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難之役——永樂大帝如何一步步從藩王到帝王

靖難之役——永樂大帝如何一步步從藩王到帝王

明,給人的印象是強大,畢竟作為中國曆代大一統王朝中唯一一個不與外族通婚的強大王朝,其締造者——朱元璋,更是以佃戶出身最終卻一統天下的雄主。而明朝皇位繼承中,當屬明成祖朱棣上位的故事最為人津津樂道。今天就讓我們瞭解一下朱棣是如何發動靖難之役成功上位的。

首先要從明太祖朱元璋說起,朱元璋完成大一統後,為了確保大明王朝的長治久安,於是朱元璋便動了分封的念頭。他便把宗室二十五人封為藩王,駐守邊疆和全國各處戰略要地,“天下之大,必建藩屏,上衛國家,下安生民,今諸子既長,宜各有爵封,分鎮諸國。”這是朱元璋的原話。這些藩王的權利非常大,地位也非常高,並且有軍事指揮權,公侯大臣見了都要伏而拜謁。時間長了,這些藩王自然擁兵自重,其中以秦、晉、燕、寧勢力最強,其中燕王就是今天的主角朱棣。

靖難之役——永樂大帝如何一步步從藩王到帝王

明成祖朱棣

藩王勢力的膨脹,導致的結果就是藩王會對中央政權造成了威脅。早在朱元璋分封藩王時,就有人指出,藩王勢力太強,數代之後就會威脅皇權,那時再削藩,恐怕漢代“七國之亂”、西晉“八王之亂”會重演。提醒朱元璋“節制沿邊士馬”。朱元璋不聽,反而將其送入獄中,而歷史果然重演!

靖難之役的起因還要從太子朱標病死說起。朱標死後,朱元璋沒有立其他兒子為太子,而是立了自己的孫子,原太子朱標的次子朱允炆。朱元璋評價朱允炆“而誠純孝,顧不忘我乎”,但是後來發現這位皇太孫“仁柔少斷”,一點也不像自己這個狠辣、果決的絕世猛男爺爺,一度想更換太子,但在大臣的勸諫下並沒有這麼做。

朱允炆在朱元璋死後順利繼位,是為明惠帝,改元建文。儘管朱元璋死時發下遺詔,藩王不得進入京師,但是燕王朱棣還是直奔京城建康,朱允炆知道後立即派人令朱棣返回燕京,朱棣對此非常不滿。朱允炆雖然“仁柔少斷”,但不代表他傻,從這件事,朱允炆已經感受到藩王對中央政權的威脅。“削藩!”便成了朱允炆的頭等大事。

洪武三十一年七月,建文帝削周王朱橚,因為他與朱棣是同母兄弟,朱允炆怕兩人勾結,於是先廢掉了周王。建文元年四月,朱允炆連削齊、湘、代三位藩王,貶為庶人。如此嚴重的削藩自然激起了中央政權和地方藩王的矛盾,於是,一場中央與地方的對決就此拉開帷幕。

朱棣知道,不做點什麼的話,遲早會步周、齊、湘、代幾位藩王的後塵。於是朱棣先裝病,使建文帝放自己的兒子返回燕京,後來又裝傻,但因為自己下屬叛變,朝廷已經知道“燕王裝病”。於是,朱棣於建文元年七月起兵造反,對抗中央政權。

朝廷知道燕王裝病後,就下密旨,令張信去逮捕燕王,令張昺、謝貴逮捕燕王府的官屬。然而,不只燕王身邊有叛徒,朝廷也有,張信把這件事告訴了朱棣,於是朱棣將計就計,反殺了張昺、謝貴二人,順便清理了一下府內的叛徒。只這一夜,朱棣就取得了北平的控制權。

燕軍控制北平後,建文元年七月,通州、薊州、遵化、密雲相繼歸附,又一鼓作氣攻破居庸關、懷來、永平府,又使反間計使松亭關內訌,守將被下獄。至此,北平周圍已無威脅,且兵力大增。

朱允炆得知燕王造反後,決定伐燕。朱棣剛起兵,實力不如朝廷,朝廷就想將燕軍圍殲於北平。但是朝廷經過朱元璋大肆屠殺功臣後已無名將,朱允炆不得已使用年近古稀的老將耿炳文為大將軍,駙馬都尉李堅、都督寧忠左右副之,率軍30萬討伐燕王。同時,傳檄山東、河南、山西三省供應糧草兵餉。

建文元年八月,耿炳文將大軍分於河間、鄚州、雄縣,互為犄角之勢。但燕軍抓住時機,趁中秋之夜發動奇襲,大敗雄縣大軍,又伏擊鄚州援兵,耿炳文大軍大敗,燕軍大勝。朱允炆於是換將,以李景隆代耿炳文,調兵50萬討燕,圍攻北平。

十月,朱棣親率精兵偷襲大寧,得到寧王朱權所部,兵力大增。而李景隆則趁朱棣不在北平,發起猛烈進攻,但是由於朱高熾用冰凍住城牆,李景隆無法攻下北平,反被朱棣返回後,於鄭灞戰敗。

建文二年四月,雙方又在白溝河展開戰爭,李景隆再敗,燕軍則乘勝追擊,圍攻濟南,但是燕軍久攻不下,於是放棄濟南。

九月,朝廷再次換將,命盛庸代李景隆執掌三軍。十二月,盛庸與燕軍在東昌開啟大戰,此次燕軍戰敗,且主將張玉戰死。

建文三年,燕軍南下,一鼓作氣,戰勝盛庸、吳傑。燕軍雖然打敗盛庸、吳傑,但自己也損失慘重,可謂是慘勝。雖然雙方都損失慘重,但是論起兵源,燕軍是比不上朝廷的,因此,想要一步一步從北平打到建康可謂是難如登天。面對這一事實,朱棣不得不改變戰爭策略,恰好,有內臣告密朱棣,南京空虛可圖,於是朱棣於建文四年揮師南下,接連拿下何福、平安師,又攻克泗州、揚州,兵鋒直逼建康。建文帝發覺大事不妙,燕軍竟然繞過前方大軍,已經兵臨城下,於是遣使於燕請求割地議和,燕王自然不允,即將到手的皇位又豈是一城一池可比的。當年六月,朱棣攻克建康,宮中起火,朱允炆不知所蹤,朱棣登基稱帝。

我是大花,想了解更多歷史故事請關注微信公眾號:大花的歷史世界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