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周分兩段,何為春秋,何為戰國

“夏商與西周,東周分兩段,春秋和戰國”,何為春秋,何為戰國。春秋的得名,是因為魯國的編年史《春秋》而得名,戰國呢?則是取之於西漢劉向

所編注的《

戰國策

》,故得名春秋與戰國。

東周分兩段,何為春秋,何為戰國

其實在我們初中乃至高中的歷史課本中就有對春秋和戰國的介紹,讓我印象深刻的是春秋以“稱霸”為主,而戰國則是以“兼併”為主。其社會結構、經濟制度、思想文化以及戰爭性質皆有不同。

東周分兩段,何為春秋,何為戰國

春秋戰國貴族服飾

那春秋與戰國的分界點是什麼時間段呢?一是說

公元前453年,韓趙魏滅亡智氏(智伯),還有一說也是指韓趙魏,公元前403年三家分晉。不管怎麼說,春秋與戰國的分界點應該就是晉國滅亡的這一時段。

東周分兩段,何為春秋,何為戰國

三家分晉

首先,在春秋時期早中期,雖然

西周的“封邦建國”體制崩潰,但是其性質還是屬於周王分封的奴隸制諸侯國,並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國家,只能說是分封國。無論是對外戰爭還是對內統治民眾,都是講究周禮,尊重周王,注重祭祀和宗姓氏族。其社會結構還是

宗法封建也就是奴隸制社會,經濟形式還是沒有脫離以井田制為基礎的土地制度,如鐵質的農具和耕牛春秋末期才出現,生產力水平受到限制。俗話說:“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以井田制為主的社會經濟結構決定了其宗法封建(亦是氏族封建)形式的國家體系。

如我們津津樂道的春秋五霸,《史記》上記載的五霸分別為

齊桓公、宋襄公、晉文公、秦穆公和楚莊王;也有其他史料亦有不同的記載,為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吳王 闔閭,越王勾踐。不管怎麼樣齊桓、晉文還有楚莊這三位都是史書公認的春秋霸主。

東周分兩段,何為春秋,何為戰國

那我們來看下春秋首霸的齊桓公,齊桓公為春秋時代齊國第十五代國君,

姜姓,呂氏,名小白,是

姜太公呂尚(就是封神榜中協助周文、武二王伐紂滅商的姜子牙)

的第十二代孫,是

齊僖公

祿甫的三兒子。齊國地理環境優越,大概在今天山東北部地區,靠近渤海,有魚鹽之利,經濟富裕,為列國之首。

在未成為齊國國君之前,由於齊襄公的亂政,齊國國內混亂,齊國眾公子都紛紛逃往他國避難(春秋時期經常有的現象,自己國家內亂,國君的兒子們都會選擇去往他國避難,除了齊桓公,還有晉文公也出逃過他國),管仲

、召忽保護

公子糾

逃到

魯國

鮑叔牙

保護小白逃到

莒國。

襄公十二年,公孫無知聯合大臣

連稱

管至父

發動宮廷政變,弒殺

齊襄公,自立為齊國國君。(這裡需要說下哈,公孫無知也是齊國宗室成員,

齊莊公之孫、

齊僖公

的侄子。

齊僖公

非常喜歡這個子侄,對他的待遇與

僖公諸兒同等。等到僖公去世,齊襄公即位,

降低公子無知的俸祿、服飾等級,所以招致公孫無知怨恨。)對於公孫無知這等弒君篡逆之輩,齊國朝廷多有不服,齊國大夫

雍廩

就很痛恨公孫無知,在齊桓公元年春天,公孫無知與

雍廩等人一起

雍林遊玩,在遊玩中被

雍廩殺之。重臣商討國不可一日無君,需要另立新的君主,於是在齊國廟堂中的

高、國兩家事先暗地通知了小白回國,此時的魯國同樣得到了公孫無知被殺的訊息,魯國國君與

公子糾的老師也就是管仲一商議,在莒國的公子小白等人已經搶先一步,此時我等出發必然會晚於公子小白等一行人,眾人發愁,此時的管仲心有一計,對魯國國君及眾人說你等保護公子糾等大隊人馬出發,我率一小隊人騎快馬半路截住公子小白一行人等。

於是管仲帶領一隊人馬星夜馳騁,終於在莒國去往齊國的途中追上了公子小白等一行人。起初,管仲並沒有射殺公子小白的想法,只想勸說其退出王位競爭,可想而知,別說公子小白不會答應,就是他的老師鮑叔牙也不會同意。在雙方爭論之間,功名心重的管仲心一狠,對著馬車上毫無防備之心的公子小白射出了一箭,隨即一聲慘叫,公子小白從車上滾下來,其老師鮑叔牙大驚,隨即跳下馬車,把公子小白扶在懷中,大聲哭道:我等疏忽,害死公子,轉頭怒對馬上的管仲,嚴厲呵斥道:你等為奪取王位,射殺公子,實為可恨,命令眾人前去捉拿管仲等人。管仲深感對不起鮑叔牙,但事已至此,我管仲對不住你,他日定當謝罪與你,於是管仲等人揮鞭而去。此時鮑叔牙等人望著口吐鮮血倒地的公子小白,壓制不住內心的愧疚,放聲大哭起來,突然,鮑叔牙感覺有人扯其衣角,低頭看去,公子小白睜開眼睛望著滿臉淚水的老師鮑叔牙,微微笑道:老師可好,管仲等人是否遠去。鮑叔牙大驚,說道公子無礙否,小白說道:無礙,幸得

帶鉤(是古代貴族和文人武士所繫腰帶的掛鉤,古又稱“犀比”。多用青銅鑄造,也有用黃金、白銀、鐵、玉等製成)保護,免於被害。鮑叔牙等人大喜,此乃公子天命所歸,立即扶起公子小白,朝著齊國都城臨淄飛奔而去。再得知管仲射殺公子小白,魯國一行人狂喜,於是慢慢悠悠護送公子糾前往齊國。花了六天到達齊國都城臨淄的公子糾等人方才知道公子小白沒有被射殺,現在已經立為齊國國君,公子糾等人害怕逃回了魯國。

東周分兩段,何為春秋,何為戰國

出兵伐魯國的齊桓公

成為齊國國君的公子小白,也就是齊桓公,對於管仲等人射殺自己一事耿耿於懷,於是發兵攻打魯國,

在乾時(齊地,在今山東青州)大戰,魯軍敗走,齊桓公的老師鮑叔牙寫信給當時的魯國國君,信中說道:“公子糾是齊君的兄弟,不忍殺他,請魯君肆意他自殺。公子糾的老師

召忽

、管仲是仇人,請魯國把他們送來。如不從命,將要出兵討伐魯國”。魯君害怕,遂從之,於是公子糾自殺身亡,他的老師管仲等人被押送至齊國。在鮑叔牙的推薦下,齊桓公不計前嫌,拜管仲為齊國國相。齊桓公在管仲、鮑叔牙等人的輔佐下,君臣同心,勵精圖治,對內整頓朝綱、例行改革,對外

尊王攘夷,存亡續絕

意思是恢復滅亡的國家延續斷絕貴族世家

)。

齊桓公三十五年,齊桓公與各諸侯國在

古葵丘

會盟,周襄王也派

宰孔

賜給齊桓公祭廟所用的胙肉、彤弓矢以及天子車馬,這是周朝天子禮遇諸侯國的最高待遇。

古葵丘

會盟的成功標誌著齊桓公的霸主地位,也是齊國霸業達到頂峰。

還有就是“不鳴則已,一鳴驚人”的楚莊王,

公元前598年,楚莊王率軍在

(今河南鄭州)與晉軍大戰,打敗晉軍,中原各國紛紛背晉附楚,楚莊王開啟了霸業之旅,當其揮兵北入中原,行至黃河邊,舉行盛大的閱兵儀式,周天子亦派人表示慰問,期間還發生了一段有趣的小故事,此時志得意滿的楚莊王問道前來祝賀的周使:“

周天子

的鼎有多大,有多重”,其言外之意要與周天子比權量力,挑戰周王室的權威,周使者回複道:“在德不在鼎”,述說九鼎的來源,當時夏禹治水有功,各地首領紛紛獻上其珍貴銅器,夏禹的兒子啟將其築成九鼎以示九州永珍,夏朝末年,其主

夏桀

昏亂,九鼎就轉移給了商湯,商紂暴虐,九鼎有轉給了周。天子有德,九鼎雖小亦不能移動,反之,天子無德,九鼎雖重亦能輕易移取。所以鼎的重量不在於大小而在於其德,周王室雖衰,但天命未改,鼎之輕重,未可問也。此時的楚莊王明白周天子仍是天下諸侯的共主,遂飲馬黃河,止步於此,但也成就了楚莊王春秋霸業,留下了“

飲馬黃河,問鼎中原

”的英雄事蹟。

東周分兩段,何為春秋,何為戰國

飲馬黃河,問鼎中原的楚莊王

這就是歷史中的春秋時期,雖然周王室衰微,王權旁落,其各諸侯國之間相互爭霸,但周天子仍是天下共主,如

晁福林先生提出:“

三代為氏族封建、春秋為宗法封建,戰國以後為地主封建

”。

公元前376年,韓、趙、魏廢

晉靜公,將晉國宗室剩餘的土地劃分完畢,史稱三家分晉也是春秋與戰國的分水嶺。戰國隨之拉開序幕,一個嶄新的時代即將到來,讓我們拭目以待。

我們或有一些疑問,為什麼好好的春秋時代,怎麼悄無聲息來到了戰國。

春秋末期鐵質農具與牛耕出現,極大提高了其農業生產水平,井田之外的大量荒地被大量開墾為私田,再加上各諸侯國之間頻繁戰爭,導致大量無主土地的出現,嚴重破壞了井田制。如春秋時期的魯國為代表,魯宣公

十五年,實行的按畝徵稅的

田賦

制度,也就是魯國推行初稅畝,它是承認土地私有合法化的開始。初稅畝的實施給了奴隸制致命的一擊,為奴隸制走向崩潰敲響了喪鐘,緊接著

楚國

鄭國

晉國

等國家也陸續實行了稅畝制。這種以家庭的作業農業方式,極大提高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也大大增加了各諸侯國的稅收。

在政治上,小農經濟的興起,各國的政治也發生了巨大的變化,新興地主階級的崛起,他們與舊的奴隸主階級矛盾越來越激烈,紛紛要求在政治上進行改革,廢除舊有奴隸主貴族特權,發展封建經濟,建立封建統治。

在思想上,春秋時期,出現了以孔子為代表儒家思想,主張“

仁、禮”之德性與德行,以老子為代表的道家思想,其政治主張:“無為而治”。到了戰國時期,那就是百花齊放、百家爭鳴,如名家、

法家

墨家

、農家、雜家、陰陽家還有縱橫家等思想紛紛現世,諸子百家各自著書立傳,收攬學生,擴大自身的思想觀點,實現其政治主張。

三家分晉中的魏國,魏國的國力只有原來晉國的三分之一,且疆域散漫,北邊有強大的趙國,東部有興起的韓國,與西邊的強秦僅一河之隔,南邊越過中條山就是楚國,還有幾塊飛地,可以說是四面環敵,很難有個穩定發展的環境。

公元前446年,魏文侯繼承祖父的家業,即位之後的魏文侯看著自己的魏國,西有秦,南有楚、韓,北有趙,東有齊,地處中央,易攻難守,憂患的環境無時不刻提醒著這位年輕的君主,首先需要做到自強,不被其他國家滅掉,然後打破封鎖,向外發展。

東周分兩段,何為春秋,何為戰國

魏文侯

有一次魏文侯出遊,在路上看見一個路人

反穿著一件

皮裘(正常情況是

皮裘以毛朝外為正

)揹著柴行走,文侯很是奇怪,問道:“你為什麼反穿著皮裘背柴”,那個人回覆道:“

我很愛惜這件皮衣,我怕把毛露在外面搞壞了,特別是背東西時,我怕毛被磨掉了

”,文侯笑道:“

你難道不知道

皮裘

的裡子要是被磨壞了,皮裘上的毛就會失去依託了嗎?

”,路人不予理會,負薪而去。

第二年,

魏國東陽地區上貢了平時十倍的錢糧,大臣們都向文侯祝賀。文侯卻憂心忡忡,說:“現在東陽的耕地沒有增加,老百姓的人口也沒有聽說增多,可是錢糧卻增加十倍,這一定是當地官員盤剝得來的”,於是和官員們說起了一年前文侯自己出遊時遇到這一故事,並說:“

皮之不存,毛將焉附

”,如果你們弄得百姓不得安寧,魏國豈可安定,身為國君的我安能穩固。

在魏文侯執政期間,

任用上郡守李悝實行變法,對內改革政治,獎勵

耕戰

,興修水利,發展封建經濟,對外聯合趙韓,韓、趙、魏三國緊鄰,必須要和平相處,如果內鬥,勢必會兩敗俱傷,誰都無法發展,只有三晉聯合才能對外發展。

魏文侯穩定了自己後方,不在擔心韓趙的襲擾,便把目光投向了西面的秦國,在魏相翟璜推薦下,魏文侯提拔了身為平民的吳起,也就是魏武卒的締造者。

吳起上任後,魏、秦在

西河

的僵持局面很快被打破,魏軍節節勝利,兵鋒直指當時秦國都城雍(咸陽是秦孝公時期才遷移此地的),每每秦人聽到吳起和吳起率領的魏武卒都面露恐懼之色。經過數次的交鋒,

秦國

被壓迫在洛水以西,長達八十年之久,使其不得與中原各國交通,魏國獨擅關東之利,極大削弱了秦國,而魏國逐漸強大起來。這就是為什麼秦國至穆公之後孝公之前,中原各國不聞有秦之聲,以至於秦孝公不得不變法圖強,這就是商鞅變法的啟因。

東周分兩段,何為春秋,何為戰國

魏武卒

在戰國初期,秦國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制生產和賦稅的改革都晚於山東六國,其

社會經濟的發展落後於

六個大國,再加上魏國的步步威脅,秦國為了不被他國所滅,不得不求亡圖存、變法圖強。

東周分兩段,何為春秋,何為戰國

秦國銳士擊殺魏武卒

公元前359年,秦孝公即位,在面對國力衰微的秦國,孝公決定圖強改革,下令招引六國俊才,

商鞅

自魏國入秦,並提出了廢

井田

、重

農桑

、獎軍功、實行統一度量和建立

縣制

等一整套變法求新的發展策略,深得秦孝公的信任,任商鞅為

左庶長,開啟了歷史上轟轟烈烈的商鞅變法。

在公元前356年、公元前350年,秦國先後兩次實行以“廢井田、開阡陌,實行縣制,獎勵耕織和戰鬥,使得秦國國力大增。在秦國的經濟得到發展,軍隊戰鬥力不斷加強,秦孝公為了一雪半個多世紀被魏國欺凌前恥,發動了河西之戰,在戰爭中秦軍大敗魏軍,一舉奪得河西故地,迫使當時的魏惠王遷都大梁以此避開秦軍的鋒芒。遂有了“

齊之技擊不可以遇魏氏之武卒,魏氏之武卒不可以遇秦之銳士

”。

總的來說,春秋和戰國在各個方面有所不同,至戰國之後,秦統一華夏,從此古代中國步入了漫長的封建王朝時代。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