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堅率領幾萬士兵歸降袁術,孫策卻騙走他三千士兵後稱王

孫堅是三國初期有名的猛將,為了匡扶漢室,他率眾起義,將名噪一時的大將華雄斬於馬下,這場戰役讓孫堅威名遠揚,直接確立了他在各大勢力中的地位。孫堅在討伐董卓的過程中,也參與了大大小小的戰役,手中士兵越積越多,最強盛時甚至手握幾萬精兵,按理說,他應該像曹操一樣自立門戶,但他卻率領幾萬精兵投降了袁術,做了他人的馬前卒,這是為何?要知道,他的兒子孫策為了單幹,費盡心機才騙走袁術三千士兵的,難道這就是做人的差距?

孫堅率領幾萬士兵歸降袁術,孫策卻騙走他三千士兵後稱王

孫堅之所以投靠袁術,並不是腦子一熱就給人當槍使了,他這樣做,都是經過深思熟慮的。袁術與袁紹是同宗兄弟,在漢室有著四世三公的稱號,典型的根正苗紅,凡是投靠在他們帳下的,無一例外都被打上了忠君愛國的標籤,而孫堅出身並不好,又因為戰事殺了幾個太守,往好裡說叫起義,往壞裡說就叫造反,孫堅焉能不怕。而投靠在袁術帳下,這些問題就迎刃而解了,就算是將指鹿為馬的戲碼再重演一遍,也沒人敢說個不是。與其說孫堅投靠袁術是為了匡扶漢室,討伐國賊,倒不如說是為了自保要貼切得多。

孫堅率領幾萬士兵歸降袁術,孫策卻騙走他三千士兵後稱王

退一萬步講,孫堅就算天不怕地不怕,也是怕忍飢挨餓的,在他殺掉兩方的太守之後,士兵已經集結到幾萬人,可是城中無糧,這些士兵一天就要消耗不少的糧草,一旦糧草供應不上,縱然有幾十萬大軍又如何,不出七日,必定全軍覆沒。孫堅不像袁術一樣,祖宗留有基業,就算養70萬大軍也養得起,他可沒這個能耐。

孫堅率領幾萬士兵歸降袁術,孫策卻騙走他三千士兵後稱王

俗話說,敵人的敵人就是戰友,袁術和孫堅正好都有共同的敵人:董卓。董卓對袁術來說,既是國賊,也是殺害叔父的罪魁禍首,於公於私,袁術都和董卓不共戴天。孫堅就更不用說了,他不過幾萬兵馬,斷然不敢冒天下之大不韙,跟亂臣賊子廝混到一起,況且他還是有愛國之心的,無論如何也不會投靠董卓的。他們有相同的政治立場,孫堅又缺糧卻錢,自然也就不會挑三揀四的了,他便毅然決然地投靠了淮南袁術。

孫堅率領幾萬士兵歸降袁術,孫策卻騙走他三千士兵後稱王

孫堅在投靠袁術之後,日子過得並沒有想象中的那麼好,袁術是個親小人遠賢臣的昏庸之人,之所以能做亂世中立足,不過是靠著祖宗基業和兄弟袁紹勉力支撐。可是孫堅才能有限,既無劉備拼死一搏的決心,也沒曹操功於心計的野心,只能在袁術這權且安身。

孫堅率領幾萬士兵歸降袁術,孫策卻騙走他三千士兵後稱王

也許他也曾伺機獨立,否則也不會死都不交出玉璽,或許在他內心深處,造反和稱王這兩個詞語早就在他腦子裡盤旋很久了,但是有劉備這個前車之鑑,他不想混成喪家之犬的模樣。小編不說,大家也應該都知道,劉備的前半生可是相當悽慘的,就是因為在時機不成熟的時候單幹,才有了這樣的下場,孫堅就算再想稱王,也要等伺機而動。可惜,他還沒有等到機會,就被袁術派出去征戰,結果被敵人亂接射死,他一腔抱負還沒有施展,就徹底沒了下文,只能說他時運不濟,沒有劉備命大。

孫堅率領幾萬士兵歸降袁術,孫策卻騙走他三千士兵後稱王

與孫堅截然相反的是他的兒子孫策,孫策因為父親之故,也在袁術手底下做事,他的謀略和膽識比孫堅還要厲害,可惜袁術並不願意重用他,孫策一氣之下用父親遺留的傳國玉璽,跟袁術騙來了三千精兵,從此縱橫江東,攻下了八十一郡縣。這兩人是親父子,人生選擇和結局卻正好相反,孫堅一門心思地想著背靠大樹好乘涼,即便手中有數萬精兵,依然不敢自立門戶,還要屈尊於他人之下,為了傳國玉璽甚至付出了生命的代價。而兒子孫策雖然手上無兵無權,卻願意捨棄玉璽帶著三千士兵單幹,這是怎樣的魄力和胸襟啊。

孫堅率領幾萬士兵歸降袁術,孫策卻騙走他三千士兵後稱王

在小編看來,孫策的決定無比正確,如果孫堅當年有兒子這般魄力,捨棄傳國玉璽這個燙手的山芋,不再受制於袁術手下,就不會被亂箭射死了。37歲是多好的年華啊,如果他能率領舊部跟孫策一樣,回到老家江東開疆拓土,說不定他的政權比曹操建立得還早。可惜他太注重這些虛名,深怕揹負上亂臣賊子的名聲,所以才貽誤了戰機,再想成事已經來不及了,到頭來便宜了曹操和司馬懿,漢室終究也沒保住,實在太可惜了。

本文由微光塵夏原創,歡迎關注,帶你一起長知識!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