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鑿附會的解讀,”正能量“何必非要去杜甫的詩中尋找呢

網上看到康震教授解讀《石壕吏》的一段影片,雖然他的邏輯可以自洽,但是這樣一種“正能量”的解讀,卻讓人心裡極不舒服。安史之亂是大唐盛世下的陰影,杜甫這篇作品從一個側面反映了戰亂給當時的人民帶來的深重災難。整部杜詩都充滿著“窮年憂黎元,嘆息腸內熱”的悲憫情懷,作為當事人之一,杜甫創作這首詩的心情時候肯定是痛苦而沉重的,倘若杜甫泉下有知,看到現代人這樣解讀他的作品,不知內心又會作何感想?

穿鑿附會的解讀,”正能量“何必非要去杜甫的詩中尋找呢

我不想對康震教授的解讀過多評價,但是這種解讀,讓我想起,不止現在,其實在以前也有很多這種,可以說是穿鑿附會的解讀。講個事情吧。杜甫還有一首詩想必很多人也都較熟悉,就是那一首《月夜》:

今夜鄜州月,閨中只獨看。遙憐小兒女,未解憶長安。

香霧雲鬟溼,清輝玉臂寒。何時倚虛幌,雙照淚痕幹。

這也是寫與安史之亂時期的一首詩。當時杜甫攜家逃往鄜州羌村,那年七月,杜甫得知肅宗在靈武即位的訊息後,隻身前往靈武,不料途中被安史叛軍所俘,押回長安。這首《月夜》便是杜甫囚禁長安時所作。這是杜甫很難得的一首寫自己和妻子感情的詩,一出手便不凡,“五律至此,無忝詩聖矣”。

穿鑿附會的解讀,”正能量“何必非要去杜甫的詩中尋找呢

然而,就是這樣一首寫夫妻離別之情的詩,在某些人的眼裡,也可以理解成杜甫對當時的政治不滿。這個人就是明末的學者錢謙益,對唐詩研究很多,並且寫有一作《錢注杜詩》。

”遙憐小兒女,未解憶長安”。 一般理解是可憐幼小的兒女,不懂自己的母親思念丈夫的心酸。妻子看月,並不是欣賞自然風光,而是“憶長安”,而小兒女未諳世事,還不懂得“憶長安”!杜甫用小兒女的“不解憶”反襯妻子的“憶”,更突出了首聯那個“獨”字,又進一層。

錢謙益卻不這麼想,他對這首詩有自己的理解。他說:“遙憐小兒女,未解憶長安”兩句,是杜甫暗暗諷刺唐肅宗與張皇后不孝,無君無父。安史之亂爆發,唐玄宗得知潼關失守後,帶著貴妃姐妹、皇子皇孫等一起出逃。後來馬嵬坡,六軍將士忍無可忍,殺死楊國忠,並由高力士等人縊殺楊貴妃。旋即太子李亨在靈武自行即位,尊李隆基為太上皇,開始收拾局面。唐玄宗被動退位,直到仗打完了才被接回長安,餘生過著近乎軟禁的生活,非常淒涼。

穿鑿附會的解讀,”正能量“何必非要去杜甫的詩中尋找呢

清朝詩人袁枚在自己的著作裡直言,讀到《錢注杜詩》,才知道為什麼錢謙益是個小人。“

少陵‘鄜州月’一首,所云‘兒女’者,自己之兒女也。錢以為指肅宗與張後而言,則不特心術不端,而且與下文“雙照淚痕幹”之句,亦不連貫

“。並且引用黃庭堅評價杜甫的話,“

少陵之詩,所以獨絕千古者,為其即景言情,存心忠厚故也。若寸寸節節,皆以為有所刺;則少陵之詩掃地矣!

解讀詩作這個事情,怎麼說呢,詩無達詁,詩寫出來了,每個人愛怎麼理解就怎麼理解。但是不管怎樣我們應該有一個普遍的,符合大眾情感的解讀。就像《月夜》這首詩,一般人讀這首詩,可能就體會到一個男人離家在外,想老婆、想孩子、想團聚,這樣的很真摯很樸素的感情。可像錢謙益這樣的,偏偏願意反其道而行之。他就覺得寫詩不單單是寫詩,必須有所諷刺才好,以至於不管正常人的感情,強行扭曲人性。

最後說一句,袁枚也許是真的被錢謙益《錢注杜詩》裡面那些獨特的解讀氣到了。因為他還留下這樣一句話:“錢箋杜詩,穿鑿附會,令人慾嘔“。康震教授對《石壕吏》的解讀,恐怕也是有些穿鑿附會,”正能量“何必非要去杜甫的詩中尋找呢?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