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瓶酒37萬,一幅畫2.4億,這雙財富的「白手套」玩的是什麼遊戲

一瓶酒37萬,一幅畫2.4億,這雙財富的「白手套」玩的是什麼遊戲

封面圖 | 《模糊地帶:藝術圈內》劇照

文|風馬牛 (微信公眾號:馮侖風馬牛)

一口酒能有多貴?在全球最古老的拍賣行蘇富比,這口酒的計量單位往往以「萬」起步。

最近,一位亞洲買家以 100 萬英鎊

(約合人民幣 900 萬元)

落槌價買下一箱 1974 年的貴州茅臺,共 24 瓶。這箱茅臺帶有葵花標誌,每瓶價值 37。5 萬元,每毫升價值 750 元。按近期 370 元/克的金價計算,「一口茅臺一口金」名副其實。

即便如此,這種價格在蘇富比也很稀鬆平常。就在一週前,蘇富比×周杰倫聯合拍賣會落幕,成交總額為 8。45 億港元

(約合人民幣 7。02 億元)

,其中成交冠軍是巴斯奎特的木板三聯作《無題》,成交價 2。89 億港元

(約合人民幣 2。4 億元)

。巴斯奎特是周杰倫最喜歡的藝術家,去世時年僅 27 歲,這幅《無題》創作於 1985 年,此前已經轉手數次。

不論是一口過萬的貴州茅臺,還是價值上億的木板畫,它們以普通人難以企及的價格,在蘇富比的拍賣場上大放異彩。

落槌時刻,金錢湧動,不管多高的價格,背後都是買賣雙方各自歡喜,這就是蘇富比,或者說拍賣市場的魔力。

1

蘇富比,為什麼總是蘇富比

2001 年 12 月 20 日,美國曼哈頓地區法院,一名 77 歲的老人坐在被告席上,被法官問得啞口無言。

老人名叫阿爾弗雷德·陶布曼,前半生,他是美國赫赫有名的地產商人,將封閉式購物中心推廣到全美各地。自 1983 年起,這位地產大佬跨界買下位於英國的藝術品拍賣公司蘇富比,做起了藝術品生意。

彼時,藝術品市場熱度不足,蘇富比深陷財務危機,陶布曼壓根沒想過用什麼藝術理念來拯救蘇富比,而是直接用了他在商場上屢試不爽的招數——

創新,根據人性的弱點創新。

陶布曼的地產成名作是購物中心,在他之前,從來沒有人想到直接把停車場放在商場前面。下車就到商場,這種便捷性讓陶布曼購物中心從一堆雷同的競爭對手中脫穎而出。

拯救蘇富比,陶布曼也用了類似的招數。他花了大價錢,首次把衛星通訊技術用到拍賣會現場,讓現場、電話、網路串聯成一張大網,將全球買家都「網」進了拍賣會。

人性是貪婪的,同時也是衝動好勝的,當全球買家同臺競價,拍賣官的一聲聲叫價,一次次把現場氣氛推向沸騰。

1987 年 4 月 2 日,蘇富比舉辦溫莎公爵夫人珠寶拍賣會,利用全球競價的方式,許多甚至從來沒有親眼見過那些珠寶的買家瘋狂舉牌,最終讓蘇富比賺了數億美元佣金。次年,蘇富比在紐約證券交易所掛牌上市。

一瓶酒37萬,一幅畫2.4億,這雙財富的「白手套」玩的是什麼遊戲

意氣風發的陶布曼站在蘇富比拍賣行門口

但陶布曼謀求的不止於此。

在曼哈頓地區法院法庭上,法官無情揭露了陶布曼和佳士得董事局主席安東尼·坦南特頻繁見面的事實,並擺出鐵證,認定蘇富比和佳士得合謀,搞價格壟斷。

長期以來,蘇富比和佳士得兩家拍賣行構成了雙寡頭模式,共同牢牢掌控著全球 95% 的藝術品市場。

自從 1994 年陶布曼和坦南特達成共識,他們便透過為拍賣佣金設定壟斷價格的方式,令買賣雙方在 6 年時間裡,至少損失了 6 億美元。

讓壟斷髮揮壟斷的優勢——這才是陶布曼想要的。

因為陶布曼知道,除了藝術品拍賣市場外,再沒有任何一個行業呈現出如此明顯的雙寡頭模式了。從事拍賣行業,不是有錢就能行。口碑、底蘊、人脈關係、鑑定水平、長期以來的市場經營模式……每個因素都至關重要,蘇富比自 18 世紀以來,藉著文藝復興的餘韻、搭乘日不落帝國崛起的東風,業務範圍從英倫三島擴充套件到歐洲大陸,再遠赴重洋抵達美國,兩百多年下來,地位難以撼動。

讓這位地產大佬遺憾的是,兩家巨頭的壟斷密謀最終敗露,陪審團裁定,蘇富比、佳士得聯手惡意操縱拍賣佣金價罪名成立,陶布曼判處有期徒刑 3 年,兩家拍賣行共同向受害客戶支付 5。12 億美元賠款。

「上帝拋棄了我和蘇富比!」

陶布曼對著媒體悲痛地說。

作為全球最古老的拍賣行,在審判宣佈那一天,蘇富比終於親自抹去了身上的藝術氣息,徹底顯露出它商業道德中的紅與黑。

2

「白手套」和木槌

一路走來,蘇富比的發家史原本是充滿書香的。

1744 年,也就是清朝乾隆九年,書商山姆·貝克在倫敦河岸街舉辦了一場拍賣會,以約翰·史丹利爵士的幾百本文學藏書珍品為壓軸,拉開了全球最古老拍賣行的序幕。

選擇書作為拍賣品,山姆是深思熟慮過的。當時,識字是少數人的特權,擁有大量書籍更是身份的象徵,一本書看似簡單,實則價格昂貴,天然篩選了客戶群體,

「談笑有貴族,往來無窮人」,說的就是山姆的拍賣會現場。

首場書籍拍賣大獲成功之後,山姆更加堅信自己的選擇。他把拍賣會時間和地點固定下來,以家族企業的方式,開始經營這家書籍拍賣行。長達一個世紀的時間裡,拍賣行經手了無數珍貴藏書,賣家常常是擁有公爵、伯爵頭銜的人。就連拿破崙死後,隨他流放到聖赫勒拿島的藏書也被特意送到這裡拍賣。

山姆沒有兒子,他去世後,拍賣行就由合夥人喬治·利和外甥約翰·蘇富比繼承。喬治是拍賣官,站在全場最高的位置,戴著白手套,用最激情澎湃的聲音不斷推高報價,最後拿一把精緻的象牙槌敲響桌面,宣告成交。約翰則扮演了山姆的角色。

此後 80 多年,約翰和他的後代一直參與拍賣行運營,在他們的刻意運營下,「白手套」和木槌作為一種標誌,成為拍賣行的代稱。

1861 年,蘇富比家族最後一位後人去世,拍賣行由公司會計師接手,家族企業的痕跡被徹底抹去,但「蘇富比」這個名字仍然保留了下來。得益於長期和達官貴人的接觸,在印刷機普遍使用、書籍成本大幅下降之後,蘇富比很快就將拍賣重心轉移到了繪畫、錢幣、獎章和古董交易上。這些東西比書籍更加複雜,需要更精準的眼力進行鑑賞,由此開始,蘇富比逐步建立起在藝術品市場的話語權。

一瓶酒37萬,一幅畫2.4億,這雙財富的「白手套」玩的是什麼遊戲

蘇富比拍賣莎士比亞珍貴古物

1914 年,一戰爆發,大量英國青壯年男性參軍。為了彌補戰爭期間的人力缺失,蘇富比第一次聘用女性。同一時期,戰爭導致許多家庭破碎,大量藏品伴隨死亡噩耗流入市場,蘇富比的員工們經常飛到英國各地籌備拍賣會,藝術品快速轉手導致價格暴漲,蘇富比的拍賣佣金也越來越多。

在蘇富比的努力下,藝術品作為投資和保值物品的一面被挖掘出來。

在此之前,藝術品只是一種品位的證明、財富的附庸,當蘇富比越做越紅火,成交價不斷攀升之後,藝術品成了財富的一部分,它和股票、債券一樣,都被視為資產配置的重要一環。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蘇富比周圍已經聚集了一批視藝術品如命的人。那時倫敦經常遭遇恐襲,蘇富比把地庫改為防空洞,供拍賣場上的客人躲避,但很多藏家為了不錯過出價,寧願冒著生命危險,也要留在拍賣場上。

局勢越動盪,越能塑造蕩氣迴腸的故事,這樣的故事越多,就越能抬高藝術品的拍賣價格。

於是戰爭結束後,蘇富比徹底迎來騰飛期。

在時任蘇富比公司主席彼得·威爾遜的帶領下,蘇富比先是鋪上華貴地毯,把亂糟糟的拍賣市場改造成了一個高階社交場合,抬高拍賣會的社會地位,又接連進行市場運作,收購美國最大的藝術拍賣行,擴充套件勢力範圍,成為第一家在中國香港、俄羅斯、印度、法國和中國大陸拍賣的國際拍賣行。

此時在資本眼裡,蘇富比本身也成了一件奇貨可居的藝術品,因此 1980 年代遭遇財務危機時,這才有了陶布曼遠渡重洋,買下這家英倫拍賣行的故事。

3

在拍賣行眼裡,萬物有價

那麼,拍賣到底是個怎樣的行當?

有人說,除了保險,拍賣是世界上當之無愧的最安全的行當。

只要足夠專業,它便毫無風險,擁有一定的收入比例,以及無窮無盡的供給之物,同樣的藝術品被反覆出售,拍賣商總是有利可圖。

但對於真正熱愛藝術的人來說,拍賣行,或許只是一個「萬物有價」的集中體現之處罷了。

巴斯奎特,27 歲死於海洛因過量的美國街頭藝術家,如今他的作品常常成交額過億,但在 1981 年賣掉第一幅畫時,他只收到 200 美元。1985 年,他畫出《無題》,登上《紐約時報》的雜誌封面,題為「新藝術,新金錢:美國藝術家的營銷」,那時他已經年入 140 萬美元。

巴斯奎特是當代西方藝術爆紅乍富的典型代表,你可以不理解他的塗鴉,但你一定能看懂他的故事——死亡、毒品、反叛和遙遠的非洲意象,勾勒出他短短 27 年的人生。

速食時代,藝術界需要這樣短暫卻永恆的傳奇故事。

一瓶酒37萬,一幅畫2.4億,這雙財富的「白手套」玩的是什麼遊戲

1985 年巴斯奎特和《無題》登上《紐約時報》雜誌封面

傑夫·昆斯,比巴斯奎特還大五歲的藝術家。當巴斯奎特像一顆閃亮流星滑過美國藝術界時,傑夫·昆斯正在華爾街當商品經紀人,但很快就因為獨樹一幟的裝置藝術風格嶄露頭角。

和許多藝術家講究親力親為不同,成名之後,傑夫·昆斯聘請了許多助理,按照他編好的「系統」,替他「執行」畫作或雕塑。他最著名的作品是《兔子》,一個不鏽鋼雕塑,2019 年拍賣成交價為 9。1 億美元。從無處不在的鏡面反射中,你看到了什麼呢?有人說他看到了宇宙,有人覺得他看到了自我,還有人看到了財富的形狀。

傑夫·昆斯自己卻說,這些東西沒有包含任何特定的含義。

一個確定的雕塑,給人不確定的體驗,千人千面,這也是當代藝術鼓勵的方向。

一瓶酒37萬,一幅畫2.4億,這雙財富的「白手套」玩的是什麼遊戲

價值 9。1 億美元的《兔子》

像巴斯奎特、傑夫·昆斯這樣的藝術家,在蘇富比拍賣會上是最受矚目的明星。他們不必親自到場,但盡職盡責的蘇富比會主動替這些作品寫出一篇蠱惑人心的介紹,

大多負面的、不美的意象,都被冠以探索人性、向現實吶喊的動人意義,而一些年份久遠的藝術品,則常常被強調其內涵,彷彿買下它就能跨越時空,感受到歷史的脈搏。

買家們早已衣食無憂,但在蘇富比不斷推出的藝術品拍賣會上,他們被一種玄而又玄的感覺說服:買吧,買下它,生活會更好。於是,在這種感覺的推動下,藝術品價格屢創新高,蘇富比能拿到的拍賣佣金也愈加豐厚。

一切看起來都很美好,如果忘記那些拍賣品被重複出售,大多是因為死亡、婚姻破裂、債務和戰爭災難等不幸遭遇的話。

不論如何,拍賣行的存在,昭示著一個赤裸裸的現實:藝術和金錢密不可分。

保守的藝術人士常常詬病拍賣行「以金錢衡量一切」的做法,嘲諷他們像一塊豬肉一樣,把藝術品擺在臺上待價而沽。

一瓶酒37萬,一幅畫2.4億,這雙財富的「白手套」玩的是什麼遊戲

一個典型的拍賣會現場

但不可否認的是,拍賣行提供了一種絕佳的方式,讓藝術家和買家各有所得,藝術家換來了生存資本,買家滿足了自己的佔有慾,

而那些藝術品,則被搬到一個又一個私人空間裡,升級為「牆上的保險箱」,等待著下一次重見天日,再次易手。

兩百多年來,蘇富比在藝術品市場上舉足輕重,作為拍賣行兩巨頭之一,如果能得到蘇富比眼光毒辣的專家認可,那麼一位藝術家至少可以獲得商業意義上的成功。

在蘇富比這樣的拍賣行眼裡,萬物有價,藝術家的遭遇、藝術品的每個細節都能作為定價標準,它們所做的,只是促使人們一次次抬高藝術品價格。但是,

藝術不該止步於拍賣會場和金錢遊戲,它存在於任何一件觸動人類靈

魂的物品之上。

當木槌落下,叫賣聲散去,藝術品本身的內涵從不因標價多少而增減半分。

資料來源:

[1]飛利浦·胡克:《蘇富比的早餐》,北京聯合出版公司

[2]蘇富比官網:蘇富比概覽

[3]Cathleen McGuigan: NEW ART, NEW MONEY, The New York Times Magizine

[4]Kelly Crow, Nick Kostov and Anupreeta Das: Sotheby’s to Be Sold。Jolting the Art World, The Wall Street Journal

[5]Stephen Wilmot: Sotheby’s Deal is Art for Art’s Sake, The Wall Street Journal

[6]Oscar Holland: Jeff Koons‘ $ 91 M ’Rabbit‘ sculpture sets new auction record, CNN

一瓶酒37萬,一幅畫2.4億,這雙財富的「白手套」玩的是什麼遊戲

圖片來自網路

本篇作者

| 毛洪濤

主編

|王滔

編審

|陳潤江

顧問

|王淑琪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