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小知識:吳、唐、蔡三國協商決定三國聯盟共同伐楚

歷史小知識:吳、唐、蔡三國協商決定三國聯盟共同伐楚

文/歷史曉會

吳、唐、蔡三國已經協商好了要聯合起來共同伐楚,他們加緊訓練部隊,為隨時作戰打好基礎。但是,楚國兵力三四倍於吳、唐、蔡三國聯軍的兵力,要想以寡勝眾,困難仍然很大。所以,他們都沒有輕舉妄動,而是靜觀其變,等待佳機。沒有多久,時機終於來了。自從吳、唐、蔡聯盟討伐楚國之後,陳、許、頓、胡這些楚國以前的忠實盟友都棄楚從晉。這時,楚國出現了長期的乾旱,糧食歉收,百姓生活極其困難。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吳國真個一派欣欣向榮的景象,田野上辛勤的農民在勞作著;街市熙熙攘攘,熱鬧非常;而吳國君臣上下團結;吳國將士上下一心,種種跡象表明,進攻楚國的時機已經成熟了!在這種情況下,孫武請示吳王闔閭下達作戰命令。吳王大喜,當即批准了他的作戰計劃。於是,著名的柏舉大戰拉開了帷幕。

歷史小知識:吳、唐、蔡三國協商決定三國聯盟共同伐楚

俗話說:“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吳國以楚國為首要進攻物件,乃是吳楚之間長期恩怨糾葛、兵戎相見的必然結果,也是孫武、伍子胥等人高明戰略決策的邏輯歸宿。吳國雖然在對楚長期戰爭中逐漸佔據了主動地位,但是就兩國整體實力而言,楚國對吳國而言還具有一定的優勢。這主要是因為楚國擁有一支相當規模且實戰經驗豐富的軍隊,數量達二十萬人之多,兵種齊全,裝備先進精良,有“楚之為兵,天下強敵”之譽。其次,就是被孫武等人預作為攻取目標的楚都郢城,雄偉堅固,易守難攻。孫武還有一個顧忌,那就是興兵伐楚,攻打郢城,就必須深人楚國腹地,行師千里勞師襲遠”,歷來就是兵家之大忌。吳軍只有數萬之眾,要順利完成既定戰略計劃,更是難上加難。

歷史小知識:吳、唐、蔡三國協商決定三國聯盟共同伐楚

孫武洞若觀火,知道這次戰爭非比尋常,必須仔細謹慎,他對吳楚雙方政治、軍事、地理等各方面的情況進行了系統、透徹的分析,對吳楚戰爭的結局做出了科學的預測,決定採取步步為營、各個擊破的戰略來贏得最後的勝利。戰爭伊始,吳軍遵循孫武“出其不意,攻其不備”的作戰指導思想以迂為直”,實施大規模戰略迂迴。首先,他們溯淮水浩蕩西進,進抵淮油(今安徽鳳台附近)。然後舍舟登陸。孫武帶領精兵3500人,在唐、蔡兩國軍隊的配合和引導下,兵不血刃,迅捷神速地通過了楚國北部的大隧(黃峴關)、直轅(武勝關)和冥厄(平靖關)三個險隘,穿插挺進到漢水的東岸,佔據了有利地形。楚昭王得知吳軍抵達漢水後,心急如焚,立即派遣令尹囊瓦、左司馬沈尹戌、武城大夫黑、大夫史皇等人統率楚軍,晝夜兼程奔赴至漢水西岸進行防禦,兩軍遂隔著漢水互相對峙。

歷史小知識:吳、唐、蔡三國協商決定三國聯盟共同伐楚

囊瓦等人最後決定把所有的楚軍分成三部分,囊瓦統率楚軍主力沿漢水西岸阻擊吳軍的進攻,從正面牽制吸引吳軍,而左司馬沈尹戌率領一部分軍隊從方城(今河南方城縣境)迂迴到吳軍的側後,毀壞吳軍的舟楫,阻塞三關要隘,以切斷吳軍的歸路。最後,再由與囊瓦所率的主力實施前後夾擊,一舉消滅遠道而來、立足不穩的吳軍。從表面看,這是一個非常完美的作戰方案。可是,事實並不像囊瓦他們想象的那麼順利,當他們的完美計劃還沒有來得及實施的時候,孫武便採取了後退疲敵、尋機決戰的方針,主動由漢水東岸後撒。囊瓦誤以為吳軍怯戰,想乘勝追擊。結果,從小別(在今湖北漢川東北)至大別(今湖北境內大別山脈)間,孫武屢派部隊不斷阻擊追來的楚軍,小戰無數,導致楚軍疲憊不堪。

歷史小知識:吳、唐、蔡三國協商決定三國聯盟共同伐楚

與此同時,吳、唐、蔡聯軍一鼓作氣,直逼漢水天塹。三國聯軍越戰越勇,士氣高昂,以破竹之勢,深人楚地,直逼郢都,楚軍人心惶惶,自挫其志,軍隊疲憊,軍心動搖。如果繼續與三國聯軍交戰下去,恐怕只有狼狽潰敗。左司馬沈尹戌非常明白當前的形勢,於是就向令尹囊瓦建議:“此時,雙方軍力不僅僅侷限於數量上,也在人心上。此次決戰直接關係到郢都的安全,國家的存亡,不能不求取萬全之策。眼下之計,只能請令尹率主力依託漢水加強防禦,阻止吳軍過江,確保郢都安全;一部分兵力輕裝簡行,迅速北上,徵調方城(楚長城)以外抵禦晉軍的全部楚軍,抄襲吳軍後路,焚燬淮油吳軍所有船隻,然後還軍扼守三關,斷其歸路,造成關門打狗之勢。這時,令尹再率領大軍過漢水正面迎此時的吳軍只是駐守在漢水一帶,駐足不前,也不見有任何輕易的舉動。

歷史小知識:吳、唐、蔡三國協商決定三國聯盟共同伐楚

楚軍並不知道吳軍的真實意圖,再者眼前情勢危機,只能按照沈尹戌的建議行事。楚大夫史皇為人奸詐、兇狠,根本不懂得用兵之道,又氣量狹小,非常妒忌沈尹戌的軍事才能,平時兩人就不和,今日,看到沈尹戌北上搬兵,惟恐其獨攬頭功,這樣就會不利於自己,所以,為了自己的私慾,拋棄大局,挑撥沈尹戌與囊瓦的關係,慫恿囊瓦改變沈尹戌的計劃。無獨有偶,武城大夫也是一個小肚雞腸的人,惟恐沈尹戌獨攬頭功,動搖自己在楚國政壇的穩固地位,又害怕沈尹戌趁機除掉自己,所以不如先下手為強。他與史皇一唱一和,推波助瀾,說服囊瓦改變沈尹戌的計劃。

歷史小知識:吳、唐、蔡三國協商決定三國聯盟共同伐楚

他們建議說:“吳軍路途遙遠,將士身心疲憊,立足未穩,表面正在固守待援,實際上是養虎為患,所以我們應該趁機立即出擊,速戰速決,絕不應該給敵人喘息的機會。如果讓吳軍調整過來,鼓舞了士氣,重新開戰,那麼我們就很難應付自如了。”囊瓦與武城大夫、史皇同為一丘之貉,利慾私心,貪得無厭,根本不會全面考慮,只是為自己的一時的私慾而不擇手段,不計後果。今見二位大夫所言,預感到沈尹戌對自己的威脅,為了穩固自己的地位,於是,就擅自改變了原來的作戰計劃,命令早已疲憊不堪的軍隊強渡漢水,企圖同吳軍決戰。孫武看到楚軍渡水而來,正中下懷,積極地準備一場漂亮的殲滅戰。

好了,這次小編就先分享到這裡了,你對此有什麼看法呢?歡迎在文章底部留言評論。文章為原作者內容,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路。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