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年過花甲,獨攬大權,但離登上皇位還差一步

百家原創作者:溪橋度寒霜

歡迎來到百家號溪橋度寒霜。新皇李旦是武后的幼子,生於長安蓬萊宮含涼殿,初名旭輪,永隆二年(公元681年),改名旦。這個李旦後來成為了大唐的皇帝,但是他只是政治上的一個犧牲品,為什麼這麼說呢?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她年過花甲,獨攬大權,但離登上皇位還差一步

李旦生性怯懦,又從小深居簡出,他做夢也沒有想過,要輪到他來當這個大唐的皇帝。他剛出生就被封為殷王、翼州大都督單于大都護、右金吾衛大將軍。李旦自幼好學,“謙恭孝友,好學,工草隸,尤愛文字訓詁之書”,從來就沒把王位、將軍官銜放在心上,更不曾想自己是一個皇子,將來有可能做皇帝的事;或許是應了明崇儼的預言,命中註定。李旦雖怯懦,卻是心思縝密之人,頗有心機。他目睹了三個哥哥與母后明爭暗鬥之後的悲慘遭遇,所以他不能不提防母親。既然造化弄人,最終當了皇帝,他明白,所有的禍端,無非源於一個“權”字。權,如一把鋒利的刀,只要自己不去抓鋒利的刀刃,斷然不會有太大的危險。

她年過花甲,獨攬大權,但離登上皇位還差一步

恭儉退讓,難得糊塗,想保住性命並不難。於是,他很快為自己選擇了一種在危機四伏的環境中求生的方式:他可以做天子,但這天子一定要徒有虛名,那就居於“別殿”,關起門來,一心一意好好讀書吧!在一個皇朝新開基業、大有希望向上走的時候,人們往往會有一種潛在的“歷史期待”,那就是國家渴望強人,百姓渴望明君。但睿宗如此明哲保身,大唐的希望和百姓的希望又在哪裡呢?於是,武太后,這位六十一歲的老婦將這副重擔挑在了自己的肩上,大唐盛世的帷幕,將由她親手拉開。嗣聖元年二月甲子,武太后大駕光臨武成殿,嗣君李旦率百官給她重上尊號。十五日,武太后派武承嗣前往皇子旦的寢宮,冊立他為新帝,但前提是武太后臨軒稱制。至此,武太后全權把持實權。武太后代新天子頒發詔書,一系列“改革”也同時推出。

她年過花甲,獨攬大權,但離登上皇位還差一步

武太后雖已年過花甲,但她看上去依然眉如新月,精神爽朗,精力旺盛。她現在有足夠的時間、有條不紊地為登上皇位籌備一切了。對眼下大權獨攬的武太后來說,她離登上皇位,君臨天下只差一步。但武太后知道,要跨過這一步並非易事。必須要用較長的時間營造一個成熟的政治環境。強行登上皇位只是頃刻之間的事情,但若要革除人們千百年來的傳統觀念,非一朝一夕之事。武太后以她頑強的毅力和超凡的耐心,開始了長達六年的垂簾聽政。武太后為了稱帝這一目標,她在臨朝稱制之後,一方面對政變功臣委以重任,另一方面對不滿者無情打擊。武太后一向敬重的老臣劉仁軌,對臨朝稱制有些看法,曾上表勸諫,還舉了呂后任用外戚被後世嘲笑的例子。

她年過花甲,獨攬大權,但離登上皇位還差一步

他認為,現在應歸政給睿宗,才是正道。劉仁軌的態度很堅決,措辭嚴厲,並提出要告老還鄉以明志。面是流裁的的五幹原權武太后知道劉仁軌的分量,以出奇的溫和態度予以勸解。她派侄子、秘書監武承嗣持她的親筆信,專程送去長安慰問劉仁軌。她在信中說:“公忠貞之操,始終不渝,勁直之風,古今罕比。初聞此語,能不罔然;靜而思之,是為龜鏡。況公先朝舊德,遐邇具瞻,願以匡救為懷,無以暮年致請。”既然皇太后把話說到了這個分兒上,劉仁軌還怎麼好拗下去呢?只好硬著頭皮,繼續為太后守好西京。劉仁軌德高望重,武太后安撫住了他,便穩住了陣腳,輿論漸平,那些閒言碎語如四濺的火花,相繼熄滅。

她年過花甲,獨攬大權,但離登上皇位還差一步

各地官員見風使舵,光宅元年(公元684年),百官稱賀,並爭著進獻“祥瑞”,即所謂“瑞禾”“瑞鳥”“瑞麟”“瑞雲”等一類吉兆,表示對皇太后的擁戴。對於各地官員獻祥瑞的行為,尚書左丞馮元常首先提出了批評,馮元常敢於當著百官和武太后的面,指責這些祥瑞是諂諛欺騙,說明還是有相當一部分官員不滿武太后執政,他們尚有強大的輿論支援背景。馮元常因當堂指出“狀涉諂偽,不可誣罔士庶”,令武太后不悅,將他貶為隴州(今陝甘一帶)刺史。武承嗣在這場政變中是最活躍的,他期待自己也有擢升的那一日,卻又從父親和表兄弟們的遭遇中明白姑母不容他人染指權力,不敢為自己表功,冥思苦想之後他決定走曲徑,先奏請追封武家先祖為王。武太后當然樂於光宗耀祖,打算照辦。可此時,裴炎卻提出反對。他得知此事後,立即勸阻說:“太后母臨天下,應當凡事至公,不可以私偏自己的親屬。您難道忘了漢朝呂氏家族是怎麼敗落的嗎?”

她年過花甲,獨攬大權,但離登上皇位還差一步

武太后當即反駁道:“呂雉將權力交給親屬生者,所以才會敗;我只不過是追尊亡者,於國家有何損害!”裴炎仍不示弱:“凡事都要防微杜漸,怎麼可以隨便賜封呢!”武太后根本不聽裴炎的那一套,堅持追尊了自己的祖先五代。死了五十多年的武士彠成了魏王,而禮部尚書武承嗣作為武家的繼承人,不動聲色地成了新任魏王。武家的侄兒一輩,武三思、武攸暨、武攸寧、武攸歸、武攸望等,隨後也都統統加官晉爵。這或許就是以後裴炎反武的起因之一。當然,受封賞的遠不止武家,幾乎所有功臣都得到了武太后的賞賜。其中有一個人物的身份背景頗為特殊,她就是上官婉兒,二十年前那個因替高宗揹著廢后罪名而被斬的上官儀的孫女。那時候,上官婉兒還在襁褓中,隨母親鄭氏被趕進了掖庭為婢上官婉兒十四歲時,出落得花容月貌,且文采過人。

她年過花甲,獨攬大權,但離登上皇位還差一步

儀鳳二年(公元77年),武后召見了上官婉兒,當場命題讓她作文。上官婉兒文不加點,須臾而成,不但文辭華美,而且書法也極好。武后大悅,免其奴婢身份,封昭容,令其掌管宮中詔命。武后所下制誥,多出於上官婉兒的手筆。自魏安死後,她就成了武后的心腹之一,有“巾幗宰相”之名,在政壇、文壇都負有盛名。如果說魏安作為武太后的謀士和幫手為她鞠躬盡瘁,那麼上官婉兒所扮演的則類似於武太后學生的角色。她對武太后的敬畏幾近崇拜,太后的智慧、性格和處理政事的作風無一不給她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並對她日後的命運產生了重大影響。隨著時間的推移,上官儀的慘死作為一道年代久遠的陳舊佈景,已被她漸漸淡忘,她化解一腔仇恨,竟對武太后產生了感情,她理解、崇拜,甚至愛武太后,為武太后做了很多常人難以做到的事情,政變後成為武太后身邊最得力的助手。眼看大好局面即將到來,武太后準備大展抱負。

她年過花甲,獨攬大權,但離登上皇位還差一步

這位躊躇滿志的老人表示要“勵精為政,克己化人。使宗社固北辰之安,區寓致南風之泰”,要上對得起高宗的囑託,下對得起天下百姓的擁戴,真正創造出一個新的盛世。大家對此有什麼看法呢

以上圖片素材來自網路,侵權立刪!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