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軍對外作戰善用弓弩,其實戰效果如何?不妨看看實際戰例!

冷兵器時代,實戰效用是衡量一種兵器的最重要的標準。

弓作為使用時間最為悠久的遠端兵器,長期承擔著軍隊遠端殺傷敵軍的重任,而弩除射速外,大體可看作加強版的弓,所謂“爭山奪水,守隘塞口,破驍陷勇,非弩不克”,功能極其強大。宋朝軍隊裝備弓、弩的數量與佔比極高,對其十分倚重,因此,弓、弩的實戰效用往往直接影響戰爭的走勢與結果。

一、北宋戰例

後周顯德七年(960年),趙匡胤於陳橋驛“黃袍加身”,代後周世宗柴榮第四子柴宗訓為帝,改元建隆,定國號宋,建立新政權。其時,割據政權林立,宋朝自立國

之處

便處於動盪的環境之中。北宋的統一戰爭,採取“先南後北”的方針,在此期間,弓、弩便已為宋軍取得許多功績。

如徵南漢時,宋軍在潘美的率領至韶州,與南漢都統李承渥對壘,南漢軍擺出象陣對抗宋軍,“每象載十數人,皆執兵杖,凡戰必置陣前,以壯軍威。

宋軍對外作戰善用弓弩,其實戰效果如何?不妨看看實際戰例!

王師集勁弩射之,象奔踶,乘者皆墜,反踐承渥軍,軍遂大敗,承渥僅以身免。”徵北漢時,宋軍圍攻太原城太宗親自督戰,“每躬

甲冑,蒙犯矢石,指揮戎旅”,將士因而士氣大增。攻城時,有弓、弩手對太原城上的北漢士兵進行火力壓制,“凡控弦之士數十萬,列陣於乘輿前,蹲甲交射,矢集太原城上如蝟毛焉。每詔給諸軍箭數百萬,必頃刻而盡。”

攻滅北漢後,宋太宗挾戰勝之餘威,攻略幽雲。此次北伐前期,宋軍發揮出色,但高粱河一戰,遼軍以大量騎兵用鉗形攻勢夾擊宋軍,宋軍損失慘重,戰敗退守。

宋雍熙三年(遼統和四年,986年),宋太宗再度北伐,分三路進軍。

初時如首次北伐,進軍順利,連下數城,但遼軍隨後組織反擊,先於岐溝關擊敗宋軍大將曹彬,又連敗宋軍。

宋軍對外作戰善用弓弩,其實戰效果如何?不妨看看實際戰例!

後遼軍大將耶律斜軫與楊業激戰於陳家谷口,楊業不敵耶律斜軫,且戰且退,至與潘美約定設強弩埋伏的陳家谷內,但由於王侁爭功冒進,潘美聞楊業失利後先行撤出戰場,楊業所期待的“張步兵強弩,為左右翼以援,俟業轉戰於此,

即以步兵夾擊救之”並未實現,最終“無遺類矣”。

是年十二月,耶律遜寧率領的遼軍與劉廷讓率領的宋軍大戰於君子館,“會天大寒,我(宋)師不能彀弓弩,敵圍廷讓數重……廷讓全軍皆沒,死者數萬人,廷讓得麾下他馬乘之,僅脫死。”此戰後,雍熙北伐宣告失敗。

宋景德元年(遼統和二十二年,1004年),遼軍南下攻宋,雙方最終對壘於澶州城下,時遼將蕭撻覽督戰攻城,“威虎軍頭張瓌守床子弩,弩撼機發,矢中撻覽額,撻覽死”。

宋軍對外作戰善用弓弩,其實戰效果如何?不妨看看實際戰例!

在床弩狙殺遼軍主將後,遼軍士氣衰落,最終宋遼雙方簽訂和約,結束了長期的戰爭。西夏是北宋的另一個戰爭對手,慶曆時,張亢率軍與西夏軍戰於兔毛川,以短兵強弩數千伏于山後,“伏發,敵大潰,斬首兩千級。”

熙寧時,有張守約以五百精兵對抗西夏一萬騎兵,“發強弩殪其酋,敵遂退。”

宋元豐四年(西夏大安七年,1081年),宋軍大舉伐夏,劉昌祚部五萬士兵遭遇於磨臍隘佈防的西夏士兵三萬餘,劉昌祚親自上陣,以“牌手當前,神臂弓次之,弩又次之,選鋒馬在後”,強攻隘口,

夏軍不敵,被宋軍追奔二十里,斬首大首領15人,小首領219人,生擒22人,斬獲2460級。

宋軍對外作戰善用弓弩,其實戰效果如何?不妨看看實際戰例!

徽宗時,北宋與新崛起的金國結“海上之盟”,共同滅遼,但平遼不久,宋金便起戰端。

宋靖康元年(金天會四年,1126年),金軍攻東京開封,城防將士面對金軍“近者手砲檑木擊之,遠者以神臂弓弩射之,又遠者以床子弩、座砲及之”,對不同距離的攻城士兵運用不同的武器攻擊,金軍攻城不得,隨即撤退。但不久便捲土重來,閏十一月,金軍陷

開封

,次年,擄走徽、欽二帝,北宋隨之滅亡。

二、南宋戰例

宋靖康二年(金天會五年,1127年),康王趙構即位於南京應天府,改元建炎,南宋政權建立,此時金軍氣勢正盛,繼續南進,欲畢其功於一役,滅亡宋朝。

宋建炎二年(金天會六年,1128年),楊進圍德安城,四面攻之,並夾以神臂弓及其他弓、弩對城防士兵進行火力壓制,守城士兵亦以弓、弩等兵器攻擊敵軍,又時以步兵出城擊退攻城敵軍,楊進攻城不得,最終撤退。

宋軍對外作戰善用弓弩,其實戰效果如何?不妨看看實際戰例!

宋紹興元年(金天會九年,1131年)十月,吳玠率領的宋軍與兀朮率領的金軍戰於和尚原,吳玠命諸將“選強弓勁弩,分番迭射,號‘駐隊矢’,連發不絕,繁如雨注”,又“以奇兵旁擊,絕其糧道”,另置伏兵於金軍撤退的必經之路上,

最終大敗金軍,“兀朮中流矢,僅以身免”。

宋紹興三年(金天會十一年,1133年),吳玠自河池日夜奔襲三百里支援饒風關,與撒離喝率領的金軍戰於饒風嶺,“金人被重鎧,登山仰攻。一人先登則二人擁後;先者既死,後者代攻。玠軍弓弩亂髮,大石摧壓,如是者六晝夜,死者山積”。

宋紹興四年(金天會十二年,1134年)二月,吳玠、吳璘又與兀朮、撒離喝戰於仙人關,吳玠再度祭出“駐隊矢”,金軍不敵,此戰後,金人“度玠終不可犯……自是不妄動”。

宋軍對外作戰善用弓弩,其實戰效果如何?不妨看看實際戰例!

宋紹興十年(金天眷三年,1140年),劉錡率八字軍與金軍戰於順昌,金軍攻城,劉錡以“破敵弓翼以神臂弓、強弩,自城上或垣門射敵,無不中”,金軍攻城不下,為其後的“順昌大捷”奠定基礎。

弓、弩亦用於水戰,宋紹興三十一年(金正隆六年,1161年)十月,李寶率弓、弩手三千,戰船一百二十,與金人戰於膠西唐島。

其時,金軍戰船為風所困,陣列失序,李寶“命火箭環射,箭所中,煙焰旋起,延燒數百艘”,斬金軍主帥完顏鄭家奴等六人,生擒、繳獲所得眾多。

次月,金主完顏亮率軍與宋軍戰於採石磯,金軍四十萬,馬倍之,宋軍僅一萬八千人,戰力極其懸殊。首戰,虞允文以宋水軍強於金人,布戰船於江中,擊潰金軍,又命軍隊乘勝追擊潰軍,以“勁弓尾擊追射,大敗之,殭屍凡四千餘,殺萬戶兩人,俘千戶五人及生女真五百餘人”。

宋軍對外作戰善用弓弩,其實戰效果如何?不妨看看實際戰例!

又戰於楊林河口,虞允文“引船杜塞河口,以神臂弓、克敵弓齊力射虜,應弦而倒者以萬數”,戰果頗豐。最終,金軍改道揚州,欲於瓜州渡江。唐島大捷與採石磯大捷對南宋政權極為重要,史臣論曰:“向微唐島之捷,則亮之死未可期,錢唐之危可憂也”;“允文儒臣,奮勇督戰,一舉而挫之,亮乃自斃”。

唐島、採石磯兩戰分別扼止了金軍在海道與陸路的攻勢,金軍前進不得,又受海陵王壓迫強攻,最終譁變,弒殺海陵王,終結此次南征。

宋開禧二年(金泰和六年,1206年)十一月至次年二月,金國以兵二十萬圍攻襄陽,城中守卒僅萬餘,由新任知府趙淳率領。

期間,凡大戰

十二

,弓、弩用之無數。考慮到弩在守城戰中的優勢,趙淳選擇放棄一些其他兵種的配置,增置弩手,“於此弓箭手並槍牌手、刀手內取問,逐人願改弩手者聽,每人支錢三貫,遂得所改弩手三千餘人,增於城上”,“每遇接戰,一日之間,用弩箭不下十萬”。

宋軍對外作戰善用弓弩,其實戰效果如何?不妨看看實際戰例!

宋金襄陽之戰堪稱以弓、弩守城,尤其是以弩守城的經典戰例,將弩的能力發揮到了極致。弓、弩在宋蒙(元)戰爭中的運用,史料記錄較少,但由於宋蒙(元)戰爭期間,宋軍多為防守、守城

,弓、弩應仍在其中扮演重要角色。

以安豐之戰為例,宋嘉熙元年(蒙古窩闊臺汗九年,1237年)冬,蒙古人以皆為死囚的八都魯強行攻城,約以攻城自贖,“所披甲以牛革十餘重為之,設面簾以障矢。公(杜杲)募善射,用小箭專射其目,盡殪之,虜者填濠。”

蒙古人攻城不得,又被守城軍隊與來援宋軍夾擊,故潰退。另外,水戰是宋元戰爭中的另一主要舞臺,作為水戰的重要兵器,弓弩亦發揮了重要作用,元將劉整曾置弩炮於臺,以攻宋艦,防止其援救襄陽。

照常例,弓、弩是宋水軍的必備兵器,自漢水援襄的數次交戰中,宋元兩軍必多次進行弓、弩對射。

宋軍對外作戰善用弓弩,其實戰效果如何?不妨看看實際戰例!

三、實戰作用與消極影響

弓、弩憑藉長射程,高密度的攻擊來壓制和殺傷敵軍,在各色戰場皆有極其重要的作用。

從以上戰例來看,宋軍充分證明了弓、弩在守城、攻堅、野戰、水戰下所發揮的實戰效用,亦不乏以弓、弩為中心的經典戰役。守城戰是最宜弓、弩發揮的戰鬥種類,由於城牆的存在,敵軍很難直接接觸到弓、弩,且弓、弩可以依託女牆的掩護,在相對安全的環境張弦、瞄準、發箭,另由於居高臨下,還獲取了更好的視野與更長的射程。

攻堅時,弓、弩手通常不直接登城,而是負責用高密度的箭雨壓制城上守軍,減弱敵軍的抵抗能力。水戰時,由於雙方並不直接接觸,在此情況下,弓、弩是少數尚具備常規攻擊能力的兵器。

野戰時,弓、弩的作用最為多樣,無論是正面對抗,還是追擊敵軍,亦或是提供撤退時的保護,弓、弩由於擁有較長的射程,皆能打擊敵軍。

宋軍對外作戰善用弓弩,其實戰效果如何?不妨看看實際戰例!

除卻主要的四種戰鬥型別外,弓、弩在一些戰術中亦發揮著極其重要的作用。伏擊時,射程優勢使弓、弩伏擊則有很高的隱蔽性,往往可出其不意,攻其不備,使敵軍陷入混亂。火攻時,則因為難以防禦,可以有效焚燒敵軍輜重、戰船、營帳等。此外,由於弓、弩遠距離殺傷能力,因而還有狙

的功能,可以使敵軍失去首領,陷入無人指揮的混亂局面。

值得注意的是,狙酋並非只有弩能做到,射術極高的弓手亦能為之。

“偏將王舜臣者善射,以弓掛臂,獨立敗軍後。羌來可萬騎,有七人介馬而先。舜臣念此必羌酋之尤桀黠者,不先殪之,吾軍必盡。乃宣言曰:‘吾令最先行者眉間插花。’引弓三發,隕三人,皆中面;餘四人反走,矢貫其背。”弓、弩雖對宋軍而言有重要作用,實戰效果亦十分出色,但仍需與其他兵種配合。“凡戰者,以正合,以奇勝”,“正者,行陣也。奇者,無方以用變也。

奇不得正,雖銳無所恃。正不得奇,雖整而無功”。

宋軍對外作戰善用弓弩,其實戰效果如何?不妨看看實際戰例!

宋代弓、弩手常處於正軍之位,正面與敵軍對壘,迎擊敵軍衝陣,但這樣的殺傷效果往往不足以擊潰敵軍,因此常備奇軍,出以側擊、截後。

如崇寧二年(1103年),王厚率軍與蕃人戰於巴金城,王厚招降不得,以弩手正攻,出騎兵間道繞至敵後,夾擊之下,蕃軍潰散,三名首領兩名戰死,一名中矢而逃,此即是以弩手為正,騎兵為奇的典型戰例,戰術效果極佳。

因此,兩宋國防對弓、弩的重視程度極高,甚至可以說是過於依賴,這可以說是弓、弩對兩宋產生的消極影響。

強弓勁弩制騎是一種用來剋制騎兵的戰術,但這種戰術對於戰場的選擇有一定要求,主要為敵方大騎兵兵團無法展開,難以發揮衝擊力和機動性,借用地勢或提前構築防線的防禦型戰鬥,又或是趁敵軍掉以輕心,攻其不備的伏擊型或突襲型戰鬥。

宋軍對外作戰善用弓弩,其實戰效果如何?不妨看看實際戰例!

但是,通常情況下敵軍並不會配合己方優勢去選擇戰場,因而這種優勢往往是宋軍在防守城隘險關時才會發生,一旦防線崩潰,弓弩很難再於戰鬥中發揮原有的優勢,

這無疑是弓、弩在宋朝與北方民族政權戰爭中的侷限性。

此外,宋代雖然維持了相當龐大的軍隊數量,但從整體上看,兩宋對與北方民族政權進行戰爭並不積極,

這種偏重戰略防禦的國策一方面決定了弓弩這種偏重防禦的武器大量裝備,另一方面,一旦解除了北方政權的軍事威脅,如澶淵之盟後,宋遼邊境長期的安寧使得北宋對軍器的整備與生產不再高度重視,這種缺乏危機感的心態極易令己方在戰爭開始前便居於劣勢。

宋軍對外作戰善用弓弩,其實戰效果如何?不妨看看實際戰例!

當這種領先於他國的強弓勁弩亦被他國所運用時,宋朝所保有的這種兵器優勢便不復存在。宋末時,蒙元已經習得了水戰戰術與弩戰術,並將其結合起來,以宋之長技制宋,在水戰和弓弩等方面都不佔優勢時,

宋朝面臨的軍事壓力更加嚴重,在戰爭中失敗的可能性大大增加。

最後,持有一種強力的兵器既能成為己方的優勢,又很可能使之成為束縛己方的枷鎖,由於宋軍中裝備的弓、弩數量極大,所佔比重極高,相對單一的兵種配備使得戰術的選擇少了很多,一旦弓、弩未發揮應有的作用,極有可能給宋軍帶來慘痛的代價。

陳家谷之戰,楊業欲以伏弩減輕己軍的損失,但因為未能達成而全軍覆沒。

宋軍對外作戰善用弓弩,其實戰效果如何?不妨看看實際戰例!

君子

之戰,宋軍更是因氣候問題導致的弓、弩不能發揮應有的效果,直接導致了慘重的陣亡,宋軍亦因此而元氣大傷。

這既說明了弓、弩在宋代國防中的地位,亦反映了宋代國防一定的不足。

四、總結

兩宋時雖已出現冷、熱兵器並用的局面,但此時處於熱兵器投入戰爭的初期,火藥的運用尚不成熟,在戰爭中處於輔助地位。

而冷兵器仍在舊有基礎上繼續發展,堪稱進入了冷兵器最為輝煌的時代。

宋軍對外作戰善用弓弩,其實戰效果如何?不妨看看實際戰例!

弓、弩亦因前代經驗的繼承,戰略戰術的需要,文化取向的選擇,實戰效率的追求等因素,受到了較其他兵器更多的關注,在宋朝裝備中有著極高的地位。

綜合來看,宋代在以步兵為核心的基礎上,已竭盡可能地挖掘了步兵弓、弩的潛能,將其在戰爭之中發揮到了極致。因此,宋代可以說是弓、弩在中國古代最為巔峰的時期。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