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雲之南東方淨土 千里之行始足下

彩雲之南東方淨土 千里之行始足下

到洱源那天,正是大理的夏天,一年一度的七夕情人節。“洱海湖水明如鏡,高原明珠一池秋”。盪舟洱源西湖,四周的田園屋舍,湖中的魚池菜畦,立在水上,倒映湖中,添之鵝鴨爭戲,蘆葦蕩逆,嬉蕩之間,伴著清風送來的白家漁歌,倍感雅趣頓生。洱源西湖,像似一幅幅靜中有動,動中有靜的圖畫,美不勝收。真乃是:一湖勝似一湖畫,一池詩韻一生情。

人間天堂的模樣

彩雲之南東方淨土 千里之行始足下

大理蒼山十九峰,東有洱海城在中。詩的遠方,夢的故鄉——洱源西湖!

放下行囊,出門沿著湖邊賞景,盈盈夏意撲面而來。站在洱源西湖的岸邊,無論從哪個方向看去都是一副極美的畫。白牆黛瓦綠水輕舟,分明沒有霧,卻有恍惚的視覺。彷彿人來人往中就有穿著民族服飾的金花妹妹和吹著嗩吶的阿鵬哥哥。夕陽西下,眼前一片深藍色的柔和。清澈婉轉的水面倒映著藍天白雲,寧靜而飄逸。岸邊的柳樹偶爾垂下的一抹濃濃的綠色,那種奔放的隨意讓人悄然心醉。入夜,月色中的洱源西湖靜詣青黝,像一副藍版雕刻。青藍色的屋脊,青藍色的石板路,青藍色的湖水,整個洱源就象漫浸在青黝黝的水中,連咿呀而行的小木船也籠上了一抹古樸的色彩。放眼遠處的層巒疊嶂,錦繡山河人間天堂,洱源西湖幽幽燈火明滅,像夢境般深邃迷離。沉迷在醉人的景色中,我久久不能自拔!那臨湖而築的客棧、茶樓、花園,院落村舍,佈滿了日盈月缺見證了悲歡離合。正午的陽光淡淡的透過薄雲灑在洱源西湖,傳說中的一米陽光,暖暖的柔柔的,彷彿使盡了力氣,一定是宋朝的陽光冬眠在這裡。那飛翔在湖面之上的赤麻鴨,分明是在歌頌這詩中的詩,遠方的遠方。

彩雲之南東方淨土 千里之行始足下

遠處,湖岸上有一行石階斜斜鋪入水中,有一女人端了一盆衣服來到湖邊清洗。女人蹲下來,白衣人影在澄清的水波中浸晃,棒槌在石階上捶打浸溼衣服的聲音,在湖中傳得很遠,回聲悠長。“長安一片月,萬戶搗衣聲”,唐代長安的搗衣聲已經消失在了歲月的流水裡,洱源西湖岸邊女子的棒槌聲卻千年依舊。

幾位扎著羊角辮的女孩童在深深的小巷中嬉鬧追逐跑了出來,推開了臨湖邊一幢高牆大院的黑漆大門,互相擠著進了院內,大門吱呀一聲關上,圍牆內傳出一陣歡樂的笑聲,然後突然沉寂了下來。高牆上方的藍藍天空中有白雲悠悠飄過。

彩雲之南東方淨土 千里之行始足下

現代人在都市裡待膩味了,便嚮往大自然的原始,想念田園風光的寧靜。一旦到了節假日,便扶老攜幼,全家出動出去旅遊,但凡名聲較大的景區,熙熙攘攘的人流比城市更加擁擠不堪。

唯有位於洱源縣右所鎮往西1公里處,距州府下關五十多公里的洱源西湖,在世態紛爭喧囂中,似乎被世人遺忘了,以自己孤獨,堅守著不變的人間天堂寂寞。

美,是因為寧靜。無論是山水自然風光,還是古鎮人文景觀,沒有了寂靜,美也就蕩然無存了。

喜歡上了洱源西湖。西湖的寂寞,西湖的孤獨,西湖的與世不爭,這一方淨土,寂靜得讓人心醉,冷清得讓人心疼。

依然煙火人家

彩雲之南東方淨土 千里之行始足下

遠望洱源西湖,綠島小嶼,蘆葦青翠,柳暗花明,漁家屋舍,炊煙裊裊,鷺鷗群集,四鳥歸巢……洱源西湖水美,風景美,人亦美。西湖美,美在她天然情趣,美在她自然魅力,美在她獨特氣蘊,美在水鄉人民純樸豪爽。波皺起處,搖動蘆葦、菱荷,被驚起的三五成群水鳥起落處,不時傳來老少“金花”們當年尋戀“阿鵬”時的嬉笑和漁歌聲。這歌聲、笑聲、戲鬧聲,盪漾在葦叢中、菱荷間、粼粼波光裡,迴盪在整個西湖上空。此時泛舟,伴歌隨風盪漾,猶入海市蜃樓勝境。

湖對岸人家正在做晚飯,炊煙裊裊。有人家在門前湖邊廊棚下襬開了飯桌,端上了從湖裡打上來的魚蝦、野菜馬蘭頭、茼蒿芽、切成薄片蒸熟的蠟肉、潔白如珍珠的米飯,湖邊空氣中瀰漫著飯菜香味。夕陽浸在湖中,又反射到岸上,映紅了廊棚,映紅了老牆,映紅了正在晚餐的人們的臉龐。

洱源人過的日子,就像門前的湖水一樣,寧靜而緩慢地流淌。千百年來,這裡煙火人家依舊,古樸的民俗依然,舊時白族風貌未改。

彩雲之南東方淨土 千里之行始足下

坐上白族阿鵬哥的小木船,咿呀咿呀的槳聲劃破了西湖綠綠的水面,揉碎了橋上綠茸茸青苔的倒影,驚醒了岸上如痴如醉的遊人匆匆的腳步,驚醒了那隱隱約約的歡快嗩吶之聲。歲月精心雕飾的天然景緻,一朵朵荷花,一片片綠葉,撲入視野,沁入心靈。船在水中過,碧波盪漾著微風,天藍藍,水青青,一副絕美的水墨丹青!

一旦洱源沒有了原住民,就沒有了炊煙,沒有了雞鳴狗吠聲,沒有了農耕生活氣息。

遊客也好,攝影家畫家也罷,來到洱源,想看的不僅僅是村落裡古老的建築和絕美的洱源西湖,更想看到的是當地村民在這裡的原生態生活。這種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古老生活方式,才是最打動我們心靈的東西。在喧囂的塵世中,洱源儲存了一方淨土,儲存了原住民煙火,在這裡,可以看到詩和遠方。靜謐洱源西湖,依然人間天堂模樣,真正的畫里人家。

洱源西湖盡風流

彩雲之南東方淨土 千里之行始足下

“汀港相間,曲折成趣,深處則曠然展鏡,夾處則窅然罨畫,翛翛然有江南風景,而外有四山環翠,覺西子湖又反出其下也。”明崇禎十二年(公元1639年),徐霞客泛舟洱源西湖,被西湖的山光水色和荷花漁村所陶醉。遂寫下這樣的文字讚美她的風華絕代。清代鄧川舉人楊承淳賦詩讚雲:“湖光盪漾幾回紋,漁父歌聲鬧水濱,信口舢敲湘漢句,斷腸弄笛雁鴻雲。三三對白煙蓑合,兩兩歸帆獲岸分,最趁夕陽含缺處,前村沽酒帶餘醺”。

洱源西湖岸邊的柳樹,兀自嬌姿秀挺,嫋嫋娜娜的柳枝,隨風搖動,搖曳著一片夢裡水鄉空闊的意境。有風掠過,鱗次櫛比的西湖,有如盆景,瘦瘦地清純著人間天堂的風韻。

蕩一葉輕舟,沿湖而下,就像徐志摩在《再別康橋》裡寫的,“撐一支長篙,向青草更青處漫溯,滿載一船星輝,在星輝斑斕裡放歌……”

洱源的夜,很迷人,很讓人沉醉其中。古老的街道上飄浮著絲絲縷縷白天的餘熱,被湖面上爬上來的陰涼水汽盪漾得清涼宜人。沒有了白日如潮人流的街巷顯得舒適而幽深。掛在廊簷下的大紅燈籠都亮了起來,一盞連著一盞,好似掛在腰間的紅綢帶。岸邊一棵棵的柳樹上點綴著亮麗的彩燈,臨湖的每間房裡透出柔和的燈光,把夜晚的洱源裝扮得朦朦朧朧。各色燈光映照下的洱源極富層次感,豐富而不迷亂,熱烈而不張狂,美麗而不妖豔,恰到好處地渲染了夢裡水鄉的種種神態。槳聲燈影中,一條條遊船從不遠處慢悠悠地蕩來,船孃唱著婉轉的白族民歌,西湖裡盪漾著嗩吶聲聲,陶醉了兩岸夜遊的客人。

彩雲之南東方淨土 千里之行始足下

洱源西湖泛動幽光,呈現絲綢般的質感。臨湖的窗欞裡,漸次亮起桔紅色的燈光,自然也有飯菜的香氣飄散。歡快的水聲,搖櫓的吱吱啞啞。

腹有詩書氣自華。書香綿延的薰陶,造就了洱源的內斂、沉穩和儒雅。我以為,洱源西湖的品味,當數滇西第一。

洱源西湖,人間天堂!

彩雲之南東方淨土 千里之行始足下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