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面對匈奴問題上,劉邦和劉徹的表現為何差別如此之大?

蒙古高原,匈奴打馬而過,邊境民不聊生。千百年以來,華夏中原飽受匈奴煩擾,安土重遷的中原人民對上游牧而居的匈奴沒有優勢可言,匈奴這邊放一槍,那裡開一炮,戰國時期的秦國將領蒙恬還有趙國將領李牧曾經短暫的控制住了匈奴的攻勢,將其控制在了長城以北,然而這樣的控制並不是長久之計,中原混戰多年,秦朝短暫的統一之後又被推翻,再次陷入到逐鹿中原的戰亂之中,漢朝終於建立的時候,社會經濟蕭條,百姓生產生活十分艱難,國力如此虛弱之時,匈奴立馬抓住機會捲土重來,向南發動侵略,剛剛擊敗了西楚霸王項羽又處理掉了兵仙的劉邦被打的落花流水。

然而劉邦的曾孫劉徹卻實現了局勢的逆轉,一路打得匈奴無力迴天,“漠北無王庭”。可以說,對於漢朝這個朝代來說,抗擊匈奴的歷史幾乎是整個漢朝歷史中最濃墨重彩的部分,從漢高祖劉邦到漢武帝劉徹,忍讓求和到主動出擊大獲全勝的轉變,態度發生了一百八十度的大轉變,這樣的偉大轉變是如何形成的?劉邦的緩和態度是為何?劉徹的強硬態度又是為何?實現這樣巨大的轉變有哪些必不可少的因素?

在面對匈奴問題上,劉邦和劉徹的表現為何差別如此之大?

▲劉邦畫像

劉邦——推遲矛盾

其實早在先秦,戰火就已經燒在中原國家與遊牧民族之間,西周時期的犬戎、春秋時齊桓公、晉文公與山戎、北狄,後來匈奴多年韜光養晦,東滅東胡、西走月氏、南並樓煩、白羊,匈奴在中原混戰的這些年裡逐漸建立了一個稱霸草原的強大帝國,騎兵強盛,國力也雄厚起來,漢高祖劉邦建立西漢之時,曾經被秦將蒙恬打下的河套以南已經被匈奴奪走,趙、代、燕等地也深受匈奴的騷擾,時而被奪走,時而被奪回,漢匈兩國的矛盾達到了一個高點。

在面對匈奴問題上,劉邦和劉徹的表現為何差別如此之大?

▲影視劇《楚漢爭霸》中劉邦

然而高祖建國初期,國運是十分薄弱的,天子出行連四匹同一花色的馬匹都湊不齊,短期之內,西漢對匈奴是無計可施的,但好在匈奴暫時也沒有強大到能夠打敗漢朝,因此在這一時期,劉邦對匈奴的態度是採取形成“羈縻外交”的兩國關係。

在面對匈奴問題上,劉邦和劉徹的表現為何差別如此之大?

▲匈奴騎射圖

促使劉邦沒有選擇戰爭解決兩國關係的直接因素就是白登山之役,匈奴在白登山之役一次性出動了配備了純種良馬的訓練有素的四十萬騎兵,但當時西漢連普通馬都很少,國內分封於各地的異姓諸侯王也在蠢蠢欲動,劉邦的當務之急,是緩和兩國關係,減少外交成本,從而保障國內安全,給國家恢復生產力、提高國力創造條件。

而當時能力還尚未碾壓式強大的匈奴也是很重要的一個國外因素,匈奴擅騎兵,但中原地區山地比較多,騎兵在這樣的地形下作戰發揮不出優勢,反而容易收到埋伏,曾經的優勢會變成如今的掣肘。另一方面,匈奴的國內事實上也有很大的內部矛盾,匈奴融合了多個草原部族,多個民族國家,但融合時間並沒有很長,融合大多是被迫的,武力上無法反抗,只好低頭效忠,國內民心不在一起,在對戰漢朝這個不容小視的國家,在自己不熟悉的劣勢地形,匈奴的內部十分容易反水,萬一再戰爭過程中有部隊背叛投奔漢朝,剩餘的部隊也會軍心渙散,一盤散沙的軍隊是無法獲得勝利的。

還有很重要的一點,劉邦抓住了匈奴人的心理。匈奴作為遊牧草原民族,在經濟生產上、物產資源上,實際是無法與中原相比的,中原的風土人情豐富美好,耕種技術優良,生產模式成熟,而匈奴在這些方面都是弱勢,曠日持久的攻打中原與接受中原的和親還有財物這兩個選項比起來,顯然還是坐享其成比較划算。

劉邦的外交政策主要是三條:

第一,“以適長公主妻之”;

第二,“以歲時漢所餘彼所鮮數問遺,厚奉遺之”;

第三,“因使辯士風諭以禮節”。

姻親關係捆綁,一旦嫁過去的西漢長公主所生的兒子成為單于,西漢對匈奴就有了控制力;經濟上賄賂示好,精美的器物、華美的布帛、甘美的食物,匈奴對西漢的文明即能產生依賴和嚮往,這些物資大多在邊境並不生產,是匈奴沒見過的,因此具有很大的賄賂價值。最後就是禮節上,派話術高強、能言善辯、口齒伶俐的說客同化和打擊匈奴的文化。

匈奴單于目光短淺,依賴這種物質享受,因此劉邦的這種政策起到了很大的效果,為後期國家韜光養晦,厚積薄發打下了很堅實的基礎,留出了喘息恢復的時間。

在面對匈奴問題上,劉邦和劉徹的表現為何差別如此之大?

▲漢武帝劉徹像

劉徹——時代轉型

眾所周知,文景之治“輕徭薄賦,與民休息”,六十年時間裡,西漢的政治進入了全面的安定狀態,百姓自給自足,國庫充盈富足,京師之錢累鉅萬,貫朽而不可校。太倉之粟陳陳相因,充溢露積於外,至腐敗不可食。眾庶街巷有馬,阡陌之間成群,而乘字牝者儐而不得聚會。

而與之相對的,是此時剛剛擊潰了大月氏、平定了西域諸國的匈奴。匈奴此時連年征戰,國力內虧,百姓疲乏,西漢的國泰民安與匈奴的人疲馬乏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兩國的綜合國力之間的差距發生了巨大改變。

這對於西漢來說,是一次巨大的機會,是一次戰略轉折。

武帝劉徹雄心勃勃,劉邦時期遺留至今的“羈縻”政策只是暫緩之際,但劉徹也沒有一即位就立刻推翻之前的舊例,而是待時而動。

建元六年,匈奴遣使要求和親,劉徹詢問大臣,綜合考慮了國內各方面的局勢,認真分析了國內的軍事條件,最終還是同意了和親,暫時性的維持兩國表面上的其樂融融,對來使厚禮相待,兩國互市,給予許多賞賜。

然而兩年之後,他再次詔問公卿,討論和親的事,這一次,主戰派佔據上風,漢武帝也認為,可以一戰,於是漢武帝通過了王恢和聶壹的出征計劃,帶領三十萬人馬,誘導單于,想要襲擊他,這在歷史上被稱為“馬邑之謀”。然而可惜的是,“馬邑之謀”最終以失敗告終,漢軍的誘餌過於明顯,匈奴很早就起了疑心,之後漢軍內部更是出現了一個叛徒,這讓整個計劃被洩露給了匈奴,匈奴當著漢軍的面撤離之後漢軍才反應過來這次作戰失敗了,後續追擊也不力,負責追擊的將領王恢被下令處死。

兩國的關係一下就緊繃了起來,還好匈奴還是一如既往的目光短淺,貪戀中原的財物,絲毫沒有危機感,劉徹用“互市”的方式把這次失敗的行動所帶來的不良後果蓋過去了,兩國的關係算是勉強地維持住了。

好在這次失敗,為西漢後續長期的抗擊匈奴的戰爭打下了良好的基礎,獲取了珍貴的經驗,四年之後,西漢陸陸續續出現了李廣,衛青,霍去病等軍事大將,他們天縱奇才,尤其是霍去病的出現,讓劉徹的許多計劃非但是完美的完成了,而且更是獲得了意想不到的驚喜,俘獲了兩任單于,王子、將軍、相國、匈奴王百餘名不止,而後更是成功的平定了渾邪王帶來的叛亂風波,受降渾邪王極其舊部4萬餘人不止。河西走廊、湟水流域被成功收復,匈奴被致命打擊,一蹶不振,漢武帝劉徹靠這樣的豐功偉績成就了自己一代千古明君的英名。

武帝選擇打破西漢與匈奴六十年來的和平,原因究竟在何?

在面對匈奴問題上,劉邦和劉徹的表現為何差別如此之大?

▲匈奴像

事實上,在重挫匈奴之後,漢武帝也失去了對這件事的控制,下一步該怎麼控制匈奴?漢武帝沒有選擇趕盡殺絕,但這無疑是留下了隱患,漢武帝聽從丞相長史任敞的建議,派遣任敞、郭吉、王烏、楊信、路充國等大臣前往西域,希望匈奴成為西漢的藩屬國,然後重啟和親的計劃,但匈奴“佯許甘言”,說要將太子送往西漢作為人質,開出了許多不可能實現的空頭支票,還扣留了任敞、郭吉、路充國。但“空頭支票就是”空頭支票“,太子沒有送去,反而是送去多指不對侵犯西漢的邊疆,急於求成的漢武帝當即怒火中燒,決定還是以武力征伐,然而此時,西漢最優秀的一批將領已經相繼作古,衛青、霍去病、李廣接連去世,西漢也在前幾年的征戰之中耗盡了文景之治留下來的財富,國家又陷入到”天下無馬“的困境之中。

在面對匈奴問題上,劉邦和劉徹的表現為何差別如此之大?

究其根本,漢武帝抗擊匈奴的這些年,終究還是完完整整的歸了零,唯一獲得的,就是證明了漢朝也有打垮匈奴的可能,算是維護了漢朝的尊嚴,其他實質性的收穫卻沒多少。

不過雖然後期的漢武帝征戰匈奴的意義已經不再是“抗擊“從而保衛領土完整、收復失地,而是開疆拓土融合民族,但在外交上,漢武帝的成就算是為西漢整個“羈縻外交”的轉變創造了一個極好的開頭,取得了很大程度上的外交成就,後期且鞮侯單于即位成為新任單于後就把曾經扣押的漢朝使節路充國等人,只因為怕西漢帶軍隊進攻,並且謙恭地上書道,“我兒子,安敢望漢天子!漢天子,我丈人行。”西漢也表現得十分大國風範,派遣中郎將蘇武前去賞賜。

在面對匈奴問題上,劉邦和劉徹的表現為何差別如此之大?

▲飲馬瀚海,封狼居胥

漢武帝征討匈奴38年,人口下降400萬,其中包括自然死亡與戰死人數,漢武帝作為整個漢朝抗擊匈奴的偉大事業中的一代領導者,為後世他的繼任者們提供了一個成功經驗,也貢獻了失敗教訓,是具有劃時代意義的一步棋。

在面對匈奴問題上,劉邦和劉徹的表現為何差別如此之大?

▲郎中將蘇武出使西域

究其根本,漢高祖劉邦與漢武帝劉徹在面臨相同的匈奴難題時採取的不同態度,是時代的選擇,是從大局觀出發的部署,每一個階段要做不同的事,漢高祖劉邦是抗擊匈奴的開創先河者,他提供了一條有前途的道路,制定了完成一項大事業的計劃的一套初始方案,漢文帝漢景帝按照他的計劃韜光養晦,低調蓄力,發展生產,書寫了有名的“文景之治”的佳話,而漢武帝作為接手了一個發展充足的國家的君主,他也很自然而然的順著既定的路線,順應時代的步伐,積極的就匈奴問題進行了嘗試,之所以說是嘗試,是因為漢武帝最終並沒有徹底解決匈奴問題,只是第一次擊敗了他們。

在面對匈奴問題上,劉邦和劉徹的表現為何差別如此之大?

漢武帝待時而動,並且取得了人才的支援,抓住了多年以來先輩夢寐以求的機會,在歷史的宏圖中大放異彩,他的成功與失敗都是富有時代意義的,在他之後的王朝裡,漢帝國終究是實現了對匈奴的消滅,因此,他是那個巨人的肩膀,我們肯定他的積極意義,吸取他的失敗教訓,這才有後人站在他的肩膀上摘到了勝利的果實。

在面對匈奴問題上,劉邦和劉徹的表現為何差別如此之大?

▲霍去病

漢宣帝時,中國人口成功達到了4000萬的新高,漢平帝的時候更是創造了5900萬的天文數字,這放在之前的朝代都是不敢想的成就,也就是說再次經歷了一遍文景之治韜光養晦的蓄力過程,而後一步步的,漢王朝終究還是解決了匈奴問題,因此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只有沉心靜氣,指定高瞻遠矚的目標,規劃穩妥詳細的計劃並且一步步的完成,老將不死,薪火相傳,者才能成就一番偉大的事業。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