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非遺文化,帶你瞭解南京絨花之美

最先認識絨花,是源於以前熱播的一部電視劇《延禧攻略》,裡面的富察皇后溫婉嫻靜,不喜奢華靡費,雖然貴為中宮皇后,卻崇尚儉樸,甚至向皇上建議,後宮嬪妃捨棄珠翠,改以通草絨花為飾。並且以身作則,除非重大的場合,富察皇后都是以絨花作為頭飾,立求節儉。

走進非遺文化,帶你瞭解南京絨花之美

這裡提到的“通草絨花為飾”,指的就是我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絨花。絨花是一種什麼花呢?或許你會猜想它是綻放在哪一種樹或哪一種野草上面,或者認為它是盛開在北國雪野或高原上的一種花,那麼你的這些猜想都是錯誤的,絨花其實就是一種手工製作的工藝品。

絨花的發展史

佩戴絨花的習俗非常古老,早在唐代之前就已經在各地盛行,當時民間有眾多大大小小的作坊在製作絨花,到了唐代 絨花的製作愈加精美,並作為貢品進入宮廷,被世人稱作“宮花”,於是美麗的絨花就成為嬪妃以及宮女頭上的簪花,以助粉黛雲鬢之美。

唐中宗李顯在每年立春時,都要令侍從從宮內取來絨花,賞賜在場的每人一枚,以迎新春。絨花因其花開不敗,象徵著青春永駐,同時它又與榮華諧音,因此佩戴絨花的習俗在宮廷內迅速風靡。

走進非遺文化,帶你瞭解南京絨花之美

唐代畫家周舫的名作《簪花仕女圖》是目前全世界唯一認定的唐代仕女畫傳世孤本,表現的正是唐朝簪花仕女出遊的場景,畫中的5位侍女分別頭戴牡丹,芍藥,海棠,團花和茉莉這5種不同時令之花,同時出現在一幅畫作之中,只是因為她們頭上所佩戴的花皆為絨花,皇室貴族的推崇愈加促進了絨花在民間的流行,從民間到宮廷,再從宮廷回到民間,不同檔次不同價值的絨花戴到了婦女的頭上。

走進非遺文化,帶你瞭解南京絨花之美

到了宋代,民間絨花的製作仍以頭戴花和裝飾花為主,這一時期絨花不僅廣受富人歡迎,就連男士也喜歡在服飾上佩戴絨花作為首飾,無論男女老少都以絨花為美,因此社會上對絨花的需求量之大超過了當時的任何一種工藝品,從而促進了絨花生產行業的繁榮。

明代時,絨花製作的品種很豐富,比如家裡人做壽,頭上就插個紅“壽”字絨花,家裡有人成婚便插“喜”字絨花,人們還根據不同的時間選擇不同題材的絨花,比如過年帶“萬歲青花”,“財神進寶”,“聚寶盆”等絨花,初一十五帶吉祥如意絨花,中秋戴“寶塔”絨花,端午節戴老虎,五毒等以避邪為內容的絨花等。

走進非遺文化,帶你瞭解南京絨花之美

清代,是絨花行業最為興盛的一個時期,據《舊都文物略》記載:“彼時旗漢婦女戴花成為風習,其中尤以梳旗頭的婦女最喜歡顏色鮮豔,花樣新奇的人造花。”現在北京故宮博物院仍收藏著眾多清代皇帝大婚時,皇后嬪妃所戴的各式絨花。

當時在全國逐漸形成北京、南京、揚州等數個絨花生產製作和經營集散中心,清朝康熙、乾隆年間為南京絨花製作的鼎盛時期,當時南京的三山街至長樂路一帶曾是熱鬧非凡的花市大街,這裡是絨花的海洋,經營絨花的店鋪盛極一時。

走進非遺文化,帶你瞭解南京絨花之美

清末至民國年間,民間的絨花生產仍很興盛,全國各地不僅作坊林立,藝人眾多,而且不同城市的絨花作坊各有所長,這一時期,一代絨花大師王以仁脫穎而出,將傳統絨花製作工藝提高到一個新的境界,他製作的絨花不僅色彩鮮豔,做工精巧,而且造型新奇,花樣眾多,在絨花造型的設計上,他跳出了長期沿襲的平貼形式,首創立體絨花,開闢了絨花製作的新途徑。

絨花製作的階段和過程

絨花的製作在我國民間經歷了繞絨花,刮絨花和滾絨花三個階段。

繞絨花就是在做成花形的紙上繞上花絨成形,刮絨花則是先在紙上設計出各種圖案,並依照圖案將花絨裝裱其上,待刮光之後再做成各種花形,滾絨花,就是今天所能見到的製作工藝,它是在清末才出現的絨花製作技術,也就是說在清末之前人們所佩戴的絨花都是以紙和絨合成的。

走進非遺文化,帶你瞭解南京絨花之美

滾絨花的製作材料也極其簡單,首先用兩根細鋼絲夾住絨坯,用剪刀將絨坯剪成條狀,用力搓緊,滾成圓柱形絨條,然後將大小粗細、色彩各異的絨條根據不同題材內容,組合成千姿百態的絨花。

絨花的紋樣,除了常見的普通花朵樣式外,還有文字紋樣的,比如說喜字元、壽字等等,也有將花形與字形結合為一體的樣式,絨花的品種有鬢頭花、帽花、胸花,罩花等,其中最受人們歡迎的是鬢頭花。

走進非遺文化,帶你瞭解南京絨花之美

絨花雖然看似簡單,但製作過程相當複雜,尤其是想製作一件絨花精品,若是沒有一套嫻熟的技藝是根本做不出來的,

絨花的原料簡單易得,只要絲綢的下腳料就行。全靠手工匠人們巧手製作,才能化腐朽為神奇。絨花的製作過程包含了煮絲、染色、劈絨、勾條、打尖、傳花、包裝等近十道工序,其中最重要的是勾條、打尖和傳花。

走進非遺文化,帶你瞭解南京絨花之美

勾條,是將劈好的熟絨的一端固定在操作檯上,排勻,用溼毛巾包裹幾分鐘後再用豬鬃毛刷刷勻,將一根銅絲對摺,一頭捻成少許螺旋狀分叉夾住排勻的熟絨,再將另一端合併捻成螺旋狀,根據需要修剪熟絨的粗細後,兩手同時反方向捻轉銅絲,再用木板對銅絲進行搓趕,製成絨條。

走進非遺文化,帶你瞭解南京絨花之美

勾條是製作最基本,但也是最關鍵的部件,而打尖就是用剪刀把絨條修剪成想要的形狀,比如圓形、錐心、弧形等等。

傳花就是最終制作了,用鑷子對打過尖的絨條進行造型組合,配合鉛絲、皮紙、料珠等輔助材料製作出所需的產品

走進非遺文化,帶你瞭解南京絨花之美

舊時,逢年過節 ,我國南北各地的婦女都有佩戴絨花的習俗。

絨花雖小,但意義非凡,就是每逢喜慶之日,尤其是新春迎祥之際,我國南北各地的婦女都有佩戴絨花的習俗。

舊時,每當臨近過年時,民間的婦女不論年長年幼都要準備過年時頭上戴的絨花,這時集會、廟會,街坊裡的絨線鋪以及雜貨鋪陸續準備了適合各種髮型的大小絨花,供人們挑選購買,最惹眼的是那些下街叫賣的小販。賣絨花的小販,手上會拿著長柄的鏜鑼,揹著一個大木頭架子,看著十分吃力,他們一邊搖晃著手裡的鏜鑼,一邊吆喝著;“賣花了賣花,富貴吉祥的絨花”,而鏜鑼兩邊拴著小木槌,從左右兩邊擊打鼓面,發出叮叮噹噹的清脆聲響,與小販的吆喝聲配合默契。

走進非遺文化,帶你瞭解南京絨花之美

聞聲之後,大姑娘,小媳婦,白髮老婦,慌忙喊住小販,賣絨花的小販,找個路邊的臺階和矮牆做依託歇下,一節一節開啟木架上的抽屜,裡面層層疊疊,擺放整整齊齊的就是各色絨花,有的小販只管賣,顧客對籠子裡的貨色說不滿意,只是應付的說一聲下次帶來就是。也有的小販自身就是工匠,顧客提出要求,他會翻出備好的半成品絨花和剪刀,小鉗子一類的工具,立馬現場製作,因為能夠適應顧客的心願,生意比前者要好許多。

走進非遺文化,帶你瞭解南京絨花之美

美麗的絨花,曾經裝扮過無數古代婦女的淳樸夢想,她們渴望美幸福的生活,那一隻只漂亮的絨花其實是她們對未來美好的一種真實祈願。解放以後,隨著人們生活方式的改變,曾經風靡1000多年的絨花在我們的世界裡銷聲匿跡了。

這次,因為清宮劇《延禧攻略》的熱播,人們又重新關注這門古老的手工藝術,希望有更多的人喜歡絨花,製作絨花,並傳承下去。如果再不珍惜,或許某一天這個古老行業所留下來的零星記憶也會徹底消失。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