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江南—淝水之戰

下江南—淝水之戰

接下來我們分析一場並不是在長江,而是在淮南地區的經典戰例,以輔助證明長江非天塹的理論。

司馬炎的大兒子晉惠帝司馬衷,據說是個白痴。但現行史料證據不足,至少是個政治白痴。由於楊皇后賈充等人的極力扶植,司馬衷依然繼承了皇位,而司馬炎犯的第二個錯誤,就是給司馬衷找了賈南風這個媳婦。司馬炎死後,賈后當政,勾結藩鎮,大造朋黨,引起了“八王之亂”,賈后自己也被殺。而南匈奴首領劉淵乘機而起,建立漢,滅掉了晉國。他死後,兒子劉曜改國號為趙。後被石勒打敗,石勒的政權亦稱“趙”,史稱後趙。劉曜的趙叫前趙。這時候,中國北方還有三個比較大的政權,張軌建立的前涼、鮮卑慕容氏建立的前燕、流民李雄李特建立的成漢,以及類似仇池這樣的小政權。後趙被冉魏所滅,冉魏又被前燕所滅。成漢被東晉桓溫北伐滅掉。

在北方大亂的情況下,苻洪是後趙石虎認命的流民頭子,乘此亂機,投降了東晉,後被毒死,兒子付健繼承了政權,建立了秦國。死後傳給兒子苻生,苻生為人殘暴,史書上傳說他動不動就殺人,而且不講什麼理由,引起了部下的不滿。而他的族第苻堅這個人非常好學,也喜歡結交名士,很重視人才。所以得到了擁護。苻生也察覺到了苻堅等人不可信任,決定殺掉苻堅兄弟,不料訊息走漏,苻堅兄弟被迫提前行動,殺死了苻生,奪得了秦國政權。

此時除了東晉,秦國的敵人還有前燕、前趙和仇池。苻堅任用王猛,不到兩年就滅掉了前燕和仇池,後來又平定了前趙,統一了北方,這也是第一個統一北方的少數民族政權。苻堅是個頗有大志的皇帝,一心想平定東晉,統一全國。而幾乎所有人都反對攻東晉,因為他們覺得前秦內部不穩,而東晉實力尚強。唯有姚萇和慕容垂支援苻堅,因為姚萇的父親姚襄率部落和苻堅作戰被殺,姚萇一直想報仇。而慕容垂等鮮卑慕容遺孤,一直把鮮卑復國作為頭等大事,只是後來復得國家多了,各自為戰,又被各個擊破,這是後話。兩人都想借前秦攻晉,渾水摸魚。

在苻堅的一意孤行下,前秦帶著60萬大軍,本打算從淮南、巴蜀兩個方面進攻。不過苻堅太過著急,除了符融的30萬大軍,先行開到了淮河以北的潁口,其他軍隊進度不一,都在慢慢往這邊趕。

東晉是司馬睿建立的新政權,建立伊始,就由於太依仗王家的勢力,被王敦差點篡位。之後,權臣一直是這個政權揮之不去的陰影。而這個時候,東晉的權臣是滅掉了成漢的桓溫的弟弟桓衝,以及謝石謝安等謝家貴族。他們面對強秦的入侵,也頗為恐懼,只有謝安還算鎮定,派謝石等人帶兵抵抗。

自東吳以來,由於是外地人建立的政權,就開始重用江南的貴族,使得政權有更深的根基。但同時也造成了北派和當地貴族不小的矛盾。比如孫權開始重用貴族派的代表陸遜,後期則一直壓制陸遜,最後終於用諸葛恪代替了陸遜。當然,這裡面原因有很多,但是南北兩派的矛盾鬥爭也是很重要的一點。到了東晉和南朝,最大的兩個家族就是王謝。唐朝劉禹錫的詩不就寫到: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兩家名人頗多,除了前面提到過的王敦王導謝安謝石,還有大名鼎鼎的王羲之、王獻之、謝靈運等人。謝靈運是中國最被低估的詩人之一,他是李白的心中偶像,在唐朝被視為前代的文學大咖。我們現在一說到詩就是李杜,可李杜只識陳思(曹植)康樂(謝靈運)。

我們來看看具體戰勢發展,開始前秦軍隊進行得頗為順利,大了幾個勝仗,俘虜了不少將領。這時候主要的統帥符融給了苻堅一個錯誤資訊,他說晉軍實力很弱,兵很少,不怕打不贏就怕他們逃跑。苻堅聽到這個錯誤資訊,做出了一個更錯誤的決定,就是帶了8000精兵,迅速來到壽陽進攻晉軍。謝石仍然不敢抵抗,好在他手下有個硃序(宋史以前史書都是寫這個硃),告訴謝石,如果前秦真得來了30萬,那麼我們的卻不敢打,現在他們輕騎冒進,再不出擊就失去戰機了。謝石聽了他的話,迎擊苻堅的軍隊,秦軍稍微退卻,硃序就喊“秦軍已敗”,秦軍無鬥志,就真的敗了。

之後,可謂是“牆倒眾人推”,姚萇慕容垂等人開始復國,苻堅被姚萇所殺,前秦被西燕(不在十六國之列)所滅。姚萇也建立了個秦國,為了區別,稱苻堅的秦國為前秦,姚萇的為後秦。而慕容垂建立了後燕,之後又分裂為北燕、南燕。後燕在參合坡一戰被北魏擊敗,這可能也是金庸小說裡參合指的靈感。

這場戰役,苻堅準備不足時大問題。如果不需要60萬大軍,就別讓他們來。既然覺得需要,就等軍隊集結再做進攻。非要未等軍隊集結就開始進攻,是失敗的重要原因之一。而苻堅的大部分軍隊,都是新招的兵,沒有什麼實戰經驗,一戰即潰,沒有韌勁和反擊力。第三,就是各個勢力人心不附,並不是真心為苻堅作戰。率精兵冒進,似乎曹操也犯過類似的錯誤。孫子兵法說:戰爭是國之大事、死生之地,不可不查。而曹操、苻堅,面對強敵,居然想以精兵打敗敵軍主力,可以說犯了兵法的大忌。如果苻堅按照王翦的辦法,徐徐而進,伺機決戰,那麼恐怕東晉亡國有日了。而這場戰役,從另一方面證實了,古代戰爭只需要一個戰略相持點,也許是長江,但是淮河也可以作為這個戰略點,只不過相對於長江,淮河這個戰略點更好被逾越。且古代黃河淮河氾濫不斷,河道不穩,且有黃河入淮的事情,所以大部分政權在最弱小的時候,都是選擇放棄淮南之地,在長江以南龜縮防禦。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