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河上的紫竹院|皇家水道的時空印記

乾隆十六年(1751年),乾隆皇帝為慶祝母親崇慶太后六十大壽,建造了一處仿蘇州水鄉式樣的“蘇州街”,並在長河兩岸也大興土木,對倚虹堂、紫竹院、萬壽寺都進行大規模修建。

長河上的紫竹院|皇家水道的時空印記

長河上的紫竹院|皇家水道的時空印記

據說當年乾隆皇帝不僅斥巨資修整河道,還命人沿岸種植垂柳。乾隆對此傑作極為欣賞,並寫“十里稻畦秋早熟,分明畫裡小江南”的美句以讚歎,甚至將長河視為“蓬萊仙境”。

乾隆帝去往清漪園時率眾出西直門,在倚虹堂棄攆登舟,沿長河走水路西行至清漪園、萬壽山。經臨廣源閘時,由於廣源閘上下有水位差,需要在紫竹院行宮轉閘換船。

長河上的紫竹院|皇家水道的時空印記

那時需等侯廣源閘下閘阻攔水流,以調高廣源閘以西的水面。然後乘轎攆到廣源閘西側萬壽寺碼頭登船,以逆水拉縴的方式前往清漪園。由此,蘇州街、紫竹院、萬壽寺成為皇家遊覽勝地,長河也成了皇帝專用的遊覽河。

長河上的紫竹院|皇家水道的時空印記

紫竹院行宮主要建築為報恩樓,是福廕紫竹院的後罩樓,為皇家敕建北方庭院建築風格。其庭前植玉蘭,風景秀麗、淡黛如畫,建築與自然融為一體,體現出情與景、形與神、意與象之間的高度統一。

長河上的紫竹院|皇家水道的時空印記

報恩樓為上下各九開間的兩層樓房,南向為磚木結構,牆體磨磚對縫。建築極其精美,青瓦覆頂、雕樑畫棟、雅緻脫俗。

“報恩樓”的名字是在清光緒年間才出現的,光緒九年(1883年)七月,紫竹院進行了一次大規模的修建工程,竣工於光緒十一年(1885年)九月,歷時三年。之所以命名“報恩樓”是意在表示主持修建的人對皇太后慈禧及皇上光緒帝的崇拜感恩之情。

長河上的紫竹院|皇家水道的時空印記

主持並出資修建福廕紫竹道院的人叫劉素雲,本名劉誠印,人稱“印劉”,乃河北河間人,任總管大太監一職,慈禧對其甚為倚重。當萬壽寺方丈德果找到白雲觀方丈高雲溪、監院姚靄雲商議重修廟宇之事時,他們二人推薦了劉誠印。劉誠印到紫竹院,看到寺周邊景色極佳,只是寺院年久失修,部分殿堂坍塌,他深感可惜,於是出資修建。

竣工之時由當時的工部尚書潘祖蔭撰寫了《福廕紫竹院碑》,記錄下修葺的盛況,此次修建後紫竹院脫離了萬壽寺,成為獨立的行宮。當時紫竹院行宮的規模非常宏大,總計有三處湖泡、房屋七十五間、六座亭、三十七間遊廊、四座平橋、兩座碼頭和一座船塢。

長河上的紫竹院|皇家水道的時空印記

可是長河在1908年以後斷航了,由於慈禧太后曾經將光緒帝囚禁在頤和園,所以在1908年慈禧和光緒帝先後駕崩後,隆裕太后下懿旨“永不遊幸頤和園”。這條繁華一時的水路從此斷航,開始了長達百年的沉寂。

長河上的紫竹院|皇家水道的時空印記

雙林寺是馮保主持建造萬壽寺時,為自己建造的一處寺院。明《萬曆野獲編》記載:“萬曆五年三月, 建萬壽寺一時司禮監大馮保領其事, 先助萬金,潞邸及諸王公主繽妃以至各中貴無不捐資, 其藻繪丹(騰)視金陵二大剎不捨倍徒”。這項記載表明,雙林寺同萬壽寺是同時興建,主持其事者皆為司禮監太監馮保。

長河上的紫竹院|皇家水道的時空印記

據傳,雙林寺規模很大,前有山門、金剛、鐘樓、鼓樓、天王殿、方丈院、齋堂、禪室等,迭石為山、群卉叢萃。其內還有一個寬闊的塔院, 有佛塔僧塔數座。于慎行《谷城山房集》收錄有《雙林寺歌》,對其勝景進行了描述:“輸來多寶堆成塔, 葷盡黃金布作田。法宮梵宇何連蔓勝地名區看不斷, 墓上林園學九陵, 祠前樓閣成雙觀。”如今,雙林寺已不復存在,人們也只能從這些文字著述中窺見一二。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