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臟六腑皆可致汗,不獨心也,百病皆由痰作祟,因痰致汗者不少

五臟六腑皆可致汗,不獨心也,百病皆由痰作祟,因痰致汗者不少

1.中醫汗證名目繁多,又屬於全身出汗異常,如自汗、盜汗;有屬於侷限性出汗異常,如頭面汗、手足汗、鼻汗、腋汗;此外還有黃汗、血汗、絕汗、脫焊等。“慢阻肺”以全身性出汗異常為最多見。此類病人常有久咳、久喘,、痰飲、水氣等病證,汗出每與痰證有相關性,通常的氣逆痰壅時易出汗,當氣降痰松時可汗斂。

2.明清以來醫家醫家從臨證中體會到痰汗之說,直到晚清林佩琴採眾家之長,篡成(類證治裁),經以“痰汗”症名立目。而內經中無一“痰”字,然世間痰飲之病最多,唯張仲景大創談論,而後世治痰之法始備。朱丹溪{丹溪心法}中有言“百病多兼痰者,世所不知也”又在(金貴鉤玄)中分析了自汗屬氣虛、溼熱、陽虛,盜汗屬血虛、陰虛等病機之後,又在自汗一項後著重強調了“痰證亦有自汗者”。

3.

慢阻肺”一類疾病病情複雜,對其汗出異常,重在辨證求因、審因論治,僅僅依賴理氣祛痰等法往往不能達到預期效果,還需考慮到陰陽氣血的偏盛偏衰,表裡、寒熱、虛實辨證之有別,相機處方遣藥,始克奏效。

(1)清·徐靈胎《洄溪醫案·痰喘亡陰》條下王士雄附案:今夏劉午亭年六十三歲,患痰喘自汗,群醫皆以為虛,補劑備施竟無效。徐月岩囑其浼餘視之:汗出如雨,扇不停揮,睛突囟高,面浮頸大,胸前痞塞,脈滑而長。妻女哀求,慮其暴脫。餘曰:“將塞死矣,何脫之有”與導痰湯加旋覆、海石、澤瀉、白前,一飲而減,七日後囟門始平,匝月而愈。(2)引書同上,亦王士雄附案:……餘治方嘯山今秋患痰喘汗多,醫進清降藥數劑,遂便溏肢冷,不食礙眠,氣道隱疼,面紅汗冷。餘診之,脈弦緩無神,苔白不渴,乃寒痰上實,腎陽下虛也。以真武湯去生薑,加乾薑、五味、人參、厚朴、杏仁,一劑知,二劑已。

4.雖同為痰證,一案為實,一案為上實下虛,要在辯證明晰,才能效如桴鼓。現代社會慢性氣道疾病、喘證、慢阻肺較多,結合欲求多,虛證不少,這類疾病往往反覆,臨證大多本需標實。

前人謂“邪之所湊,其氣必虛”,又云“虛處受邪,其病則實”。歸納為兩句話:辨虛治本為主,祛邪治標為輔。

前人謂“邪之所湊,其氣必虛”,又云“虛處受邪,其病則實”。

歸納為兩句話:辨虛治本為主,祛邪治標為輔。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