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氣之子》複製了《你的名字》,卻不再“新海誠”

《天氣之子》複製了《你的名字》,卻不再“新海誠”

在《你的名字》之前,要評價新海誠並不困難,喜歡他作品的人,奉之為圭臬,不喜歡的人呢,也會驚歎於他對氛圍和情緒的把控力。

然而當新海誠一腳邁進這個娛樂至死的商業大帝國後,再來看他的電影,我們就不得不審視再三。

以2016年《你的名字》為分界線,新海誠被世界觀眾所熟知。

也是從那時起,他開始走出那個小眾文藝的象牙塔。

《天氣之子》複製了《你的名字》,卻不再“新海誠”

《你的名字》海報

“我想做做王道的娛樂片。

在《天氣之子》的構想階段,新海誠就向製作人川村元氣如此表達了他的想法。但其實這個想法由來已久。

《追逐繁星的孩子》是他追求轉型的開始。這部被外界評為“對宮崎駿的拙劣模仿”的作品,讓新海誠一腳邁入了一個他不那麼擅長的領域,即講一個

完整的、有情節、強娛樂性

的故事。

《天氣之子》複製了《你的名字》,卻不再“新海誠”

《追逐繁星的孩子》海報

然而直到《你的名字》,才真正讓

觀眾從感受者變成聆聽者,也讓新海誠的電影完成了從

文藝

(小眾)

到商業

(大眾)

的轉折

我們不好對此做評判,畢竟這是新海誠自己做出的選擇。只不過

這讓新海誠不再“新海誠”,不再獨一無二。

//

讓我們先來看看“新海誠”的宇宙。

主要動畫電影(除廣告、遊戲、短片):

《星之聲》2002

《雲之彼端,約定之所》2004

《秒速5釐米》2007

《追逐繁星的孩子》2011

《言葉之庭》2013

《你的名字》2016

《天氣之子》2019

新海誠早期的作品,是十分挑觀眾的。

有人說他是“桌布狂魔”,有人稱之為“日本郭敬明”,還有人認為他是一個“攝影作家”。實際上這些稱號,都帶著幾分戲謔的意味。

精緻唯美的畫面,有些意味不明的情緒,在新海誠電影與觀眾之間設下了一道無形的門檻。

文學系出身的新海誠,是一個十分擅長

讓觀眾

自己去

感受故事

的導演。

談起他的作品,總是繞不開“距離”這個字眼。

《天氣之子》複製了《你的名字》,卻不再“新海誠”

《秒速5釐米》:縱深畫面所展現的“距

《星之聲》中是橫亙在少年少女之間整個宇宙時空的距離,《雲之彼端》是少年們與世界的距離,《追逐繁星的孩子》裡是男女主之間無法跨越的生死距離。

這種對距離的描寫在《秒五》中昇華到命運的高度。

《天氣之子》複製了《你的名字》,卻不再“新海誠”

《秒速5釐米》:再如何思念也敵不過命

而這些最終都歸結於

心的距離

《言葉之庭》中男女主雨中相擁,算是新海誠宇宙裡,人物心與心最近的時刻了。

《天氣之子》複製了《你的名字》,卻不再“新海誠”

《言葉之庭》劇照

《你的名字》可以算是新海誠的一次突破。

首先,誠哥講了一個他導演生涯有史以來最完整的故事。儘管對敘事的掌控力仍然差了幾口氣,但至少還沒到“肌肉萎縮”的程度。

其次,電影中人與人的疏離感淡了,最明顯的特徵就是少年少女相處時,少了一些說不清道不明的曖昧情緒。

面對時間與空間的阻隔,少年少女們不再無力絕望,

他們擁有了選擇的權力,或者說他們開始積極地與外界(社會)對話。

//

新海誠的電影型別,大體可以歸類為“boy meets girl”的小科幻,或者我們可以使用一個流傳已久的名詞:

“世界系”

作為“世界系”作品研究的先驅,東浩紀將之定義為:男女主角之間的“小小戀愛”被直接和“世界的存亡”這種大問題聯絡在一起,跳過社會關係的種種中介。

而批評家宇野常寬認為“世界系”作品,脫離社會和國家,將“自己的情緒”和“自我意識”所及的範圍把握為世界本身。

經歷過戰爭、毀滅等宏大社會事件的舊時代日本動畫導演們,如宮崎駿、押井守(《功殼機動隊》導演)、今敏(《紅辣椒》導演)等,通常會將個人置於社會歷史的大背景下講述故事。而在世界系的故事中,時代與社會是面目模糊的。

《天氣之子》複製了《你的名字》,卻不再“新海誠”

大友克洋《阿基拉》(1988年)

從這個層面上看,《天氣之子》可以概括為——“違背世界,堅守自我”的故事。

//

再說回到故事上。

電影中構建了一個雙重危機:

東京暴雨的外部危機和社會現實作用於個體的內部危機。

前者可以看作現代社會人們不安內心的外化。

而後者,即代表社會秩序的警察對離家少年少女的追捕。但其作為真正的危機,卻又遠不如《小偷家族》那樣來得深刻有力。

比如擺在男主面前的那個“電車難題”——是拯救東京(世界)還是拯救女主(個人)。

實際上,這僅僅只是一個淺嘗輒止的道德困境。

電影中的少年少女們與現實社會是對抗著的,

對於男主來說,只存在救女主一個選項。

《天氣之子》複製了《你的名字》,卻不再“新海誠”

可以說,

《天氣之子》再一次將新海誠的弱點暴露無遺。

新聞中播報的槍支問題,離家出走的少年,未成年人非法打工,風俗店、警察和兒童諮詢所,《天氣之子》一反世界系的邏輯,添加了許多的社會元素。

這誠然又是一個突破。然而新海誠糟糕的編劇能力,顯然沒有辦法把如此多的元素合理地整合在一起。

《天氣之子》複製了《你的名字》,卻不再“新海誠”

而《你的名字》在商業上的成功,對三年後的《天氣之子》也產生了一定的影響。RADWIMPS的音樂,川村元氣製作宣發,複製《你的名字》顯然才是最正確的。

電影的故事架構和人物關係,整體確實也延續了“君名”的模式——少年與少女相遇,遭遇阻礙,克服阻礙再次相見。然而想用同樣的方式打動人,《天氣之子》卻又沒能構建出同樣的敘事脈絡。

縱向來看,《天氣之子》存在的問題與《追逐繁星的孩子》如出一轍。

即便早就選擇了商業電影這條路,新海誠仍是小眾的。

畢竟從來不是資本決定市場,而是觀眾選擇電影。

《天氣之子》複製了《你的名字》,卻不再“新海誠”

(圖片來源網路,如侵權請聯絡刪除)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