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浩然的這首臘八詩,禪宗的狀態可和你看似平靜的心

孟浩然詩中的淡雅,禪意與含蓄,寫出了人們內心對寧靜與禪定的嚮往。

臘月八日於剡縣石城寺禮拜

孟浩然

石壁開金像,香山倚鐵圍。

下生彌勒見,迴向一心歸。

竹柏禪庭古,樓臺世界稀。

夕嵐增氣色,餘照發光輝。

孟浩然的這首臘八詩,禪宗的狀態可和你看似平靜的心

孟浩然生活在盛唐時期,泱泱大唐富庶繁華,但孟浩然的人生經歷卻頗為坎坷。40歲時,他遊歷長安,可惜應進士舉不第。後來曾在太學賦詩,名動公卿,一座傾服,為之擱筆。但是仕途不順,似乎成了有才華卻不被重視的文人騷客的標配。

孟浩然天性自然率真,被繁蕪複雜的政事煩擾,期待著“久在樊籠裡,復得返自然”的快然自足。他不媚世俗,歸隱終身。在歸隱的歲月裡,他醉心田園遊歷河山,雖然沒有李白那般走遍天下瀟灑一生,卻領悟了內心的禪定和寧靜形成了淡雅而旨遠的文風。

孟浩然的這首臘八詩,禪宗的狀態可和你看似平靜的心

房日晰在《略談孟浩然詩風的清與淡》一文中指出:“縱觀孟詩,其詩風之淡,大致有三:一為思想感情的淡,沒有激切的情緒的流露;二為詩意表現的淡,沒有濃烈的詩意的展示;三為語言色彩的淡,沒有絢麗色彩的描繪。”

孟浩然在《來闍黎新亭作》詩中寫道:“棄象玄應悟,忘言理必該。靜中何所得?吟詠也徒哉!”孟浩然借用了佛學和道家哲學中的“棄象忘言”說,提倡詩歌創作的抒情言志、表情達意不必太直露,要有弦外之音,象外之旨。

孟浩然的這首臘八詩,禪宗的狀態可和你看似平靜的心

孟浩然詩風之“淡”和“棄象忘言”,在這首《臘八石城寺禮拜》中表現得淋漓盡致。

“金像”在“石壁”之中,寫出了金像真身所處位置的幽深隱秘,卻散發著無法掩飾的高深莫測的佛祖光芒。一“金”對一“石”,身在人世卻又超脫人世之感。

“彌勒”的佛祖尊稱,“迴向”這佛家行為,淡淡兩句佛教用語,讓人身臨其境如置身高大巍峨的寺廟之中。弦外之言,象外之旨,躍然紙上。

古色古香的寺廟中,頎長的竹子,參天的柏樹,因為有了“禪”意而越發古樸。而其他身外之物,雕欄玉砌的樓臺都可以忽略了。悠悠的禪意,淡淡的檀香,似乎撲面而來。

孟浩然的這首臘八詩,禪宗的狀態可和你看似平靜的心

不知不覺到了傍晚,有“夕嵐增色”,有“餘照光輝”,也不失為一種享受。李白在《夢遊天姥吟留別》中有言“千巖萬轉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那是“亂花漸欲迷人眼”的迷惑,而孟浩然是進入禪界的寧靜。

令人唏噓的是,由史書記載得知孟浩然生命的最後,背上生瘡還未痊癒,卻控制不住自己吃了一條魚,導致他最終病重不治身亡。

孟浩然的詩表情達意不直露,而是水到渠成地緩緩而出。孟浩然的寧靜與禪定,直達人心,快人心意。吾等暫且學之淡定。

(圖片來自網路,謝謝!)

歡迎大家關注葉兒,與葉兒一起享受詩詞,學習語文,健康快樂每一天。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