刀尖上的的舞者,時代的弄潮兒-蘇秦

刀尖上的的舞者,時代的弄潮兒-蘇秦

只有目的是不變的,方法和手段可以千變萬化

一)逆天改命

蘇秦,戰國時期東周首都洛邑人。

時代背景:春秋末年,經過三家分晉(韓、魏、趙瓜分晉)後,由春秋五霸變成戰國七雄。

蘇秦,生於普通家庭,按照宿命,長大後,他要麼務農,要麼經商,成為普通凡人中的一員,一輩子默默無聞,人生就此平平淡淡。

但是蘇秦年少有志,不甘於現狀,他想改變自己的命運。於是年輕的蘇秦沒有和周圍的大多數人一樣去務農或者經商。

經過多方打聽後,蘇秦慕名去齊國拜鬼谷子為師,在鬼谷子先生那裡學習遊說技巧和外交謀略。

當他自以為學有所成後,就回家變賣了家產,用賣田所得的錢財做路費盤纏,還給自己置辦了高大上的行頭,認真收拾一番過後,布衣蘇秦看起來終於像一個貴族了,勉強可以上得了檯面了。

於是蘇秦滿懷信心地開始了他的遊說征程。

二)挫折不斷

自認為學業有成的蘇秦,沒有去齊國遊說,他首先想到的是報效母國,於是求見同在一座城市裡的周顯王。

由於周顯王周圍的大臣們對蘇秦很瞭解,都瞧不起他,於是在周顯王面前各種嘲諷蘇秦,在這樣的情況下週顯王也並不信任蘇秦。

加之東周前景黯淡,周顯王君臣自感無力扭轉局面,索性苟且度日,對富國強兵之術不感興趣。空懷愛國熱忱的蘇秦被破了人生第一盆冷水。

雖然碰了壁,但蘇秦激情不減,蘇秦之後就來到西面最強大的存在秦國。

蘇秦上書遊說秦惠文王兼併列國,稱帝而治,但是沒有迴應,可能沒有傳遞上去,也可能沒有看到,於是蘇秦十多次,不停的上書遊說。

最後秦惠文王沒有采納蘇秦建議,認為那時候時機還不成熟,且他剛剛車裂商鞅,忙得不可開交。

秦惠文王為何冷遇蘇秦呢?原來,蘇秦此時來秦,時機不對:秦惠文王剛誅殺商鞅,正忙於協調秦國內部各方勢力,鞏固地位。

此外,蘇秦只有稱霸、統一的大綱,缺乏實際謀略,難免讓秦惠文王視其為騙取名利之徒了。

蘇秦屢敗屢戰,之後又來到趙國。當時趙肅侯任命其弟趙成為國相,封為奉陽君。而奉陽君不喜歡蘇秦,不接見他。

於是蘇秦連說話的資格都沒有就被拒之門外了,其中少不了一番冷嘲熱諷。

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當激情被殘酷的現實消磨的所剩無幾。外加上由於在秦趙時日太久,以致盤纏將盡,蘇秦只好衣衫襤褸地返回家中。

蘇秦倍感失落,隨身帶的錢財用光了,自己肩挑裝著書和行李的擔子,臉色非常難看的回到家裡。親人見他如此落魄,都對他十分冷淡。

他的嫂嫂見到他一副神色枯槁的樣子,便對他說:“做普通百姓或去經商,都可以賺到錢來餬口,可你呢?終日遊蕩,無所事事,難怪落到今天這般地步。”

一頓奚落之後,他嫂嫂也不下廚給他做飯吃。

窮且益堅,不墜青雲之志

蘇秦羞愧難當,深受刺激,說都是我蘇秦的過錯啊,蘇秦仍然沒有選擇務農和經商。

雖然前程依然虛無縹緲,但蘇秦只能堅定的走下去,或許只是不甘平庸吧,他不想過那種一眼望到頭的生活。

或許只有孟子的那句貧賤不能移才能聊以慰藉。

從此,痛定思痛後蘇秦夜以繼日地看書,捨棄了那些包含道理卻無用的書籍,轉而熱衷於實效性的書籍。

就將太公《六韜》、《陰符》等兵法書藉,不分白天黑夜的勤奮苦讀,反覆揣摩,探求它的真諦。

不出人頭地,毋寧死

為了不浪費時間,蘇秦讀書時他準備了一把錐子,一打瞌睡,便用錐子往自己的大腿上刺,鮮血一直流到腳上,強迫自己清醒過來,專心讀書。

憑藉非凡的意志,苦讀一年之後,蘇秦覺得自己掌握得差不多以後,蘇秦這才正式開始了他的遊說征程。

三)合縱之路

命運靠自己去爭取,尊嚴不是由他人施捨

這次,口袋空空的蘇秦只能厚著臉皮向鄉親和朋友到處借路費,其中人情冷暖自不必細說。

懸樑刺股後的蘇秦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他的意志更加堅定,眼中只有目標,心裡只有執著。

蘇秦總結了前面幾次遊說失敗的經歷:遊說周顯王失敗,顯然源於對母國的國力,對母國君臣的志向,缺乏清醒的認識!遊說秦惠文王失敗,是對當時秦國國內政治形勢、秦惠文王的心理缺乏清醒的判斷!而籠統、模糊的統一天下的方案,使秦惠文王對自己產生疑慮,被視為誇誇其談、好高騖遠之徒,也在情理之中。

汲取前兩次遊說失敗的教訓,蘇秦遊說更注重實效,有的放矢,循序漸進。

他遊說目標定位在五國中國力最弱的燕國,而不是齊、楚等大國、強國。因為,只有弱者,才會更希望和平,避免戰爭。

蘇秦來到實力最弱的燕國,上書遊說建議燕文侯弱齊存燕。

為什麼是弱齊存燕呢?

燕與齊是鄰國,燕弱而齊強。長期以來,燕國深以齊國將戰略矛頭對準自己為憂。

幾年前,齊宣王乘燕國內亂大舉發動進攻,燕軍幾乎覆滅。燕昭王即位後,他處心積慮要報這深仇大恨,苦於實力不允許。所以蘇秦定下這個燕國最需要的戰略。

但是文書遞上去後就石沉大海,於是蘇秦,不停的上書,但是一直沒有迴應。

如此堅持幾個月後,蘇秦又面臨盤纏短缺問題,儘管已經節省了,但是燕昭王還是沒有傳來訊息,什麼時候有訊息猶未可知。

前路看的模糊,後路蘇秦已經變賣了家產而且已經沒臉空手回去了,去別國更是希望渺茫。

蘇秦於是更加節省,常常忍飢挨餓,但他的意志從來不曾改變,未來怎樣不可知,蘇秦唯有堅持到底了。

就這麼一直上書,直到一年多後,快要崩潰的蘇秦終於見到了期盼已久的國君燕昭王。

處心積慮要向齊國報仇的燕昭王和躊躇滿志的蘇秦的會面很順利。一個有國仇家恨,另一個有宏圖大志,兩人一拍即合。

蘇秦打動燕昭王的是他“謀齊”的策略,而燕昭王打動蘇秦的則是他的知遇之恩。於是資助蘇秦很多金銀財寶、車輛和隨從,讓他前去齊國遊說。

這時候的齊國,由湣王執政,實力非常強大,並同趙國保持著密切的盟友關係。

故此,燕昭王授予蘇秦活動的戰略方針就是“大者使齊毋謀燕,次可惡齊趙之交”,使得齊國不再將戰略矛頭指向燕國。

所以,蘇秦計劃到達齊國之後的第一步棋便是破壞齊、趙之間的關係,第二步棋便是使齊國“西勞於宋,南疲於楚”,使齊國在攻打楚國的過程中逐步削弱自己。

並在攻打宋國的過程中得罪其他幾個對宋國虎視眈眈的大國,在四面樹敵的同時,使得齊國陷入危難的敗局。

蘇秦在35歲這一年奉燕昭王之命第一次來到齊國,由於燕齊外交關係不好,所以暫時只能走底層路線,困難重重。

4年後,蘇秦39歲,燕昭王由於報仇心切和錯誤估計形勢,迫不及待地發動了對齊的戰爭,最後大敗而歸。

蘇秦來不及勸阻,並且迫於兩國交戰的形勢匆匆地返回燕國。

蘇秦回到燕國之後,由於這一次弱齊行動效果微乎其微,所以打算等待著合適的時機再次趕赴齊國從事間諜活動。沒想到這一等就是7年。

齊國在齊湣王執政後,對外政策也發生了重大變化。其中一個重大的外交政策變動就是和趙國斷交,並和韓、魏關係惡化。

燕王覺得這正是挫敗齊國的時機,便立即派蘇秦第二次趕往齊國,再次進行間諜活動。

這一年蘇秦46歲。燕王在經過7年前軍事行動上的失敗之後,總算吸取教訓,很好地聽從蘇秦等人的建議,在向齊國進行賠罪的同時,也同其維持著表面上的友好關係。

所以,與蘇秦上次前往齊國有所不同的是,他的這一次赴齊有著外交官一樣的公開身份,而且有著聯絡兩國邦交的具體任務。蘇秦也因此獲得了直接面對齊王的機會。

面對齊王,蘇秦終於可以盡情施展其出眾口才。

蘇秦首先告訴齊王一個驚天謊言:韓趙魏三國都希望同燕國聯合起來共同對付齊國,而燕國拒絕了。

本來列國之間就是互相利用爾虞我詐的,有這種事情經常發生也不足為奇。

所以齊王聽到這些秘密,也就相信了,馬上也對燕國派來的這位使者蘇秦另眼相看。

蘇秦看到有機可乘,便立即不失時機地向齊王獻上50輛戰車,齊王收到禮物當然更高興。

高興之餘,齊王甚至就秦國邀齊國共同稱帝的事,向蘇秦徵詢意見。

當時列國爭霸的形勢是,齊、秦實力最強,一個在東,一個在西,屬於一流的強國,而韓趙魏等其他國家則只能屬於二流。

所以,秦國的意思是讓齊國稱“東帝”,而自己則稱“西帝”。這當然是秦國的一個策略。

秦的真實意圖是,在先不得罪這個強大的齊國的同時,藉機把其餘的小國吞併。對於齊國來說,秦國的這一策略其實也很對齊王的胃口。

蘇秦卻不希望齊國的日子好過起來。他的任務是讓齊國同韓趙魏的關係繼續惡化下去,如能再同秦國交惡就更好不過了。

所以,蘇秦對齊王說,秦王勸您稱帝是希望把您樹為眾矢之的,秦國的這個主意其實是一個巨大的陰謀,所以大王千萬別去理會他們。

齊王認為很有道理,同時也更加覺得蘇秦具有相當出色的戰略分析能力,對他更加另眼相看。

蘇秦想方設法贏得了齊王的信任。他告訴齊王,齊國的當務之急是發展自己的實力。

他極力慫恿齊王攻打宋國,儘可能悄悄的忽略燕國,把宋國戰略位置的重要性大大吹噓一番。

齊王對擴地爭利當然非常感興趣,終於被蘇秦說動,於是發兵攻宋。

宋國雖然是三流小國,但由於地處大國夾縫之中,所以必然地牽動著各方的利益。齊國要攻打宋國,秦國第一個不答應,馬上就派人前來勸阻。

但此時的齊國在攻宋的戰場上正取得節節勝利,哪裡顧得了這些。故而,齊在攻打宋國的同時,一面必然地與秦、楚等國關係越來越差。

這時的齊王被眼前的利益牽著鼻子,被蘇秦的“好話”堵著耳朵,而在一條通往深淵的道路上越走越遠了。

不久之後,齊國終於同秦國全面交惡。蘇秦告訴齊王應當乘勝拿下宋國,最好有支軍隊嚇唬一下秦國,讓他不敢出兵救宋,也許還可以順便教訓一下秦國,如果把大家都發動起來,興許就把秦國給滅掉了。

蘇秦並且向齊王保證,燕國是絕對跟著齊國一起幹的,只要把韓趙魏說通即可。見到齊王有心動的跡象,蘇秦趕緊說,如果齊王相信,我蘇秦就可充當這個使者。

齊王立即派蘇秦以齊使臣的身份前往燕國和三晉,說服他們組織一個五國聯軍共同伐秦。

蘇秦由於在燕國等待弱齊時機的7年裡,對列國的政治形勢有深入的鑽研瞭解,對天下政局及其變化趨勢的熟悉程度遠在各國君王之上。

蘇秦首先趕到燕國,除了彙報在齊國的工作進展外,還同燕王密謀下一步的計劃。

其間,齊王殺掉了燕國派到齊國的一位將軍,這件事足以讓兩國再次反目為仇,但燕昭王為了滅齊大業,最終還是忍了下來。

而且,為了長遠目的,燕昭王甚至主動向齊王道歉示好。為了這件事情,蘇秦也曾為此向燕王表示他不願再回齊國了。

因為齊王既然能殺掉燕國的這位將軍,也可能大腦發熱的時候忽然地殺掉蘇秦。不過,在一番猶豫之後,感激於知遇之恩的蘇秦最終還是決定把滅掉齊國這件事繼續下去。

之後,蘇秦迅速趕往魏國,開展遊說征程,並最終實現了五國聯軍攻秦的計劃。

蘇秦為什麼能把其它幾個國家聯合起來呢?

因為蘇秦推行的合縱戰略,主張“合眾弱而攻一強”,建設一個多國聯盟。

而且蘇秦的遊說激情澎湃,辭藻華麗,氣勢恢宏,加之說的都是君王最關心的利弊問題,所以各國君王都會仔細聽。

而蘇秦用自己總結出來的一套犀利的遊說模式:“利導法”。

利導法:肯定優勢->指出危機->出謀劃策->分析利弊、以利導之。

即分析厲害,擺出優勢,並指出希望與美好前景,以利導之,

使對方樂於接受自己的主張。

首先分析對方的地理條件、兵力情況、軍需物資、國力強弱、周邊關係等客觀優勢,

結合君主賢能、士卒英勇等主觀因素,充分肯定其有利條件。

注意結合每一個諸侯國的具體情況作出分析,有針對性地強調該國特色。

總之,不論對於哪個國家,都首先強調其優勢,以解除他們懼怕強秦的心理壓力。

接著指出其危機所在,分析危機產生的原因,為合縱戰略做好鋪墊。

然後替對方謀劃,並給出主意,設計擺脫危機的方案(合縱戰略)。

最後進一步分析厲害,以利誘之,以理導之。

再加上蘇秦對天下形勢的變化了如指掌,因此能在遊說中縱橫捭闔,敏捷地選取各種所需要的材料和論據,矇蔽和說服對方加入合縱戰略。

蘇秦不僅以利誘五國君主,還為五國設計出具體的合縱抗秦方案:

“秦攻楚,齊、魏各出銳師以佐之,韓絕其糧道,趙涉河漳,燕守常山之北。

秦攻韓魏,則楚絕其後,齊出銳師而佐之,趙涉河漳,燕守雲中。

秦攻齊,則楚絕其後,韓守城皋,魏塞其道,趙涉河漳、博關,燕出銳師以佐之。

秦攻燕,則趙守常山,楚軍武關,齊涉勃海,韓、魏皆出銳師以佐之。

秦攻趙,則韓軍宜陽,楚軍武關,魏軍河外,齊涉清河,燕出銳師以佐之。”

一國受擊,五國首尾呼應。秦即使為虎豹,恐亦難抵五國群狼之狂噬!

合縱不僅有宏大戰略理論,還有具體實施方案,利害兼顧,

將五國緊緊地擰成一個“利益命運共同體”。

即便再怎麼老奸巨猾的五國君主,合縱也是實現各自國家利益最大化的最佳選擇。所以蘇秦才能兼佩五國相印。

由此蘇秦終於從一個寂寂無名的布衣,一躍成為名動天下的謀臣,站在了時代的浪潮之巔。

四)衣錦還鄉

縱觀古今,無人歌頌小人物

合縱成功後,蘇秦自楚北上,向齊王覆命,途經洛陽。各諸侯送行的使者有很多,氣派比得上帝王。

當初不願意接待他的周顯王聽到這個訊息感到害怕,便安排人為他清掃道路,派人到郊外犒勞。

蘇秦順便回了一趟家,父母聽到蘇秦衣錦還鄉的訊息,趕忙收拾房屋、清掃道路,安排樂隊設定酒宴,到城郊三十里外迎接。

妻子不敢正眼看他,側著耳朵聽他說話;嫂子則匍匐在地上像蛇那樣爬行,行四拜大禮跪地謝罪。

這個時代的人只崇拜強者

蘇秦說:“嫂子,為什麼先前那樣傲慢。如今又這樣的卑賤下作呢?”他嫂子說:“因為現在你地位尊顯、錢財富裕的緣故。”

蘇秦長嘆一聲說道:“唉!一個人如果窮困落魄,連父母都不把他當兒子,然而一旦富貴顯赫之後,親戚朋友都感到畏懼。

由此可見,一個人活在世界上,權勢和富貴怎麼能忽視不顧呢!”

蘇秦償還了借給他錢的人,並回報了曾經幫助過他的人。

五)刀尖上跳舞

五國聯盟成立後,齊國表面上攻秦國,暗地裡打算繼續攻擊宋國,首先派軍進駐魏國,攻秦聯軍已初步成形。齊王於是乘機加緊了對宋的進攻。

不過,齊國“明為攻秦,實為取宋”的計劃終於被趙魏等國看出來了,再加上諸國之間有太多的恩怨和利害關係纏繞,聯軍的攻秦自然不力。

這時,蘇秦致信齊王,希望他能適當照顧其他諸侯的情緒,把主要鬥爭物件放在秦國身上,而不要放過這聯合的大好時機。

蘇秦此舉當然是想把齊秦關係推向萬劫不復的深淵,而燕國便能坐收漁利。

燕昭王以為等到了攻齊的時機,準備聯合韓趙魏的力量,乘齊軍主力攻宋時對齊來個突然襲擊。想法雖然好,密謀的計劃卻不慎洩漏了出去。

齊王聞訊大吃一驚,立即收回攻宋的兵馬,並把情況通知了蘇秦和孟嘗君。蘇秦隨即向燕昭王作了彙報。此時,蘇秦的間諜身份還未被齊王察覺。

兩虎相爭,弱者死,強者傷。

齊國“明為攻秦,實為取宋”,故在取得實利的同時,又直接破壞著五國的聯合。

韓趙魏身處齊、秦兩個大國之間,難受已久。在他們看來,最好是能適時地削弱其中一個。

蘇秦敏銳地察覺出這些苗頭,並最終說動他們同燕國聯合,以借攻秦之名而達成弱齊之實。

不過,在蘇秦看來,最理想的效果是讓韓、魏、趙先動手,而燕國不必做反齊的急先鋒。故而,他一再勸阻燕昭王推遲攻齊計劃,卻不幸招致燕王誤解。

而此時,有人乘機向燕王毀謗蘇秦出賣國家、反覆無常,將要作亂。蘇秦怕獲罪,返回燕國,燕王卻不再給他官職。

蘇秦推斷有人毀謗自己不忠信,因而求見燕王,告訴燕王:忠信之人一切為了自己,進取之人則是為別人;自己棄家外遊,就是要求得進取。

接著,蘇秦以曾參、伯夷、尾生為例,反對“忠信”、提倡“進取”。

燕王反問蘇秦:“你自己不忠誠信實罷了,難道還有因為忠誠信實而獲罪的嗎?”

蘇秦舉例說:妻子與人私通,打算毒死丈夫,侍妾就假裝摔倒打翻了毒酒。丈夫很生氣,懲罰了侍妾。侍妾打翻毒酒,儲存了丈夫和妻子,卻免不掉挨板子。我的罪名跟侍妾的遭遇相類似!

於是燕王恢復了蘇秦的官職,對蘇秦更加信任。

不知道何時,齊王忽然聽到韓、魏、趙將聯燕攻齊的訊息,立即對燕國起了疑心。

蘇秦得知這個情況之後,立即馳書齊王,請齊王對燕國放寬心,以進一步矇蔽齊王。在蘇秦的周密籌劃下,由韓、魏、趙首先發動攻齊的計劃差點就付諸實施了。

蘇秦49歲這一年,趙國首先向齊發難。由此可見蘇秦的一舉手一投足,足以對當時諸侯國關係產生相當重大的影響,成為了時代的弄潮兒。

但是,天下沒有不透風的牆,蘇秦的可疑形跡終於還是被發現了。

首先懷疑蘇秦身份的是同齊王有密切關係的奉陽君。這個趙國的宰相在為先前攻齊找藉口的時候,立即想到了將蘇秦作為替罪羊。

他沒有找到了足夠的證據,卻馬上將一些有不良可能的東西報告了齊王,並立即限制了此時恰好在趙國的蘇秦的活動。

齊王不敢相信,所以派人來和蘇秦對質。蘇秦當然能夠巧妙地進行應對,並向使者盡說其對於齊國的忠心。

另一方面,蘇秦馬上向燕昭王彙報了這方面的情況,並請昭王設法幫助自己脫離趙國這個虎口。

燕王立即派來兩人同奉陽君暗中進行調解工作,但蘇秦的處境並未得到實質的改善。直到燕王對趙國發出嚴重的抗議,蘇秦才最終得到釋放,這一年49歲。

君以國士待我,我必國士報之

蘇秦為了繼續破壞齊、趙的關係,直接由趙國趕赴齊國。

蘇秦此舉無疑是帶著極大的風險,也顯得太過自信。

他認為齊王並未發現自己的真實身份,並以為憑著自己的口舌之能也能使齊王相信自己的一片“真心實意”。

蘇秦之所以大膽赴齊,恐怕更多的是責任心和知遇之恩使然。他為齊、趙關係的改善而深深地憂慮,為使燕國早日滅齊而殫精竭慮。

蘇秦到齊國之後立即給趙王寫信,希望他能同齊國聯合。其目的是為了打消前節奉陽君給齊王帶來的猜疑。

蘇秦更多的工作當然是要繼續勸說齊王攻宋,並且幫助齊王“出主意想辦法”。

由於燕昭王交給蘇秦的使命之一是要使齊國“西勞於宋”,因此在攻宋的過程中,蘇秦顯得比誰都熱心,比誰都關心齊王的利益。齊王也因此對蘇秦不再起疑心。

宋國在齊國的第三次進攻中終於陷落。宋國的滅亡引起了諸侯的一片恐慌,大家一致認為齊國對各國已構成最大威脅。

所以,在齊國攻下宋國後不久,韓、魏、趙便說動秦國一起伐齊。燕國當然會積極參與其中。不過,從始至終燕國在蘇秦的建議下都保持著表面的沉默。

即使在聯盟內部,燕昭王也要解釋清楚:伐齊是大家的共同目的,燕國始終會參與其中,只是燕國必須表面上維持對齊的友好。

燕國對於齊的示好,不僅對蘇秦在齊國的生存有利,也為聯軍下一步攻打齊國留下了一個隱蔽的方向。

五國聯軍的正式形成是在蘇秦51歲這一年,其標誌是燕昭王悄悄趕到趙國同趙王會晤。聯軍由著名將領樂毅率領。

樂毅是燕將,但此時的身份也已變成趙國人。蘇秦作為內應,當然會將齊國的設防情況悉數向樂毅彙報,這是樂毅能順利拿下齊國的關鍵原因之一。

蘇秦並且勸說齊王在燕國方向可以不必設防,以集中力量對付西線之敵,因為燕國是決不會反齊的。齊王竟相信了他,並按照他的建議去進行佈防。

這樣一來,戰爭的結果可想而知。

蘇秦51歲這一年,樂毅率五國聯軍從燕國方向對齊國發起了猛烈的進攻,所到之處並沒遇到強力抵抗。

樂毅在軍事戰線上的勝利,固然顯示出他出色的軍事指揮才能,但也與蘇秦的間諜行為有著直接的關係,所以樂毅在戰場上的節節勝利也同時宣告著蘇秦間諜身份的徹底暴露。

齊王做夢也沒想到,長期以來,一直在身邊關心並幫助自己的人,竟是個最危險的敵人。

蘇秦並沒有機會脫逃,齊王一直當他是左右手。

也可能這時的蘇秦也早已將生死置之度外了,在他看來,為了他所忠於的燕昭王,齊國的覆滅是最重要的。

氣急敗壞的齊王立即對蘇秦施以車裂的重刑。積16年之心血,蘇秦終於盼來了齊國的滅亡,同時也獻出了自己的一切。

總結:

作為寒門子弟,要想更好的生存下去,而且不甘於平庸,那麼就只有在兩個字上下功夫:忍,能。

在屌絲之苦與強者之路文章中已經總結了這兩個字。

忍人所不能忍,忍是生存下限,能人所不能,能是上限,中間就是生存空間。

之前已經總結了強者之路三部曲:志氣或者意志->才能->機會。

而才能的獲取是很困難的,要過三關:淫,慢,躁。

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

蘇秦早期在才能這塊不夠突出,但是用懸樑刺股的方法,非凡的意志克服了。

再往後就是機會了,機會不會自己到你面前來,要自己主動去爭取。

如何主動去爭取機會呢?在強者之路里面已經分析了所有強者的兩個特徵:自強不息,和理智。自強不息提供動力,理智提供方向。

所以要去爭取機會,首要在於要知道利於自己的機會在哪裡,然後才能去爭取機會,不然到處去嘗試,不僅浪費時間,而且大多數都無機可乘。

蘇秦的機會在弱國,其中以燕國最突出。所以蘇秦在燕國遇到困難了,呆了一年多,期間也沒有離開,因為他知道燕國才是自己最主要的機會。

獲得機會後,就是運氣了,也就是強者之路三部曲之後,延伸的成功四部曲:志->才能->機會->運氣。

如果當時有很多厲害的說客,那麼蘇秦的競爭對手就多,最後掛印的就不一定是蘇秦了,但是蘇秦厲害的對手沒幾個,所以成功掛印封金。

一般什麼情況對人來說是機會呢?

機會一般產生於新事物的創造,或者舊勢力組織發生鉅變。

新事物的創造:比如工業革命:蒸汽機,電,計算機,網路,Android,大資料,物聯網,人工智慧,區塊鏈等等。

舊勢力的鉅變:比如曹操赤壁戰敗後,劉備感覺搶地盤,終於有了自己的城池。

比如燕國被齊國打的快亡國了,所以蘇秦才有機會。

比如吳王夫差把越王勾踐打的敗退會稽山,范蠡才有機會。

比如董卓被殺後,西涼人人自危,賈詡才有機會。

比如淘寶去假貨化,拼多多就乘機接收崛起了。

人生追求:絕大部分人的追求是:色,財,權,名,這超越這四個的就是三不朽了。色,財,權,名百年後都會腐朽;三不朽: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雖久不廢。

而歷經人間冷暖後,蘇秦色,財,權,名,都經歷過了,他要立功,報答燕王的知遇之恩。所以蘇秦往後的人生意義就是回報知遇之恩了。

曹操評價說:夫有行之士未必能進取,進取之士未必能有行也。陳平豈篤行,蘇秦豈守信邪?而陳平定漢業,蘇秦濟弱燕。由此言之,士有偏短,庸可廢乎!有司明思此義,則士無遺滯,官無廢業矣。

看來曹操把蘇秦和陳平放在了同等位置比較了,陳平定了漢業,蘇秦濟弱燕。

陳平跟著漢高祖劉邦打天下,劉邦統一後,陳平被封侯。漢高祖死後,呂后專權大封諸呂為王,陳平被削奪實權。呂后死,陳平帶頭平定諸呂之亂,迎立代王為漢文帝,定漢業。

萬物與我為一,萬物皆備於我。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