蒼黃的天底下

作者:黎荔

蒼黃的天底下

有一種中國顏色,叫做“蒼黃”。

在中國的色譜中,黃色系的顏色很多,比如:土黃,檗黃,柘黃,明黃,雌黃,鉛黃,藤黃,鵝黃,琉璃黃,緗葉色,梔子色,萱草色,琥珀色,金黃色,松花黃,那麼,什麼是蒼黃呢?一種黃而發青的灰黃色。蒼指青色,黃指黃色。素絲染色,可以染成青的,也可以染成黃的(語本《墨子·所染》)。“蒼黃”,既是間色,也是變色,語出《墨子·所染》:“染於蒼則蒼,染於黃則黃;所入者變,其色亦變”。我們今天說的“倉皇”,即出自此處。因何倉皇?事情在生長變化,不確定性的躍動正是這個顏色的特質。在後世,人們以“蒼黃”喻事情變化不定、反覆無常。

“蒼黃的天底下,遠近橫著幾個蕭索的荒村,沒有一些活氣。”這是魯迅小說《故鄉》中開篇的句子,這“蒼黃”之色,用在這裡是何等貼切。渲染著暗黃色調的,凋敝鄉土的一幅蒼涼畫面在我們面前展開。細細推敲,你會發現魯夫子的這個句子,竟然不能易一字。“橫著”不能更改為“躺著”,因為“橫著”是指不整齊,雜亂而破落,而“躺著”沒有零落的意思,所以用“橫著”。“活氣”也不能更改為“生氣”。因為“活氣”的意思為活潑,而“生氣”的意思為有生命力,在這裡說的是故鄉是死氣沉沉的,所以用“活氣”更貼切。那麼“蒼黃”可以更改為其他顏色嗎?好像也不可以。這正是深冬時節,天氣又陰晦,魯迅坐烏篷船回到闊別二十餘年的故鄉,冷風吹進船艙中,嗚嗚的響,從蓬隙向外一望,那樣的季節,那樣的天氣,那樣狹窄船艙內的光線映照,再加上那樣寥落的心情,天空只能用“蒼黃”二字來著色。細細品味、深深沉浸,你想象自己置身於深冬季節的原野,“蒼黃的天”已使人感到壓抑,遠近村落又那麼荒涼,更令人產生憂慮不安的感覺,而一個“橫”字則更把一片荒涼的景象盡現,它們個個如同僵臥在嚴寒中一樣,魯迅只用寥寥幾筆就寫出了舊中國農村日益凋敝的面貌。當魯迅將故鄉置於“蒼黃的天底下”,一種不動聲色的人生苦難和滄桑已被他暗暗觸及;而一份鄉土之愛的無奈和哀痛也被他隱隱激起,讓人想想就忍不住要心酸落淚。

蒼黃的天底下

五四之後的中國,安寧之時不多,在時代的變局中,社會旋起動盪乃至戰爭,亂象橫生,國運堪憂,如此等等,都讓憂國憂民之士椎心泣血。環顧神州,暮鴉啼徹,幾枝衰柳,大地風雨起蒼黃,破碎河山誰收拾?對大部分人來說,倉皇之態難免,流離之痛縈繞。當溫馨而寧靜的田園世界無可避免地走向損毀,中國農村的貧瘠化的歷史命運,使鄉土作為中國文人心靈的故鄉從此失落。如果說,魯迅那充滿怒氣、極其肅殺的文風,可能是源於巨大的精神壓力得不到有效途徑予以宣洩;那麼周作人散淡苦澀的文風,則映現出一顆意志不堅、飄浮不定、抓不住生存依據的靈魂。周氏兄弟的身上,有著那個時代的知識分子的命運寫照:在出世與入世之間掙扎,被歷史之變裹挾前行,難以靜心伏於書桌做學問,又無力肩負天下之興亡。氣壯激情時,以為自己有救國之力,激情退卻時,又深感生命被虛擲。只要想在文化上擔負起一個知識分子的責任,就不免興起價值失序、進退失據之慨。思之愈深,哀之愈切。這其中固然有他們個人性情、趣味、學養、經歷等方面的因素,也有他們對知識分子應始終與時局保持距離的清醒認識有關。

這種流離不定的精神狀態,瞿秋白曾概括為“薄海民”(Bohemian,放浪的;波希米亞的;漂泊的),去國離鄉的胡適曾用“根株浮滄海”來形容。中國現當代知識分子的這種文化心態,我不知道在“蒼黃”(倉皇)一詞之外,可還有其他替換之詞?

蒼黃的天底下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