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手觀音:敦煌莫高窟多處《千手經變》,四川邛崍石筍山千手觀音

關於千手觀音的形象,在各種經軌中所載並不相同,據《千眼千臂觀世音菩薩陀羅尼神咒經》捲上、《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姥陀羅尼身經》所說,是

身作檀金色,一面千臂

。《千手乾眼觀世音菩薩姥陀羅尼身經》中另說,千臂中十八臂的印相持物。依《千光眼觀自在秘密法經》所說,身是

黃金色,於紅蓮花上半枷跌坐,有

11

40

十一面中,當前三面作菩薩相,本面有三目,右邊三面作白牙向上相,左邊三面是忿怒相,當後一面為爆笑相,頂上一面作如來相。依《攝無礙經》中所說,是

身金色,千臂千眼,有五百面

。依《世尊聖者千眼千首千足千舌千臂觀自在菩提薩埵怛,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尼》所說,為千眼、千頭、千足、千舌、千臂之相。

在胎藏界曼茶羅中此尊則有二十七面千臂,結咖跌坐於寶蓮花上。千手中,有四十手(或四十二手)各持器仗,或作印相,其餘各手不持器杖。日本學者小林市太郎曾說:“密教諸宗的威力在神咒,魅力在形相。”千手千眼觀音形象的魅力尤其突出動人。

在實際影象裡,有二臂、四臂、十二臂、十八臂、三十八臂、四十臂、四十二臂、七十四臂以及千臂種種不同,每手掌各具一眼。但一般是按《千手經》作四十臂或四十二臂。四十臂是左右各二十臂,每手各有所持物。表示其特殊的功能,以每手眼各配二十五有(通三界而有二十五種果報為二十五有),象徵性地表示千手千眼。也有加上正常的二臂的,因成四十二臂。

標誌千手觀音影象傳播的一個值得注意的事實是于闐國畫家尉遲乙僧在慈恩寺塔前畫大悲像一事

。據《唐朝名畫錄》:“乙僧今慈思寺塔前功德,又凹凸花面中間千手眼大悲,精妙之狀,不可名焉。”乙僧於貞觀初被薦入都,善畫外國及佛像,授宿衛,封郡公。慈恩寺為貞觀二十二年時太子李治為追薦亡母文德皇后而建,大雁塔則是玄類為儲存所取佛經於永徽三年建議朝廷所立,由於塔寺都是朝廷救建,又是玄獎所住寺,在教內外都顯得非常重要。伽梵達摩重譯《千手經》就是在這個時候。

在朝廷敕建的大寺裡由著名畫家畫大悲像,並被當作“神品”,可見乙僧的高度藝術水平,同時也反映了大悲信仰正在流行起來。所謂“凹凸花”,是中亞傳人的天竺繪畫技法,指先用“屈鐵盤絲”的線條勾勒,再加暈染,造成立體效果的表現方法。大悲觀音用這種方法畫出,乃“外國之物像,非中華之威儀”,接受它是要有一定的吸收外來新鮮事物的心理準備的,這種新奇的技法恰好配合表現那種奇特的形象和信仰內容,對推動信仰也起了一定的作用。千手觀音被在藝術中特別突出地表現出來的事實,表明它的形象的魅力得到了人們普遍的欣賞。如此在藝術上迅速地反映宗教信仰的變化,也是由於中土本身具有發達的文化土壤,這也形成為中國佛教信仰的一個特徵。

千手觀音:敦煌莫高窟多處《千手經變》,四川邛崍石筍山千手觀音

初唐時期的千手觀音像現存不多。“龍門石窟的東山萬佛溝有二身千手千眼觀音立像,有學者認為是七世紀末、八世紀初的作品。”如果此說可靠,則當是現存最早的千手千眼觀音像了。龕內浮雕立像三眼十二臂,掌心均有一眼,額上刻一眼,寶冠有化佛,周圍伸出無數小手臂如放射狀。後面又有一干手觀音窟,高 130釐米,深 130 釐米,寬 175 釐米,正壁風化嚴重,無造像,東壁有一千手觀音圖浮雕,畫面略高於窟底,觀音像已被盜鑿,現只存伸展的群臂,掌心向外呈扇形,扇面直徑為106 釐米。這種形象直接啟發了後來製作千手千眼觀音的形式。又龍門擂鼓臺北洞窟眉上方有一觀音兔,刻八臂觀音一尊。唐代龍門石窟的興盛期是高祖到玄宗時期(618-756),尤以武周時期(655-704)最為興旺。正是在這一時期密教造像也最多。

第一多的當數大日如來,其次就是觀音,主要是四臂、八臂、千手千眼等密教觀音像。在河南方城縣佛溝的摩崖造像中也有十二臂觀音,大約營造於開元元年(713)前後。此時十一面觀音也相當流行,如敦煌莫高窟 321 窟的十一面六臂觀音,觀音頭頂化佛,服裝雖顏色豔麗但形制簡單,紋理樸素,身無瓔珞花飾,六臂中主要雙臂一手施說法印,一手持淨瓶,具有較強的外來藝術風格。

時至盛唐,開元年間密教大興,給當時的繪畫創作以新的刺激。密教觀音則以其面貌的瑰麗新奇而被當時人做為常用的題材,如“畫聖”吳道子及其弟子盧楞伽和另一位傳為弟子楊庭光,都畫有密教菩薩。僅據《宣和畫譜》錄,吳道子就有大悲菩薩像三,如意菩薩像一;盧楞伽有大悲菩薩像一,七俱服菩薩像一;楊庭光有如意輪菩薩像一。這肯定不會是他們所畫這一題材作品的全部。與道子同時的楊惠之被稱為“塑聖”,以塑工妙天下,據傳曾塑八萬四千手眼觀音,不可措手,故作千手眼,後之作者皆祖之,見陳眉公《太平清話》。

千手觀音:敦煌莫高窟多處《千手經變》,四川邛崍石筍山千手觀音

敦煌莫高窟有多處盛唐時期《千手經變》

,如 79、113、148、214 等窟,手臂四十、四十二或不詳。另外還有四川安嶽臥佛院第四十五號窟左壁的千手觀音和丹稜鄭山第六十四號盛唐千手觀音龕。千手觀音造像仍在探索中,但千手的處理方式有很大改進。利用背光陰刻的手法表現千手成為慣例。

中唐時期密教信仰仍然流行,莫高窟中也存有不少密教觀音造像。如出身於官僚家庭的居士李大賓所造第 48 號窟,竣工於大曆十一年(776)以前,東壁門上繪千手千眼觀音,窟外原有陰庭誡所作《大唐隴西李府君修功德碑記》,其中的記載與現在遺存的狀況基本相合。畫家辛澄善畫觀音,《宣和畫譜》錄他存有大悲菩薩像二,白衣觀音像一,如意輪觀音像二,不空釣(鉤)菩薩像一等。晚唐五代的畫家也多有畫大悲像的。

千手觀音:敦煌莫高窟多處《千手經變》,四川邛崍石筍山千手觀音

足銀999:4D彌勒佛+觀音吊墜項鍊

檢視

據畫記等資料,蜀地畫家所作尤多,如《益州名畫錄》記載,左全於寶曆(825-826)中馳名天下,於大聖慈寺文殊閣東畔畫千手眼大悲變相。範瓊自大中(847-860)至幹符(873-879)的三十餘年間,於聖慈寺、聖壽寺、聖興寺等處作觀音像。這些寺院的大悲院皆以千乎千眼觀音為本尊。蜀地杜子滾也畫有大悲像。蜀地之外,如長安人朱殊、南唐的曹仲玄、王齊翰等也都有這類作品。著名畫家的創作也反映了社會各階層的信仰情況。

石窟雕塑中的千手觀音這一時期也相當成熟,如四川邛崍石筍山 3 號龕中千手觀音

,服飾華麗,衣褶流暢,體態均勻,刻畫細膩,尤其背光中的千手處理非常規範化。

千手觀音:敦煌莫高窟多處《千手經變》,四川邛崍石筍山千手觀音

元和(806-820)以後,密宗漸趨衰落,但到晚唐,大悲信仰卻出現了又一個高潮。晚唐毀佛,寺廟壁畫大部被毀。但在西睡敦煌以及兩川等地,大悲信仰仍在流行。敦煌在吐蕃統治時期,觀音形象顯著增多。這個時期所鑿洞窟主室東壁窟門兩側一般佈置如意輪觀音和不空絹索觀音組像,同時千手千眼觀音和十一面觀音也在增多。到後來張氏恢復河西的時期,又有十一面觀音和不空絹索、千手千眼和不空絹索等新的組合。五代時期今四川地區遺存的密教觀音像還有很多。

儘管“救苦”和“大慈大悲”在早期都曾用來形容觀音,但自唐代傳人《千手經》後,“大悲”一詞就用以專指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

,這應歸功於唐代千手觀音信仰在中國迅速流行。

感恩相遇,承蒙厚愛,我是小週週,喜歡請關注,咱們下一篇文章見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