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白》告訴我們:惡並不可怕,可怕的是沒有正確的引導

《告白》講述了一個令人無奈的故事,但是它對現實社會傳統觀念也進行了挑戰。以德報怨是不對的,電影主創團隊傳遞了這樣的一個想法,可以說,現實社會的觀念不會因為一部電影而改變,但是傳遞“異見”本身就是一件積極的事情。導演透過本片想要反應的內容,並不是人之初、性本惡,而是已經承認了這個話題。轉而討論惡之花是如何綻放的,換句話說,性本惡並不可怕,可怕的是沒有正確的引導。

《告白》告訴我們:惡並不可怕,可怕的是沒有正確的引導

甚至透過不正確的方式灌溉了惡之花,使之生長髮芽,最後失去控制。在導演看來,這種行為是更值得被報復,或者說被唾棄的兇手“B下村”母親的死亡,其根本原因是對於兇手“B下村”無休止的溺愛,無休止的包容。女主報復殺死自己女兒的仇人,快意恩仇。但是女主一家和小男生一家生命的延續就中斷了,留在進化的軌道中繼續繁衍生息的,不是敢於報復的女主、不是聰明絕頂的男生。

《告白》告訴我們:惡並不可怕,可怕的是沒有正確的引導

而是那些冷漠、軟弱、不聰明,但是正因為冷漠、軟弱和不聰明才能繼續生存下去的同班同學、圍觀群眾。所以女主的笑真的是意味深長,她像是把什麼都看透了,她知道殺人不用刀,光是這環境都能逼死人。不光是壞人,好人也可以,好人對壞人好,就像是逼著醜八怪照鏡子,越照越痛苦。

《告白》告訴我們:惡並不可怕,可怕的是沒有正確的引導

影片中,直樹一個人去尋找生活的意義,一個人在成長道路上摸爬滾打,為了人生中唯一一個給了他擁抱的人的認可而存在的直樹,是多麼寂寞,這種寂寞讓直樹變的想要出名,被大家記住,一點也不奇怪,而母親的存在,對直樹來說就是活著的信仰,當他引燃武器,親手毀了自己的母親,也就是自己的信仰,那種痛苦也真是絕望,就好比自己可以死去,但是自己的信仰一定要一直存在。

在每個人的世界裡去想,其實每個人都沒有錯,大家都是寂寞的衍生品,受周圍不能對自己感同身受的因素影響擴大了自己的情緒。如果復仇是一列火車,那片中的森口就是子彈頭,寺田是新軌,新野便是推進器。

《告白》告訴我們:惡並不可怕,可怕的是沒有正確的引導

還有愚昧的人群作為火車的燃油,電影裡的他們盲目畏懼艾滋,又恣意欺凌修哉和愛月,落井下石,怕強欺弱,現實中的他們難道少嗎?

記得村上春樹在他的短篇小說集《列克辛頓的幽靈》中的《沉默》裡談到對於盲目的也不分辨什麼的跟從大流的人群在社會里的看法,他覺得可悲,也覺可憐。

《告白》告訴我們:惡並不可怕,可怕的是沒有正確的引導

在這部影片中,不論森口老師為了女兒展開殘忍復仇,還是每個個體所存的獨特的“噩夢”,他們畢竟有思有想,他們也曾有著自己的信念,儘管這信念最後都被打破,但唯獨這“人群”,尤其是新野這樣的個體們,盲目的跟從,盡情的凌霸,讓我更加看清楚了人性中不可言說的特質,諷刺的說,這便是修哉口中“凡人”的界定點吧。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