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幣越大越值錢、越厚越值錢!什麼原因造成的?

不同於小錢的分門別類、有漲有跌,大錢的漲勢,是整體而言的。

也就是說,幾年前你要收藏了很多小錢,現在想找到值錢的版本,還得看眼力和運氣,而如果收藏了一些直徑較大的錢幣,可以說躺著就能掙到錢。

是原本它們就很值錢嗎?不一定,只是因為當下的審美趨勢已經變了,“快餐式”收藏已經成為了主流。

錢幣越大越值錢、越厚越值錢!什麼原因造成的?

我們常說的小錢,一般而言,就是指

直徑在2.6釐米以下的標準形制方孔錢,稱之為“小平制錢”,

也是古代鑄造量最大、傳世最多的品種。

而大錢,則是指“當十”或以上面值的錢幣,通常此類虛值大錢一般在3.5釐米以上,

有些會標明面值,如當五十、當百、當千等,沒標明直接拿卡尺量過換算就行了。清代大樣錢略有不同,很多直徑都在2。7~3釐米左右。

總之,直徑大小在各個朝代並不統一,而以前,人們關注的並不是大小輕重,而是錢幣本身的稀有程度。

錢幣越大越值錢、越厚越值錢!什麼原因造成的?

大約20年前,北京報國寺附近,一枚天啟十一兩不過在70元左右,大觀折十50~60元就能淘到,南宋的端平、嘉熙等大錢都是十幾塊錢成串的買,咸豐當五十當百,掏出一張紅票子,各個地攤隨便你挑,

但如今,不帶個幾千上萬,根本淘不到品相好的。

那時候的玩家,更關注錢幣本身的知名度,淘到好版的成就感。東吳大泉面值高,但有人更喜歡北周三泉的形制美感,順天得壹很難得,但靖康元寶更稀有,大觀折十固然是名譽版,但崇寧小平有過之而無不及。

更何況,出“名珍”的品種,小錢要比大錢機會多得多。

什麼太夏真興、永光、景和、鹹通玄寶、開平通寶、大蜀通寶、建炎元寶等等,無一例外都是小錢。

錢幣越大越值錢、越厚越值錢!什麼原因造成的?

可現在,已經顛倒過來。

一枚極美品的得壹元寶,能比同品相的靖康篆書折二貴一倍,北宋聖宋結聖、政和文政等名版,在南宋端平、嘉熙等大錢面前黯然失色,崇禎跑馬固然在漲,但永遠追不上天啟十一兩的漲幅,五帝錢各版別被開發到極致,但在咸豐大錢面前似乎就是個“弟弟”。

你要拿枚永光、景和出來,聲稱這是“五十名珍”,人家曬然一笑:“過時啦,同樣的資金,買些大錢不香嗎?名珍再有名,但在本身品貌比較醜的情況下,哪裡還熱門得起來。”

存世量不再是唯一評判收藏價值的標準,對於大量新入行的玩家來說,能更快上手、更迅速的積累經驗,

往深處說,能不用消耗更多時間的“賺快錢”,才是主流玩家所追求的。

錢幣越大越值錢、越厚越值錢!什麼原因造成的?

大錢都在漲,厚錢自然不甘落後。鹹平元寶餅錢製作粗糙,卻也從以前的百來塊很難賣,到現在一兩千都能賣得掉,似乎和“品相論”相悖?

重災區其實是清錢,除去那些本來就是名珍的宮廷厚錢、鎮庫錢,民間還有大量私鑄的順治、康熙、 雍正、乾隆、嘉慶、道光等厚重餅錢,特點是書體歪斜,不成字形,製作極粗,錢身多有磕傷痕跡。

以前放地攤上都沒人要,現在竟然也能拿出來賣個好幾百,這應該是純粹的“割韭菜”了。

浮躁的社會,沒有多少人會靜下心來慢慢搞研究,小錢本來就又多又複雜,眼睛看壞了都不一定能摸出門道來。

大家都很忙,誰有空天天遛鳥釣魚研究版別呀,既然投資了,那麼就奔著一個賺錢的盼頭,簡單上手便成了唯一要求。

錢幣越大越值錢、越厚越值錢!什麼原因造成的?

這背後不僅僅是大錢、小錢的區別,更是消費至上帶來的拜金主義觀念,錢幣收藏逐漸偏離了它本身的文化屬性,淺顯、虛榮、快捷佔據了主流。

大錢容易辨認,入門極快,帶把尺子就能走天下,大家都在炒,何樂而不為?

在消費主義的引導下,各朝代虛值大錢、明清大花錢的暴漲,也就顯而易見的了。其實玩小錢的泉友也沒必要焦慮,物極必反,

當大錢被炒到大量玩家無法承受的地步的時候,市場便會沉澱,到時候又是一個輪迴,精品版別又將回到主流的視野。

也沒必要弄個“歧視鏈”,誰也看不起誰,研究小錢是給自己積累經驗,收藏大錢也是大勢所趨,與其被各種炒作帶了節奏,不如繼續加強自己的能力,

傾盡身家跟風追捧不如看清趨勢把握風向,到最後自己賺到手的才是最真實的!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