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穿越”王安石|江花

1021年12月18日——這個日子一定沒有多少人留意,因為它是王安石的生日,距今整整1000年。

這是此文完稿核對史實時發現的,有些驚訝,有些激動,感慨時空隔不絕心靈的感應,“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的盡頭,總有巨星不落光照後人。很有幸,當我還是個小小少年,就與這位古人結下“穿越”之緣,蒙受的點點星光如在昨日。

那是1969年上初中,入學由秋季改為春季,突然有了“踏步半年”的大段空白,老爸找來課外讀物填補,一冊古代調查研究的故事,從“詠菊風波”走來了王安石。

故事挺簡單,蘇東坡拜訪王安石,見到案頭“詠菊”詩稿,剛寫了“西風昨夜過園林,吹落黃花滿地金”兩行,他心高氣傲付之一笑,揮筆續寫了“秋花不如春花落,說與詩人仔細吟”兩行,頗有調侃嘲諷意味。不過,待到他貶謫黃州,一日看到後院落滿黃燦燦的菊花,方知王安石所詠不虛。

蘇東坡在我心目中,早已是“神童”級的存在,老爸講過不少他巧對對聯等聰明過人的民間傳說,豈料“人外有人”,王安石隨著“滿地黃花”飄落心中紮下根來。

轉眼到了1974年“評法批儒”,古人一個個被拉出來“站隊”。王安石法家、蘇東坡儒家,一位“中國十一世紀的改革家”、一位“反對革新的保守派”,站到了勢不兩立的兩邊。在新搭建的特殊舞臺上,王安石叱吒風雲,大有“走上神壇”的勢頭。

其時,我年方十八書生意氣,遇上“王安石變法”摧枯拉朽,著實佩服他的雄才大略。你看這“三不足”——“天變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哪一句不是擲地有聲,妥妥大丈夫氣魄?蘇東坡等反對派,送他一個“拗相公”外號,反而突顯了他執著堅毅的個性。

那一篇《答司馬諫議書》也先聲奪人,對保守派首領司馬光“侵官、生事、徵利、拒諫”的指摘,逐條一一駁斥,筆法犀利又有點強詞奪理,恐怕影響了當時大批判稿的文風。

此間,王安石的遊記《遊褒禪山記》進入語文課本,闡說“世之奇偉、瑰怪、非常之觀,常在於險遠”的道理,其舉火深入洞穴的場景,彷彿歷歷在目。這種不畏險阻勇於探究的精神,加之行文雄渾修辭奇巧的技法,老師講來聲情並茂,方知王安石與蘇東坡同列“唐宋八大家”,文學造詣各有千秋。

有趣的是,蘇軾也有《石鐘山記》進入語文課本,他為弄清鐘鳴何處,冒險乘小舟至絕壁之下,感嘆“事不目見耳聞,而臆斷其有無,可乎?”倒是回到了“詠菊風波”調查研究的主旨。時隔30多年,我在2004年遊覽鄱陽湖口,特意沿著蘇東坡的足跡,“重遊”了一回石鐘山。

高中畢業下鄉後,與王安石發生“深度交往”,他更多回歸為一位文學家,一位精神長者。

洪湖之濱的冬夜,寒風從湖面刮過,三兩朋友貓在寒舍,用煤油爐子搗鼓魚蝦下酒,談興不減常到夜深,頗有“草草杯盤供笑語,昏昏燈火話平生”的意緒。這兩句詩,出自王安石《示長安君》,回味他與妹妹長安君的融融親情,卻成了我們寄託鄉愁的寫照。

另一首《思王逢原》悼念摯友英年早逝,“妙質不為平世得,微言唯有故人知”情真意切,那種“懷才不遇”的況味,倒也慰藉了我們身處渺茫的惆悵心境。

1976年抽調回城,有意提升文學修養,自設“日誦一詩”,又將王安石的作品重溫。1980年9月25日如此記載:“吟誦王安石‘悼王令’,使我回味往日化用這首詩和歐陽修詩的集句——‘妙品麗質人不知,唯有東風舊相識’”。這“悼王令”即《思王逢原》的簡稱(王逢原字王令),可見久遠的共鳴餘音不絕。

王安石作為政治家,他的詩與一般文學家不同,明快昂揚,直抒胸臆。“不畏浮雲遮望眼,只緣身在最高層”“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哲理才情兼備,境界尤其高遠。《元日》《商鞅》《讀史》《諸葛武侯》詠史抒懷,氣象雄闊,政治抱負不凡。有一陣,我像“追星族”一樣,每有所見喜愛不捨,一律抄錄。

同伴諸曉亮見狀,贈送一本紅色塑膠殼筆記本,封面印有“一九七四年先進生產(工作)者”和“武漢第二市政公司”,是他當工人的哥哥獲得的獎品。我正好用它專錄古代詩文,一直收藏至今。王安石的作品,新添了《梅花》《明妃曲》《書湖陰先生壁》多達十四處,內容更趨文學性。而且,他在《苕溪叢話》中的文學見解“詩人各有所得,‘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此李白得也”也被我得也。

那時候,《梅花》“牆角數枝梅,凌寒獨自開。遙知不是雪,為有暗香來”,一份清高別有意蘊;《明妃曲》“意態由來畫不成,當時枉殺毛延壽”,“意態”二字耐人尋味。這些微妙入心,啟迪自身的氣質養成。更有《桂枝香·金陵懷古》蕩氣迴腸,愛國情懷比肩岳飛、陸游、辛棄疾,不知多少回吟誦“登臨送目,正故國晚秋,天氣初肅……”

時光流逝,潮頭迭湧,“王安石變法”已成陳年舊事,蘇東坡則榮歸坊間。2016年國慶長假,讀到長文《人品風流》再現王安石與蘇東坡的文人情愫,稱讚他倆“出入自如進退美麗”,扣動我花甲之年的心絃,不由在日記中歡呼“這兩位聖賢又回來了”,並特別記載了對王安石的一番感受:“‘評法批儒’時,知王安石的赫赫政績及耿耿真氣,不知他退隱後的曠達灑脫。他忘憂於‘半山園’內外,隨牽驢的老兵牽到哪裡算哪裡,走餓了包括驢在內一起吃自帶的燒餅。他從不坐轎,認為這是把人當牲口使,不忍心。東坡微服來訪,他照舊騎驢江邊相迎,面對‘失禮’之聲而說——‘禮豈是為我輩而設?’多麼率真豪爽。我想,其後定是雙雙仰頭大笑。”

真沒想到,遙遙遠隔千年,王安石不時“穿越”而來,一種精神默契浸潤人生。今年春上,接連兩次旅遊,竟又兩度與王安石“相遇”,難道不是緣分?

一次從武夷山到霞浦觀日,車經江西撫州,路牌撲來“臨川”二字,首先跳出湯顯祖“臨川四夢”,繼而猛醒這不是王安石故鄉嗎?伸著脖子搜尋高速公路下的城郭,心頭掠過一陣意外喜悅。

一次從蘇州到鎮江踏訪老城,揮別金山寺,陡然意識到鎮江古稱“京口”,王安石《泊船瓜洲》瞬間閃回,欣然低吟:“京口瓜洲一水間,鐘山只隔數重山。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

“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豈是兩句尋常古詩?它也是我青春時代的心靈放飛!曾記否,1980年新年,我把它題在一張張明信片上,給友人,給戀人,給自己,該是多麼誠摯的祝福、多麼自信的激勵……

(簡樺)

【編輯:付豪】

【來源:長江日報-長江網】

宣告:此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若有來源錯誤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權益,您可透過郵箱與我們取得聯絡,我們將及時進行處理。郵箱地址:jpbl@jp。jiupainews。com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