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堪稱萬人敵的項羽,最後會在烏江自刎,而放棄過江的機會?

“羽之神勇,千古無二”是史書中對項羽的描述,足可見項羽作為一名武將具有非常強的作戰能力。但是領兵打仗僅僅靠武力是不行的,雖然他有亞父范增作為謀士,但項羽性情執拗、生性多疑且有婦人之仁,不僅在‘鴻門宴’中放走了劉邦,而且還中了劉邦手下謀士陳平的反間計,導致范增遭到了項羽的猜忌,范增無奈之下只能告老還鄉。項羽雖然英勇,但他只可為將、不可為帥,他的孤傲、殘暴的性格也註定了他不會成功。

為什麼堪稱萬人敵的項羽,最後會在烏江自刎,而放棄過江的機會?

項羽一生征戰無數,幾乎從無敗績,唯一失敗的一次就是垓下之戰;公元前202年,劉邦大軍攻下楚地眾多地區,項羽見形勢對自己不利只能向東南撤軍,11月行至垓下,此時項羽的仍有精兵十萬餘人;同年12月,項羽想撤軍至江南,不料途中卻遭到數十萬劉邦大軍的三面夾擊,無奈之下只能再次撤回垓下。

為什麼堪稱萬人敵的項羽,最後會在烏江自刎,而放棄過江的機會?

夜晚,劉邦大軍四面楚歌引起了楚軍的共鳴,項羽覺得自己大勢已去,準備做最後的拼死一搏,自己親率八百鐵騎突圍,行至東城僅餘二十八騎;隨後再次衝殺,直到烏江,除項羽一人外全部戰死。這時,烏江亭長勸項羽趕快渡江,日後再圖大計,但項羽最終放棄了過江的機會,在烏江畔自殺身亡了。但是項羽為什麼會放棄渡江的機會,後人對此也有不同的看法。

為什麼堪稱萬人敵的項羽,最後會在烏江自刎,而放棄過江的機會?

最被廣泛認可的說法是:項羽之所以選擇自刎而不是選擇過江,是因為他覺得自己大勢已去,已經成為了一個徹徹底底的失敗者;而此次戰役之前項羽可以說是無往不勝,這次失敗也極大地傷了項羽孤傲的自尊,覺得自己即便逃了回去,也無顏再面對江東父老,自己唯有戰死才能不辱沒了自己的一世英名。

為什麼堪稱萬人敵的項羽,最後會在烏江自刎,而放棄過江的機會?

此外,在近代還衍生出一種新的說法:那就是項羽自知殺孽太重,如果回到江東再次提軍殺回來,世間必然會生靈塗炭,使平民飽受戰火之苦。其實早在史記中便有這樣的記載:項羽在滅秦過程中屠樊城、坑殺秦軍20萬降卒,其行為十分殘暴。難道項羽真的在身陷絕境之後幡然醒悟?很多人對這一說法持懷疑態度,因為這樣的行為並不符合項羽的一貫作風。

為什麼堪稱萬人敵的項羽,最後會在烏江自刎,而放棄過江的機會?

除上訴兩種情況外,還有第三種說法:項羽被劉邦大軍所追趕,由陳下到垓下最後直到烏江,這一路線下來,認為項羽本就是想退守江東的,但為何又要與劉邦大軍拼死相抗?這顯然不符合他的計劃。況且此時的項羽人單力薄,就算真有萬夫不當之勇也是難逃一死。所以有人認為,真正的歷史應該並不是這樣,而是司馬遷為了完善這部分歷史,對內容進行了填充和修改,結果被後人當成歷史傳之於世。

無論怎麼樣,項羽之神勇令後人敬佩,他的英雄氣概也將會被世人永久傳頌。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