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十三行到閉關鎖國,漏洞百出的理論,為何會被寫入教科書?

談及近代屈辱的歷史,就免不了提到清朝,而清朝在廣大的人民心目中,就是一個落後的,封閉的國家。代表著盲目自大,以為天朝上國無所不能,代表的是盲目自大,因為外國都是落後的蠻夷國度。這才造成了後來的被外國人所欺凌的屈辱歷史。

從十三行到閉關鎖國,漏洞百出的理論,為何會被寫入教科書?

清王朝的皇族最早不過是在明朝東北邊境外的一個落後的民族,當時還不是叫滿族,是叫做女真族,屬於建州女真。而後在明朝末期經過吞併發展,建立了政權。1644年,組建了八旗軍的滿族,率兵南下,而後經過了數次的血戰奪得了天下。

當時,明朝有一個將領叫鄭成功的,他佔據了臺灣。而當時的清朝在海戰方面的實力並不強大,為了對付鄭成功使其不攻自破,於是清朝實行了沿海遷界和海禁的政策。按照當時的時代背景,為了對付遠在的臺灣鄭氏政權,他們這兩個政策的實行無疑是成功的。

從十三行到閉關鎖國,漏洞百出的理論,為何會被寫入教科書?

1683年,施琅平定了臺灣。也就是說這時候已經沒有了海禁和沿海遷界的必要了,於是清政府重新開始了開海。並且在江蘇、浙江、福建、廣東四個省份分別建立了海關,專門的處理對外貿易的事情。

顯而易見,清政府在早期的時候並沒有我們認為的那麼的昏庸,他們在對外貿易的事情處理上是非常的開明的。雖然有著時代的不足,只是設立了幾個海關。但是在社會效率低下的時代,這樣做無疑是使得對外貿易更加的安全規範。

從十三行到閉關鎖國,漏洞百出的理論,為何會被寫入教科書?

那麼歷史教科書上所寫的,貿易只允許在廣州的十三行又是什麼情況呢?

據史學家分析,造成所謂的“廣州十三行”是因為,當初英國的東印度公司未來獲得其他地區的港口貿易的權利,隨意的將貿易的船隻停留在廢貿易的港口,從而擾亂了整個市場秩序還有國家的安定。因此當時的清朝針對英國的貿易,將地域限制在了廣州。從史料中我們清晰的可以看出,清朝從未將所有貿易的地點強制的規劃到廣州。

從十三行到閉關鎖國,漏洞百出的理論,為何會被寫入教科書?

那麼為什麼歷史書上會如此記載呢?

根據現代學者的研究發現,當初研究對外貿易的馬士、費正清等學者都是以一種“西方中心論”的歷史觀來研究的。在這個歷史觀下,他們講明、清兩代對外貿易總結為一個“朝貢貿易體系”,從而模糊了兩個朝代的界限,進而說明了相對於歐洲國家,當時的中國的發展程序幾乎是停滯不前的。

從十三行到閉關鎖國,漏洞百出的理論,為何會被寫入教科書?

通俗來講,就是這兩個學者研究的時候,西方國家是處於世界上的主導地位,因此他們將重心放在了西方國家,而明朝、清朝雖然有許多的政策不同,但是在他們的可以模糊下,明朝的海禁就嫁接到了清朝上去。

從十三行到閉關鎖國,漏洞百出的理論,為何會被寫入教科書?

所以,總的來說,至少在清朝的早期閉關鎖國並沒有大家普遍認為的那麼嚴重。反而更多的是明朝因為海禁的原因造成的“閉關鎖國。”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