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絕聖手”王昌齡,被濠州刺史閭丘曉殘殺,李白贈詩,張鎬報仇

前一篇說了開盛唐詩道先河的王勃以及他的千古奇文《騰王閣序》,今天說說“七絕聖手”王昌齡和他的名作《出塞》,官場不如意,卻被濠州刺史閭丘曉殘殺,而張鎬為王昌齡報了冤仇。

王昌齡(西元698~756年),字少伯,山西太原人,盛唐著名邊塞詩人。他以七言絕句藝術精湛而著稱,被後人譽為“七絕聖手”、“詩家天子”;其名作《出塞》被推為唐代七絕壓卷之作。

“七絕聖手”王昌齡,被濠州刺史閭丘曉殘殺,李白贈詩,張鎬報仇

王昌齡詩風瑰麗、雄健,對當世及後世都有很大的影響。在他眾多的出色作品之中,令人拍案叫絕的名句當屬“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渡陰山”以及“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等。

王昌齡早年貧賤,困於農耕,年近不惑,始中進士。初任秘書省校書郎,又中博學宏辭,授汜水尉,因事貶嶺南。開元末年返回長安,改授江寧丞,後被謗謫龍標縣尉。他一生因性格耿直,經常遭到小人誹謗。安史之亂時期,被濠州刺史閭丘無辜殺害。

王昌齡的詩以邊塞、閨情宮怨和送別三類題材居多,他的邊塞詩流暢通脫,高昂向上,深受後人推崇,所寫的《從軍行》等詩,是膾炙人口的名作。反映宮女們不幸遭遇的《長信秋詞》、《西宮春怨》等,格調哀怨,意境超群;抒寫思婦情懷和少女天真的《閨怨》、《採蓮曲》等詩,文筆細膩生動,清新優美。《全唐詩》對王昌齡的評價是“緒密而思清”,其七絕詩尤為出色,甚至可與李白媲美。

“七絕聖手”王昌齡,被濠州刺史閭丘曉殘殺,李白贈詩,張鎬報仇

高風亮節 自比冰心玉壺

王昌齡的好友辛漸準備北上洛陽之時,王昌齡特地陪伴著他,直送到潤州,並在芙蓉樓賦詩一首《芙蓉樓送辛漸》作別:

寒雨連江夜入吳,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

大意是說:一夜寒雨過後,詩人在芙蓉樓與友人話別,這時只有晨光映照著遠處的山巒。他囑咐朋友,“如果遠在洛陽的親友問起我,請你把我冰清玉潔、清廉正直的心意傳達給他們。”

這首送別朋友的詩,把朋友之間的離情別緒寫得很淡,卻重筆寫出了做人應有的高風亮節。前兩句中的蒼茫江雨和孤峙楚山,烘托出送別時的孤寂之情;後兩句自比冰心玉壺,表達詩人開闊的心胸和堅強的性格。

全詩即景生情,寓情於景,蘊藉含蓄,韻味無窮。此詩首二句表面寫景,實則流露了真情。“寒”、“孤”二字,暗示好友離去後的清冷孤寂;而這連江的寒雨、孤峙的楚山,又像詩人自己波折不斷的人生,與獨立堅韌的性格投影。

“七絕聖手”王昌齡,被濠州刺史閭丘曉殘殺,李白贈詩,張鎬報仇

《出塞》雄渾 唐代七絕壓卷之作

王昌齡的《出塞》一詩中寫道:

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

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渡陰山。

意思就是:依舊是秦時的明月和漢時的邊關,征戰長久延續萬里,征戰的將士卻仍未歸還。倘若龍城的飛將李廣如今還健在,絕對不會允許異族匈奴南下牧馬渡過陰山。

這是一首感嘆邊戰不斷、國無良將的邊塞詩。詩的首句最耐人尋味,說的是此地漢關,秦時明月,大有歷史變換,征戰未斷的感嘆;第二句寫徵人未還,多少好男兒戰死沙場,留下多少悲劇;三、四句寫出千百年來平民百姓的共同意願,冀望有“龍城飛將”出現,平息胡亂,安定邊防。

全詩以平凡樸實的語言,描繪出雄渾的主旨,文筆流暢,一氣呵成,悲壯而不淒涼,慷慨而不淺露,吟之莫不拍案叫絕。明朝文人李攀龍曾把這首詩譽為唐代七絕的壓卷之作,足見此詩的魅力所在。

“七絕聖手”王昌齡,被濠州刺史閭丘曉殘殺,李白贈詩,張鎬報仇

遭貶龍標 李白贈詩相送

王昌齡前後結識了李白、岑參、高適、王之渙、王維、孟浩然等著名詩人,與他們郊遊、和詩、對酒,逍遙于山色湖光。不管是傲岸的李白,還是向佛的王維,幾乎都能與王昌齡一拍即合,互留送別酬贈之作。這些著名詩人之間的關係錯綜微妙,但王昌齡卻和每個人都非常和睦,能夠和眾多個性不同的詩人相容為友,由此可見王昌齡是一個豁達豪放的人。

《舊唐書》、《新唐書》都不約而同地給了他“不護細行”的評價,就是指他的不拘小節。也因為“不護細行”,他的人生中再一次遭貶,由八品的江寧縣丞被貶為九品的龍標縣尉。王昌齡被貶湖南龍標,詩仙李白為他寫下《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相送:

楊花落儘子規啼,聞道龍標過五溪。

我寄愁心與明月,隨風直到夜郎西。

身無財物,惟有琴書伴隨,王昌齡在秋天僱船沿長江上行,經巴陵過洞庭到達武陵,又放舟順著沅水前往湘西龍標,山高水遠,前路迢迢。

王昌齡在龍標生活清苦,和隨從而來的老僕人沿路撿拾枯枝敗葉當為做飯的柴燒。雖然自己不走運,但他洞悉民情,為官清廉,為政以寬,是一個頗有政績的地方官。對王昌齡而言,在他貶謫生涯的後期,出現了一種奇特的現象,一方面是功業報君的信念絲毫未減,並且愈久愈堅執;一方面是虛無幻滅和世外長生的思想也同時變得越來越濃厚。

“七絕聖手”王昌齡,被濠州刺史閭丘曉殘殺,李白贈詩,張鎬報仇

可惜他的濟世之志、他的冰心玉壺,都隨著唐玄宗時期的安史之亂零落成泥,一切化為泡影。天寶年間,安史亂起,兩京淪陷,唐玄宗避亂出逃,肅宗即位靈武之後,大赦天下。此時,曾經為“一時之秀”的王昌齡已經垂垂老矣。66歲的他在兵荒馬亂之中選擇離開龍標,在濠州,刺史閭丘曉如捏死螞蟻般隨意處決了他的性命。

王昌齡含冤被殺後不久,閭丘曉因貽誤戰機之罪也被河南節度史張鎬所殺。臨刑前,閭丘曉以年邁的雙親無人供養求饒,被張鎬厲聲喝問:“王昌齡的雙親,又有誰來供養?”張鎬在歷史的那一刻稱職地擔當了正義的護法官,為王昌齡報了冤仇。

王勃——開盛唐詩道先河,“水府之神”助其揮毫奇文《騰王閣序》

盛唐邊塞詩人高適,35歲作《燕歌行》,曾與李白杜甫斗酒賦詩

中國田園詩派的開創者, 千古隱士陶淵明,令李白蘇東坡仰慕不已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