命的。

e.黃柱任命為光祿勳。《三國志·楊戲傳》:“先主為漢中王,用荊楚宿士零陵賴恭為太常,南陽黃柱為光祿勳,謀為少府。”九卿之一,掌管宮廷宿衛。

f.孟光任命為議郎。《三國志·孟光傳》:“先主定益州,拜為議郎,與許慈等並掌制度。”孟光的任命和許慈一樣,議郎作為光祿勳的下屬官職,也是稱王后才能授予的官職,因此也是建安二十四年任命的。

g.別駕從事王謀晉升少府。《三國志·楊戲傳》:“先主為漢中王,用荊楚宿士零陵賴恭為太常,南陽黃柱為光祿勳,謀為少府。”九卿之一,等同於秘書長。

h.固陵太守廖立晉升侍中。《三國志·廖立傳》:“二十四年,先主為漢中王,徵立為侍中。”在建安二十一年,我們講過,廖立的職位其實不應是巴郡太守,而是固陵太守,即後來的巴東太守。這一年他晉升為侍中了。侍中掌管顧問應對,也算高階幕僚,後來蜀漢四相之一的董允就長期擔任侍中的職位。

B.武將系統

a.蕩寇將軍關羽晉升前將軍,假節鉞。《三國志·關羽傳》:“二十四年,先主為漢中王,拜羽為前將軍,假節鉞。”在四方將軍中,其他人都是假節,單單關羽是假節鉞,地位不同尋常。

然而,哪怕如此顯赫,關羽在接受前將軍印綬時還要鬧一鬧脾氣。根據《三國志·費詩傳》:“先主為漢中王,遣詩拜關羽為前將軍,羽聞黃忠為後將軍,羽怒曰:‘大丈夫終不與老兵同列!’不肯受拜。詩謂羽曰……羽大感悟,遽即受拜。”在歷史人物中,許多人都喜歡關羽,但如果放在當今社會中,關羽估計就不受人待見了,你管好自己當什麼官就行了,還管別人當什麼官,手咋那麼長呢?

b.廖化時任前將軍主簿。《三國志·宗預傳》:“廖化字元儉,本名淳,襄陽人也。為前將軍關羽主簿。”屬於關羽的手下。

c.平西將軍馬超晉升左將軍,假節。《三國志·馬超傳》:“先主為漢中王,拜超為左將軍,假節。”論地位,馬超的左將軍在張飛的右將軍之上。

d.徵虜將軍張飛晉升右將軍,假節。《三國志·張飛傳》:“先主為漢中王,拜飛為右將軍、假節。”

e.徵西將軍黃忠晉升後將軍、關內侯。《三國志·黃忠傳》:“先主為漢中王,欲用忠為後將軍,諸葛亮說先主曰……遂與羽等齊位,賜爵關內侯。”在此之前,關羽、張飛、馬超都已經被封侯了,所以這次劉備在封黃忠為後將軍的同時,也給他補了一個侯位。

如果大家細心點看就會發現,這次提拔的將軍裡面沒有趙雲。在建安十九年攻克益州時,趙雲的翊軍將軍地位還是挺高的,但隨著趙雲與劉備稱王、劉備稱帝兩次大晉升活動無緣,許多人的地位就都超過趙雲了。比如魏延、劉琰、黃權,比如我們沒聽說過的輔匡、劉邕等。

16.蜀漢大事年表(建安二十四年之一):劉備稱王

前左右後四將軍地位平等,這就是五虎上將的由來,只可惜論官職高低,趙雲遠遠比不上。圖片來源於網路

C.尚書檯系統

a.揚武將軍法正晉升護軍將軍、尚書令。《三國志·法正傳》:“先主立為漢中王,以正為尚書令、護軍將軍。”尚書檯是東漢光武帝建立的權力中樞,旨在分散三公的權力,加強中央集權,主管全國政務,因此權力很大。法正擔任尚書令,足以說明劉備對他的信任。假使法正不是英年早逝,未來地位會不會超過諸葛亮,真的很難說。

b.西曹掾劉巴晉升尚書。《三國志·劉巴傳》:“建安二十四年,先主為漢中王,巴為尚書。”尚書檯在尚書令之下一共設定三公曹、吏曹、民曹、二千石曹、南北客曹等六個曹,每個曹的長官為尚書。史料中沒有明確說劉巴為哪個曹的尚書,但是他之前擔任的西曹掾主管官吏選拔,如果業務不變的話,他應當是吏曹尚書,依舊主管選舉。

c.兵曹掾楊儀晉升尚書。《三國志·楊儀傳》:“及先主為漢中王,拔儀為尚書。”楊儀的尚書是哪個曹的也沒說,他之前的兵曹主管軍事,但是在東漢傳統的尚書六曹中並沒有專門管軍事的。曹魏時對尚書各曹進行了擴編,新增了許多曹,估計劉備也是如此吧。

16.蜀漢大事年表(建安二十四年之一):劉備稱王

法正、劉巴、楊儀在文官中的地位,就等於五虎上將在武將中的地位

d.什邡縣令蔣琬晉升尚書郎。《三國志·蔣琬傳》:“先主為漢中王,琬入為尚書郎。”尚書郎是尚書下面的中層,東漢時每個曹有六個尚書郎。至於蔣琬在哪個曹,史書沒明說。

e.巴西功曹馬齊晉升尚書郎。《三國志·楊戲傳》:“齊為太守張飛功曹。飛貢之先主,為尚書郎。”馬齊原來是巴西太守張飛的功曹,張飛將其推薦給了劉備,被任命為尚書郎。從時間上分析,可能是此時任命的。

D.益州牧屬官

a.左將軍屬馬勳晉升益州別駕從事。《三國志·楊戲傳》:“勳,劉璋時為州書佐,先主定蜀,闢為左將軍屬,後轉州別駕從事,卒。”馬勳的任命時間史書沒有明說,但是在上文講三公九卿時我們提到,前任益州別駕從事王謀已經晉升少府了,別駕從事這個職位就空出來,小編推測馬勳就是這個時候接任的(劉備在世時擔任過別駕從事的人很多,為什麼是馬勳而不是其他人接任,在建安二十五年馬勳去世時小編再詳述),不過他不久就去世了。

b.偏將軍黃權晉升益州治中從事。《三國志·黃權傳》:“先主為漢中王,猶領益州牧,以權為治中從事。”

c.儒林校尉周群被舉薦為茂才。《三國志·周群傳》:“先主欲與曹公爭漢中,問群,群對曰:‘當得其地,不得其民也。若出偏軍,必不利,當戒慎之!’……悉如群言。於是舉群茂才。”

E.地方官系統

a.代領蜀郡太守楊洪轉正。《三國志·楊洪傳》:“時蜀郡太守法正從先主北行,亮於是表洪領蜀郡太守,眾事皆辦,遂使即真。”楊洪先前之所以是代太守,是因為正牌的蜀郡太守是法正,法正雖然不在,諸葛亮也不好把法正的位置給拱了,所以只好讓楊洪代理。現在法正已經正式晉升尚書令了,那楊洪也就名正言順地轉正了。

b.牙門將軍魏延晉升鎮遠將軍、漢中太守。《三國志·魏延傳》:“先主為漢中王,遷治成都,當得重將以鎮漢川,眾論以為必在張飛,飛亦以心自許。先主乃拔延為督漢中鎮遠將軍,領漢中太守,一軍盡驚。”

c.劉琰任命為固陵太守。根據《三國志·劉琰傳》:“先主定益州,以琰為固陵太守。”但是沒有交代具體時間。前文已述,固陵郡成立於建安二十一年,太守是廖立,到了建安二十四年,廖立就晉升侍中了,而到了章武元年時固陵郡就改名為巴東郡了,太守為輔匡,這樣一推算,劉琰能擔任固陵太守的時間就只有建安二十四年到章武元年期間了。

(4)劉備任命魏延為漢中都督,率軍回成都;劉備修建從成都到白水關的保障設施。

根據《三國志·先主傳》:“於是還治成都。拔魏延為都督,鎮漢中。”劉備讓魏延駐守漢中後,自己就率主力回成都了。

根據《三國志·先主傳》注引的《魏略》:“備於是起館舍,築亭障,從成都至白水關,四百餘區。”劉備在撤回成都的同時,還從成都沿著金牛道一路修建館舍、亭障到白水關,也就是快到漢中的地方。一是說明劉備對漢中重視,二也說明劉備對漢中不放心,所以建了許多偵查、情報傳遞、休閒等保障措施,一旦漢中有事,劉備能及時從成都支援漢中。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