腦洞文史——商鞅變法究竟變了什麼?

出走魏國

商鞅,複姓公孫,因是衛國故被稱為衛鞅,後因其被封商地而被稱作商鞅,是戰國時期的著名改革家。商鞅本來就是一箇中庶子,所謂中庶子即侍從官,地位十分低微。好在魏國的相國公叔痤對商鞅甚是喜愛,他在病危之際向魏惠王舉薦了商鞅,意圖令商鞅接替自己相國的位置。可魏惠王覺得,讓一箇中庶子去當相國,這簡直天方夜譚,若如此行事,不但六國會恥笑自己,就連自己麾下的大臣也會覺得自己是個蠢貨。他以公叔痤病入膏肓,失去理智為由拒絕了公叔痤的建議,將“若不能用衛鞅,則殺之。”的告誡也當成了耳旁風。商鞅在魏國得不到重用,正巧碰上秦孝公準備招納人才,實行變法,於是前往秦國,準備為秦國變法貢獻出自己的力量。

腦洞文史——商鞅變法究竟變了什麼?

商鞅

舌戰群儒

公元前359年,秦孝公召集朝中重臣前來商議變法事宜。變法一定是去舊除新的,這就會損害舊勢力的利益,因此,舊貴族代表甘龍等人聯合起來反對變法,他們認為,效法古人是再正確不過的行為,遵循禮制才能沒有過錯出現。而商鞅則指出,當今已經和古代不同了,又怎麼能生搬硬套古人的那些法規?就這樣,商鞅在朝會上舌戰群儒,用變革的、創新的思想對守舊進行了無情的批判和鞭笞,為變法奠定了基礎。

腦洞文史——商鞅變法究竟變了什麼?

舌戰群儒

變法前奏

變法是創新之舉,要守舊的百姓們接受新法是難上加難,想要變法,就要獲取百姓們的信任。於是商鞅在國都內“徙木立信”,贏得了百姓們的信賴,得到了民眾的支援。作為變法的前奏,《墾草令》的頒佈與實施對於變法來講具有重要意義。《墾草令》顧名思義,是一部支援和鼓勵農業生產的法令,它讓人們意識到,農業是國之根本,搞好農業就能吃飽穿暖。

腦洞文史——商鞅變法究竟變了什麼?

徙木立信

正式變法

《墾草令》的成功實施給了秦孝公吃了一顆定心丸,他將商鞅提拔為左庶長,讓其在秦國境內正式實施變法。首先,經歷了魏國李悝變法的商鞅引用了李悝的《法經》一書,在秦國實行連坐制。商鞅認為,即便是最近親近的人,也不能包庇犯罪,一旦有人犯罪,必須馬上檢舉揭發,如若不然,包庇者腰斬,其“伍”連坐(可不是網咖五連坐,要出人命的)。

腦洞文史——商鞅變法究竟變了什麼?

商鞅劇照

第二,商鞅頒佈了軍功爵制,將舊貴族的世卿世祿制度廢除。這一條極大調動了秦人的積極性,要知道,底層人想要混跡到上層在當時是可能性很低的,而軍功爵制的頒佈則給了底層秦人機會去獲得爵位。透過在戰場上殺敵斬首而獲得獎勵,在當時是一種極大的激勵,對秦國軍事力量增強也是有極大的幫助的。

第三,重農抑商。這一點與《墾草令》相似又不盡相同,但總歸是激勵秦人務農,阻礙秦國發展商業,如此一來,秦國農業發展迅速,為徵兵作戰奠定了物質基礎。試想,在當時只要你家的農產豐富,布料生產得足夠多,本人的賦稅和勞役是可以免除的,反正都是勞動,為自己勞動何樂而不為呢?

第四便是後世爭議較大的焚書令。儘管世人提到焚書多想起嬴政的“焚書坑儒”,但早在商鞅的新法中就有“焚儒家經典”這一說。儒家經典有其智慧之處,但在刀光血影、兵荒馬亂的戰國時期,儒家顯然是不適合國家統治的,所以必須從思想上扼制儒家,焚其書籍。第五便是推行個體小家庭制度。

腦洞文史——商鞅變法究竟變了什麼?

浮雕

第一次變法結束

商鞅為秦國進行的第一次變法儘管被秦國舊貴族勢力反對,但秦孝公決心已下,他們也不好再說什麼,不過這樣,商鞅就成為了老貴族們的眼中釘肉中刺,這為商鞅被陷謀反埋下了隱患。第一次變法成果顯著,秦國農產量大大增長,百姓的積極性被極大提高,軍隊的戰鬥力也得到了顯著提升。秦孝公看到變法成果後欣喜異常,進發考察後將國都搬遷到了咸陽,並讓商鞅為秦國進行第二次變法。

腦洞文史——商鞅變法究竟變了什麼?

(本文僅供娛樂,史料版本不一,欲瞭解正史請自行查閱相關資料)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