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子兵法中的謀略致勝的軍事思想

《孫子兵法》歷經二千五百餘年而不衰,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它蘊涵了豐富的謀略思想。

提出了“不戰而屈人之兵”、“避實擊虛”、“示形動敵”、“以迂為直”等主要謀略思想。

但其核心謀略致勝的思想還是“知己知彼,百戰不殆”。

孫子兵法中的謀略致勝的軍事思想

《孫子·謀攻篇》:知己知彼,百戰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勝一負;不知彼,不知己,每戰必殆。大意是說在軍事紛爭中,既瞭解敵人,又瞭解自己,百戰都不會有危險;不瞭解敵人而只瞭解自己,勝敗的可能性各半;既不瞭解敵人,又不瞭解自己,那只有每戰都有危險。

不戰而屈人之兵

不戰而屈人之兵,出自《孫子兵法·謀攻》:“凡用兵之法,全國為上,破國次之;全軍為上,破軍次之;全旅為上,破旅次之;全卒為上,破卒次之;全伍為上,破伍次之。是故百戰百勝,非善之善者也;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原意為讓敵人的軍隊喪失戰鬥能力,從而使己方達到完勝的目的。現多指不透過雙方軍隊的兵刃的交鋒,便能使敵軍屈服。

避實擊虛

孫子在《虛實篇》中說:“夫兵形像水,水之形,避高而趨下;兵之形,避實而擊虛。”孫子在《軍爭篇》中又說:“善用兵者,避其銳氣,擊其惰歸,此治氣者也。”避實擊虛作為兵家謀略,指在某些情況下,避開敵之強勁,而攻其憊弱,在論辯中運用此謀略,就是要避其鋒芒,抓住對方的弱點,開啟缺口,攻其一點,不及其餘,擴大戰果。

示形動敵

“示形動敵”是作戰中常用的一種兵法。所謂“示形”,就是偽裝和欺騙;所謂“動敵”,就是實施佯動,調動敵人。《孫子兵法·計篇》中精闢闡述了詭道十二法:“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遠,遠而示之近,利而誘之,亂而取之,實而備之,強而避之,怒而撓之,卑而驕之,佚而勞之,親而離之。”其基本精神就是示形動敵,誘使敵人產生錯覺,以至做出錯誤的決策,走上失敗的道路。

“示形動敵”,是軍事指揮者發揮主觀能動作用,爭取戰爭主動權的重要手段。這一戰術,如能得到正確運用,便可牽著敵人的鼻子走,使我為刀俎,敵為魚肉。這一戰術,在古代戰場上,以陰示陽,以陽示陰,發揮了重要作用。所以,《兵經百篇·陰字》中說:“善兵者,或假陽以行陰,或運陰以濟陽”。意思是,善於帶兵打仗的人,或是藉助公開的方法達到隱蔽的目的,或是用隱蔽的方式來幫助實現公開的行動。

以迂為直

孫子在《軍爭篇》中提出了“以迂為直”的謀略思想。意思是說:透過迂遠曲折的途徑達到直近的目的。從形式上看,似乎走的是遠路和彎路,但從實際效果和謀略運用看,這種必須走的遠路和彎路,正好是最直、最近的路,是最能儘快達到目的的路。“以迂為直”的謀略運用到論辯中就是透過間接地證明或反駁達到說服對方或讓對方認同的目的。尤其要說服的一方是上級、權威、師長等,採取以迂為直的謀略,往往比正面理論、詰難更易奏效。這方面的例子不勝列舉。

孫子兵法中的謀略致勝的軍事思想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