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臥龍躍馬終黃土,人事音書漫寂寥”——杜甫《閣夜》精析

“臥龍躍馬終黃土,人事音書漫寂寥”——杜甫《閣夜》精析

公元765年,嚴武暴病去世,杜甫在蜀中失去了依靠,攜家眷一路東下,於第二年到達夔州。在夔州都督柏茂林的照顧下,杜甫為公家代管東屯公田一百頃,暫時安定下來。兩年後杜甫決定北上返鄉,由於時局動盪、生活窘迫以及洪水的緣故,一直在岳陽、長沙、衡陽之間往返,最終客死小舟之上。

杜甫在夔州住了一年九個月,其間所創作詩篇數量450餘首,是流傳下來杜詩的三分之一。經歷了成都草堂時期的詩歌理論完備,這時他在格律詩的創作上已經完全成熟。

相對於年輕時期的壯志雄心、草堂時期的相對輕鬆,漸入老境的詩聖雖然依舊關注時局,心憂天下,但是作品的意象不可避免地滑向了悲苦、悲愁。即便有《登高》這樣的極品出現,尾聯兩句氣勢也有些難以為繼,這是杜甫個人年齡增長、心境改變的必然趨勢,我們漸漸難看到到“岱宗夫如何”的盛氣,更多的是對自身境遇與身體狀況的悲嘆。

推己及人,念人及己。這種巨大的無力感經常會因為一些故人的訊息,舊事的新聞而觸發,氣象未必為高,但杜甫以自己強大的文才和格律詩技巧,保證了作品格律詩巔峰的地位。

“臥龍躍馬終黃土,人事音書漫寂寥”——杜甫《閣夜》精析

年輕以意氣勝,中年以理論勝,晚年以技巧勝,一生以才氣勝。

在盛唐詩歌這個領域,杜甫不論在哪個階段,都是值得敬仰的存在。

《閣夜》就是這樣一首七言律詩作品。

這首詩是寓居西閣時所作,當時西川軍閥混戰,吐蕃也常年入侵,時局一片混亂。杜甫在夔州暫時安定下來,進入創作高峰,也正是這段離亂時期,他的好友李白、嚴武、高適等都先後離世。這些朋友的離開,讓苟活於亂世的杜甫心中淒涼,感時憶舊,寫下了這首詩。

閣夜

歲暮陰陽催短景,天涯霜雪霽寒宵。

五更鼓角聲悲壯,三峽星河影動搖。

野哭千家聞戰伐,夷歌數處起漁樵。

臥龍躍馬終黃土,人事音書漫寂寥。

這是一首仄起不入韻,押平水韻“二蕭”部的七律。平仄合格,格律嚴謹,無任何出律問題。平仄格式的推導在前面寫了篇文章專門分析過了,這裡就不再複述。我們只看內容意境。

“臥龍躍馬終黃土,人事音書漫寂寥”——杜甫《閣夜》精析

標題《閣夜》是什麼意思呢?

當時杜甫寓居於夔州西閣,是個背山臨水的好地方。杜甫同時期有詩《宿江邊閣 / 後西閣》:“暝色延山徑,高齋次水門。薄雲巖際宿,孤月浪中翻。”可見這西閣居高臨下,臨近長江邊瞿塘關,即“夔門”。

在一個寒冷的雪夜,詩聖憂時傷神,寫下了這首作品。

“歲暮陰陽催短景,天涯霜雪霽寒宵。”

首聯從天時、景色起筆,交代時間,並藉助“霜雪”、“寒宵”稍微點出詩人當時的心境,寓情於景。“陰陽”,指日月。“短景”,指冬季日短。“景”通“影”,日光。用“天涯”來代稱自己所在地,徒增身世飄零的感覺。“霽”,停。

臨近歲末,白天越來越短。夔州寒冷的夜晚,雪停了。

是不是通身起了一層寒意?對於客居西閣的流浪者來說,更是思緒萬千,無法入眠。

“臥龍躍馬終黃土,人事音書漫寂寥”——杜甫《閣夜》精析

“五更鼓角聲悲壯,三峽星河影動搖。”

頷聯承接首聯,深入刻畫景色。“五更”,是早晨三到五點之間,即凌晨。

黎明時分,兵營的戰鼓號角聲傳來,聲音悲壯荒涼。仍未破曉,銀河倒映江面,在湍急的江流中搖曳不定。

注意這裡有詩聖獨有的特色——用典圓熟而不顯。這兩句詩我們讀起來很平易,感覺不到字詞裡面的有何淵源,實際上杜甫都用了典。

“鼓角聲悲壯”用的是禰衡擊鼓,出自《後漢書·禰衡傳》:

次至衡,衡方為《漁陽》參撾,客態有異,聲節悲壯,聽者莫不慷慨。

“星河影動搖”則用的是漢武帝問星象異動之事,出自《漢書·天文志》:

星搖者,民勞也。

杜甫用典之妙,在於典故涵義與詩句本身意境自然融合,讓人感覺不出來是用典。

“臥龍躍馬終黃土,人事音書漫寂寥”——杜甫《閣夜》精析

黎明前的鼓聲帶著山谷中的寒氣奔湧而來,悲壯蒼涼;奔流的江水中倒映的銀河,破碎搖曳。這種意境在讀者心中自然形成,如果能體會到詩人用典,就會形成一股合力,對悲傷、悲壯、勞民這些詩人想要表達的真意理解得更加深刻。

即便我們不知道他的用典,也可以想象出頷聯所寫景象的情境,但是知道用典出處,無疑會為我們理解杜甫詩心詩境加成。

“野哭千家聞戰伐,夷歌數處起漁樵。”

頸聯不再繼續當前景色渲染,轉到更大更廣的社會背景。

嚴武死後,杜甫的出走純粹是私交無著落,實際上蜀中西川節度使的權力忽然真空,引發了社會極大地動盪。嚴武下屬崔旰向朝廷推薦王崇俊為繼任人選,卻不想朝廷擔心蜀中將領難以管控,派來郭英乂繼任劍南西川節度使兼成都尹。郭英乂誣殺王崇俊,又打算剿滅崔旰,奈何軍事無能被反殺。崔旰成為蜀中實際控制人並最終得到朝廷認可,接任西川節度使。

“臥龍躍馬終黃土,人事音書漫寂寥”——杜甫《閣夜》精析

史家了了幾筆,於蜀中百姓卻是刀兵煉獄。三川節度使反覆鏖戰,還要應付吐蕃入侵,老百姓無時無刻不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

“野哭”,四野的哭聲,漫山遍野的哭聲。

戰亂的訊息傳來,千家萬戶的哭聲響徹四野。

所以這一句的正確順序應該是“聞戰伐千家野哭”,典型的詩家語倒裝。

這是整個時代背景的交代,對句則是對空間的交代。“夷歌”,少數民族歌曲。在這裡我們要知道標題是《閣夜》,所以無論描寫走得多遠,前提都是在夜間的所見所感。“夷歌”對應首聯的“天涯”,增加了空間確認。

戰亂的訊息傳來,千家萬戶的哭聲響徹四野。可我卻飄零在這蠻荒偏遠之地,夜裡聽著漁夫樵子勞作的歌聲,悲從中來。

“臥龍躍馬終黃土,人事音書漫寂寥”——杜甫《閣夜》精析

天地不仁,偏偏我卻毫無用武之地,流落到荒蠻之地。這是一個曾經也算蜀中政權中心當過差的人對蜀中百姓的憂心,對自己沒有制止軍閥混戰能力的悲嘆。正是前面提到的《宿江邊閣》中最重要的兩句的情感點題:“不眠憂戰伐,無力正乾坤。”——我徹夜難眠,只因自己無法扭轉乾坤啊。

憂國憂民,卻無能為力,這是杜甫一輩子的愁緒。

“臥龍躍馬終黃土,人事音書漫寂寥。”

尾聯既要承接頸聯,對無力感做出排解,同時尾聯“合”,一般會再指向首聯。當然,文法千差萬別,寫法靈活多變,特別是後世散文入詩之後,“起承轉合”也不一定成為定式。

這兩句中的用典就比較明顯,不像頷聯一樣無形。“臥龍”,自然是諸葛亮。“躍馬”,化用左思《蜀都賦》“公孫躍馬而稱帝”句,意指公孫述在西漢末乘亂據蜀稱帝——這也就是“白帝城”名字的由來。而夔州西郊有武侯廟和白帝廟,杜甫遙望這兩座紀念不世出的英雄人物的地方,無限感慨。

“臥龍躍馬終黃土,人事音書漫寂寥”——杜甫《閣夜》精析

這裡又回到了首聯的寫景,算是完成了“合”,同時用這些大人物終歸黃土一抔的感慨,來消解自己在前面提到“無力正乾坤”的愁苦。

連諸葛亮、公孫述這樣的人物,也改變不了歷史的走向,我這個糟老頭子,又能如何呢?

“人事”,指交遊,朋友。“音書”,音信,書信。“漫”,突然,白白的。

知己漸漸零落,音信慢慢斷絕,我在寒夜中的這點寂寞,也沒有什麼意義了。

這種文字的自我排遣,有用嗎?其實是沒有用的。在“野哭千家”的大背景下,更加顯得渺小無力,凸顯出詩人心中的悽苦萬狀,不可盡言。

“臥龍躍馬終黃土,人事音書漫寂寥”——杜甫《閣夜》精析

這首詩于格式上來說,是杜詩的典範作品。章法嚴密,用典不留痕跡,起承轉合自然流暢,不論是文字技巧,平仄格律,還是文法走向,內容安排,以及杜甫本身沉鬱頓挫的詩歌風格,都體現得淋漓盡致。

不過和詩聖青壯年時期的作品相比,氣象偏於悽苦悲涼,這是年齡的積累和身體傷病的打擊,是一個人走向晚年不可避免的意識萎縮,杜甫藉助文才和技巧延緩了自己詩歌作品的巔峰狀態,但是他也認識到了這一點:

不眠憂戰伐,無力正乾坤。

經典古詩詞閱讀賞析

梧桐樹邊羽

購買專欄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