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沁沒囊”、“拍老腔兒”……這些北京土話你都懂嗎?

能說出這些北京土話的意思,那才是真正的北京話8級

北京雖然是首都,以北京語音為基礎普通話雖然推廣到全國,但是隻有真正的老北京才知道,現在有些老北京文化已經瀕臨滅絕,甚至比大熊貓還瀕危,老北京文化的傳承是一件迫在眉睫的事。

世居北京四百年的趙振華老師(網名:一把駁克槍),研究北京文化多年,今後一段時間,趙老師將每週六晚上八點到九點,在“舊京圖說”讀者群中,分門別類地講述老北京文化。今天,“舊京圖說”為您整理的是第一講“老北京語言的演變與發展”之四。

主講人

主講人:趙振華,網名“一把駁克槍”。退休前從事企業管理工作40年,是地道的老北京人(在北京居住了十餘代、四百年)。受家庭薰陶,他從小喜歡北京文化,近30年來收集老北京照片一萬餘張、老北京歇後語近千句、老北京俗話近千句、老北京歌謠數百首。

本地文化被漸漸稀釋

第七次就是改革開放。改革開放後北京的外地人口迅速增長,北京話受到了很大的衝擊。我認為第六、第七這兩次,北京話受到的衝擊是非常大的。

因為在文革以前,我聽到的那些老北京話,現在消失得差不多了。現在電視劇《芝麻胡同》裡面還有些老北京話。那只是萬里挑一、萬里剩一。大量的北京話消失了。年輕人也聽不懂了。甚至包括和我年齡接近、比我年齡大的人都聽不懂了。因為他們沒有從小受到老北京人、老北京話的薰陶。

“沒沁沒囊”、“拍老腔兒”……這些北京土話你都懂嗎?

1930年代的老北京人。

“沒沁沒囊”、“拍老腔兒”……這些北京土話你都懂嗎?

1930年代的老北京人。

“沒沁沒囊”、“拍老腔兒”……這些北京土話你都懂嗎?

典型的勞動人民,臉上透著光,好像對生活很滿意的樣子。

舉一些單詞的例子。從時間概念上,“啞薩爛兒”指每天一個時間段(黃昏)。要不解釋大家是聽不懂的。比如說“棍條”,是說一個人長的“棍條”(身材好)。“無的朦”,這人有點兒無的朦(一個人像沒頭的蒼蠅瞎撞)。“光棍調”(一個人犯橫、耍渾)。“戳大莽”(一個人沒有社會經驗,還膽子挺大,哪裡都敢去。)“能耐梗”什麼意思?(這個詞留給讀者做個有獎競猜吧!您要知道答案請留言,第一位答對的朋友有禮品奉上。)

這些現在已經消失殆盡了。為什麼說要像保護大熊貓一樣的搶救老北京文化呢?如果老一代的人都去世差不多了,這樣的話全都帶到棺材裡去了。後面要講為什麼要傳承。

北京土話最終要走向消亡

北京話的發展趨勢,不是從現在開始,是從十幾年前。有了網路、網路語言的出現和普及,以及人們生活、工作節奏加快,都使語言發生了變化。網路語言現在簡直就讓我們感覺到目不遐接,都反應不過來了。

有些知道,比如點贊、網紅、拉黑、艾特。還有些網路語言,為了使打字更簡單、更快、更省事兒,有些就是縮寫。比如說,別人的媳婦,叫人妻。對於不完整、沒有下文的文章,叫太監。對於電視劇、電影中不吸引人的片段,叫尿點。說起來還真挺形象,既簡單又形象,還符合生活、工作的快節奏。在電腦上打字也省事兒了,所以就普及了,被很多年輕人認可。

還有比這更省事兒了,用數字代表,比如一生一世是“1314”。我愛你、我願意,是“520”“521”。不是,是“84”。意思意思是“1414”。是啊是啊,是“4242”。

雖然這種語言只出現在網路上,但這顯示語言正在朝著更方便、快捷、直白的方向發展。在這個大環境下,再加上國家在大力推廣普通話。還有交通、通訊的發達,世界都成地球村了。北京話在這個歷史階段恐怕就要完成它的歷史使命了。

方言土語首先要消失。隨著方言土語的消失,會產生大量的新詞彙,這是一個必然的趨勢。這是北京語言向前發展的一個潮流。我認為,北京土話最終要走向消亡。

有些北京話聽得懂,但不明白什麼意思

第三點是老北京話的分類。我基本上分成四大類。

第一類是方言土語。北京土話從來源上說,有的是從南京的南京官話借鑑過來了,有從蒙古語寫學習過來的,有很多是和滿語融合形成的,但更多是土生土長的北京土話。

比如說,誰要是做錯了事兒,說了不改,說“沒沁沒囊”。

老人要是倚老賣老的話,是“拍老腔兒”。

對於仗義的人,叫“紅臉漢子”。紅臉漢子,我也想再解釋一下。不是說這人臉紅,也不是說這人喝酒臉紅,而是說這人挺仗義、夠意思,是個漢子。透過研究我認為:由清朝以來,北京內城九個城門,其中有七個城門裡都有關帝廟。除了城門甕城裡的關帝廟之外,還有若干個小的關帝廟。關帝廟是供關羽的,關羽是紅臉兒,亙古一人,忠義千秋。那麼說這人是紅臉漢子,就說這人有點像關公似的,一個褒義詞。

“沒沁沒囊”、“拍老腔兒”……這些北京土話你都懂嗎?

1920年前後,正陽門城樓西側城牆雙券洞和城門下右側的關帝廟,遠處的建築是大理院。

“沒沁沒囊”、“拍老腔兒”……這些北京土話你都懂嗎?

1910年代,正陽門城樓南面甕城內西北角的關帝廟。建於明永樂年間,包括主殿等房屋共十三間,碑亭一座。

另外,有的是整句的話,單聽起來和普通話差不多,但連起來表達的和普通話就不一樣了。比如說,張三在街上想著別的事呢,該叫人而沒打招呼,有點沒禮貌了。李四回家就和家裡人說:“這張三,沁頭拍子,頭朝裡;上炕認識老婆,下炕認識鞋;在煙筒裡住家,房頂兒上開門;六親不認。”囉囉嗦嗦一大套。實際上,他就表達一個意思:就是說張三沒禮貌。

還有本來不應該化為方言土語,可是用起來就成了北京特有的語言。

比如說張三處事過於算計,愛打小算盤兒,打得特別精。李四就說:“張三這人,晚上躺在炕上還數房椽子呢。”他是說,張三精於算計。你要不是北京人,聽著就莫名其妙。

再比如,張三他比較摳。幾個人吃飯輪流做東。李四說:“下回該讓張三做東了。”王二麻子說:“你讓他做東?他的錢都拴在肋條上了。”這話分開了說,都不是北京的方言土語,但連起來就成了一句土語。翻譯過來是:張三那個人的錢,在肋條骨上拴著呢。直接翻譯過來,不是那麼回事兒。實際上,王二麻子說的是:張三比較摳兒,捨不得掏錢。

我舉這個例子是說,既有北京方言土語,也有使用起來把普通話說成了另外一種意思,成了北京的方言土語。這往往不是單詞,是說整句話。

作者:趙振華(一把駁克槍)

編輯:黃加佳、Margaret

流程編輯:王宏偉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