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燭”精神探源

“紅燭”精神探源

燃燒自己、照亮別人的“紅燭精神”,是激勵了幾代上海監獄人民警察的精神力量。那麼“紅燭精神”從何而來?這就不得不提到一所坐落在安徽宣城的上海監獄——軍天湖監獄。

故事從一支舞蹈說起

“紅燭”精神探源

1988年的總場機關大門 ▲

1988年是軍天湖農場建場30週年,場黨委決定舉辦慶祝活動。在籌備演出時,大家群策群力、自編自導自演節目。由於條件有限,且同志們大多忙於日常工作,所以找演員成了一個大問題。當時負責演出籌備工作的是剛從政治處調到農場工會工作的民警高信得。他想到了以前曾經看過駐場武警部隊的演出,便抱著試試看的想法,去部隊商量借用戰士參加演出。事情竟然出乎意料的順利,沒費周折,部隊領導一口答應。

“紅燭”精神探源

《紅燭頌》文藝演出照片 ▲

在籌備文藝演出時,一名戰士從家鄉請來幾位小老師教大家舞蹈。其中一個舞蹈叫《紅燭頌》,是歌頌人民教師像蠟燭一樣燃燒自己、照亮別人。同志們就把這個舞蹈解說詞中的人民教師改為人民警察,借“燃燒自己、照亮別人”的紅燭讚揚我們的民警、職工為了黨的“兩勞”事業艱苦奮鬥、任勞任怨、勤勤懇懇、無私奉獻的精神。

情感共鳴,紅燭定義

“紅燭”精神探源

演出打動了觀眾、引起了共鳴 ▲

演出中,編排樸素卻又意義深刻的舞蹈深深地打動了當時在場觀看節目的時任勞改局局長王飛同志,同時也引起了眾多人的感情共鳴:從閩北到皖南,一邊開墾荒地、建設農場,一邊改造罪犯,那些長年累月戰鬥在艱苦的環境中,默默無聞地奉獻自己的聰明才智、青春年華乃至畢生精力的民警、職工,不就像是燃燒的紅燭嗎?

“紅燭”精神探源

《紅燭頌》中展現的默默無聞的奉獻者——建場初期幹部墾荒 ▲

於是局黨委決定,要大力開展宣傳“紅燭”精神活動,充分挖掘、廣泛頌揚身邊的先進人物及其感人事蹟,運用文藝形式教育人、感染人、激勵人,將“紅燭”精神發揚光大。上海監獄系統的光榮傳統和文化氣質由此完成了定義。

“紅燭”精神探源

儲存完好的“紅燭”精神鵰塑 ▲

在“紅燭”精神被定義後,軍天湖農場各大隊積極組織動員宣傳並充實其內涵。三大隊決定結合現有的優勢資源,雕刻一座雕塑,並設計了三種造型。剛巧,時任上海市勞改局局長王飛同志來場視察工作,大隊領導彙報此事後,王局長非常肯定並選定了雕塑最終造型方案。

尋求本質,尋找典型

“紅燭”精神探源

”紅燭“精神演講比賽 ▲

局黨委還於1990年下發了《關於在全域性開展宣傳“紅燭”精神活動的決定》,《決定》中指出:“紅燭”精神的本質特徵是為黨的事業,為振興中華,為建立具有中國特色的勞改事業無私奉獻,並在吸納群眾意見的基礎上,把“紅燭”精神予以具體化,提出了“六提倡,六反對”,強調要使“紅燭”精神成為每一個民警、職工自覺遵循的價值觀念、道德規範、工作態度和行為準則。

“紅燭”精神探源

”紅燭“精神事蹟報告會 ▲

同年8月9日,局黨委在友誼會堂隆重召開了表彰大會,17名“紅燭精神獎”和62名“燭光獎”獲得者及千餘名民警、職工代表參加了大會。軍天湖農場的萬紫娟和薛永富同志榮獲“紅燭精神獎”。會後,勞改局彙編了《紅燭人物譜》,舉辦了《奉獻者之歌》攝影作品展,拍攝了《平凡的燃燒》、《崇高的事業》2部電視專題片,上海人民廣播電臺連續開播了“紅燭之光”專題節目,《勞改勞教通訊》雜誌也開闢了專欄,廣泛宣傳“紅燭”典型人物的動人事蹟。

“紅燭”精神探源

2010年,時任市人大常委主任劉雲耕來到軍天湖考察並題詞 ▲

一系列活動的推開,將宣傳“紅燭”精神活動引向了高潮,形成了一定的聲勢和良好的氛圍,而軍天湖作為“紅燭”精神發源地的地位也得到了認同和確立。

“紅燭”精神承載著上海監獄工作的初心與使命,是上海監獄系統的歷史文化核心,鼓舞和激勵著廣大監獄民警和職工在這特殊的戰場上默默奉獻,兢兢業業,創造了許多令人歎服的光輝業績。

本文部分內容來自《紅燭頌》演出籌備負責人、現寶山監獄退休民警高信得的回憶。

上觀號作者:上海監獄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