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郵才子秦少游為什麼能成為“蘇門四學士”之一?原來媒人是他

華幹林

蘇軾再次到揚州是熙寧七年,(1074)。

在杭州通判任上工作了三年,熙寧八年九月,蘇軾由杭州通判知密州。密州即今天山東諸城。蘇軾從杭州出發,一路經過蘇州、常州、潤州(鎮江)等地,與廣陵人孫洙會與金山,並同抵揚州,揚州知州王居卿設宴於平山堂招待蘇軾。

王居卿,字壽明,登州蓬萊人,嘉祐年間進士。熙寧七年(1074)調出朝廷,在揚州任鹽鐵判官,適與孫洙、蘇軾相會。居卿也是風雅之人,他深知蘇軾對歐陽修情誼深厚,特置酒於平山堂上,並且說“‘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此和靖《梅花》詩,然而為詠杏花與桃李,皆可用也。”蘇東坡說:“可則可,恐杏花與桃花不敢承當。”一坐為之大笑。

高郵才子秦少游為什麼能成為“蘇門四學士”之一?原來媒人是他

在筵席上,蘇軾與王居卿有唱和,蘇軾詩為《平山堂次王居卿祠部韻》。

高會日陪山簡醉,狂言屢發次公醒。

酒如人面天然白,山向吾曹分外青。

江上飛雲來北固,檻前修竹憶南屏。

六朝興廢餘丘壠,空使奸雄笑寧馨。

蘇軾此次揚州之行,還拜訪了老友杜介。

杜介,揚州人,曾任翰林供奉,因年老退休回故里,家有“熙熙堂”。蘇軾有《杜介熙熙堂》詩:

崎嶇世路最先回,窈窕華堂手自開。

咄咄何曾書怪事,熙熙長覺似春臺。

白砂碧玉味方永,黃紙紅旗心已灰。

遙想閉門投轄飲,鵾弦鐵撥響如雷。

高郵才子秦少游為什麼能成為“蘇門四學士”之一?原來媒人是他

在揚州勾留數日,蘇軾繼續北上,途徑高郵。正值友人邵迎去世。邵迎,字茂誠,高郵人,與蘇軾同榜進士,詩文俱佳,蘇軾稱其“清和妙麗如晉宋間人。而詩尤可愛,咀嚼有味雜以江左唐人之風。”然而天不假年,邵迎因積勞成疾,過早離世。蘇軾經過高郵時,正逢邵家舉喪,蘇軾前往弔唁。邵迎生前編成了自己的詩集,蘇軾為邵迎詩集寫下了飽含深情的《邵茂誠詩集敘》。

蘇軾這次高郵之行,還會晤了老友孫覺。

孫覺(1028~1090),字莘老,高郵人,北宋文學家、詞人、進士。是胡瑗、陳襄的學生;是蘇軾、王安石、蘇頌、曾鞏的好友;是黃庭堅的岳父;是秦觀、陸佃、王令的老師。曾任湖州、廬州、蘇州、福州、亳州、揚州、徐州、南京等七州的知州。提升為御史中丞,此時因祖母喪居家。

高郵才子秦少游為什麼能成為“蘇門四學士”之一?原來媒人是他

孫覺以敢言著稱,對於不學無術、無故割地於敵的韓縝;對於製造冤獄的蔡確;對於人品汙下、才薄望輕的章惇;對於才識淺陋的安燾等這些宰相級人物,在一月間連上彈劾奏疏十餘章,皇帝擬升其官職。他說,如果這些奸臣不罷職,我即不升官。如果他們“去位之後,別有差遣,臣不敢辭。”因此,蘇軾說他:“文學論議,燭知本原。諫省東臺,久從踐歷。”

高郵才子秦少游為什麼能成為“蘇門四學士”之一?原來媒人是他

老友蘇軾來見,孫覺倍感興奮。兩人共話離情別緒,論政局,談時事,往往通宵達旦。蘇軾有《和孫莘老次韻》:

去國光陰春雪消,還家蹤跡野雲飄。

功名正自妨行樂,迎送才堪博早朝。

雖去友朋親吏卒,卻辭讒謗得風謠。

明年我亦江東去,不問繁華與寂寥。

高郵才子秦少游為什麼能成為“蘇門四學士”之一?原來媒人是他

這次蘇軾經過高郵,還開啟了一段師生佳話,這就是秦少游得以認識蘇軾。高郵青年學子秦少游,名秦觀,字少遊。早已仰慕蘇軾大名,並渴望求見。他得知蘇軾即將途徑揚州,並在揚州某寺廟中模仿蘇軾筆跡寫了一首詩,蘇軾見之,大為驚訝,卻不知秦觀是何許人也。來到高郵之後,孫覺將秦觀引見到蘇軾面前,並向蘇軾熱情推薦了自己的這位小同鄉。秦觀給蘇軾看了自己的文章,並賦詩贈蘇軾:

人生異趣各有求,繫風捕影只懷憂。

我獨不願萬戶侯,惟願一識蘇徐州。

徐州英偉非人力,世有高名擅區域。

珠樹三株詎可攀,玉海千尋真莫測。

一昨秋風動遠情,便憶鱸魚訪洞庭。

芝蘭不獨庭中秀,松柏仍當雪後青。

故人持節過鄉縣,教以東來償所願。

天上麒麟昔漫聞,河東鸑鷟今才見。

不將俗物礙天真,北斗以南能幾人。

八磚學士風標遠,五馬使君恩意新。

黃塵冥冥日月換,中有盈虛亦何算。

據龜食蛤暫相從,請結後期遊汗漫。

高郵才子秦少游為什麼能成為“蘇門四學士”之一?原來媒人是他

蘇軾對秦觀大為讚賞,又得知秦觀即將赴京趕考,於是寫下《次韻秦觀秀才見贈,秦與孫莘老、李公擇甚熟,將入京應舉》一詩:

夜光明月非所投,逢年遇合百無憂。

將軍百戰竟不侯,伯郎一斗得涼州。

翹關負重君無力,十年不入紛華域。

故人坐上見君文,謂是古人籲莫測。

新詩說盡萬物情,硬黃小字臨黃庭。

故人已去君未到,空吟河畔草青青。

誰謂他鄉各異縣,天遣君來破吾願。

一聞君語識君心,短李髯孫眼中見。

江湖放浪久全真,忽然一鳴驚倒人。

縱橫所值無不可,知君不怕新書新。

千金敝帚那堪換,我亦淹留豈長算。

山中既未決同歸,我聊爾耳君其漫。

蘇軾與秦觀相識後,秦觀拜於蘇門之下,成為“蘇門四學士”之一。師生之誼,歷久彌深,而成為文學史上一段動人佳話。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