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開世界級遺蹟面紗,七星崗古海岸遺址公園免費開放

在廣州海珠區石榴崗路,有一處低調的“國寶級”遺蹟珍寶——七星崗古海岸遺址,這是目前世界上已知的深入大陸最遠(達100公里)的古海岸遺址,是廣州歷經滄海桑田的見證,在1963年被定為廣州市第一批文物保護單位。近年又被認定為海蝕崖地貌地質遺蹟,受最高級別的國家一級保護。過去這裡一度遭受破壞,本報曾多次呼籲進行保護。近年來,在廣州市政府、海珠區政府的部署推動與眾多專家學者的努力下,日前,集地質科研、學術教育、旅遊參觀於一體的七星崗古海岸遺址公園建成並正式向市民免費開放。

揭開世界級遺蹟面紗,七星崗古海岸遺址公園免費開放

國寶級遺址:世界上深入大陸最遠 廣州滄海桑田的見證

七星崗古海岸遺址位於海珠區石榴崗路與華南快速幹線交匯處西北側,是世界上少數深入內陸的古海岸遺址之一,其地貌頗為奇特,是一種海蝕地貌,由海蝕崖、海蝕洞和海蝕平臺三部分組成,它們都是在海浪侵蝕作用下形成的,是五六千年前廣州古海岸存在的有力證據。表明遠古時代南海水域的邊緣深入到珠江三角洲的北部。地理學家將它命名為古海蝕崖。

七星崗古海岸遺址是在1937年由我國著名地理學家、中山大學地理系教授吳尚時發現的。它突破了世界古海岸線與今天海岸線寬度最大值為50公里的說法。

揭開世界級遺蹟面紗,七星崗古海岸遺址公園免費開放

在此之前,地理學家們普遍將義大利距今海岸50公里的波河海蝕遺蹟視為海面從大陸退出的最大里程。七星崗古海岸遺址距今海岸100公里以上,是原來說法的一倍。由此國內外的地理學家認為,七星崗古海遺蹟完全稱得上是“世界級”和“國寶級”的海蝕遺蹟。1963年,廣州市政府將遺蹟列為第一批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建圍牆保護,後又建亭立碑紀念。是廣州滄海桑田的見證,對研究珠三角自然環境變化有重要的科學意義。

1996年,在第30屆國際地質大會上,七星崗海蝕遺址作為華南地質野外考察路線的起點,接待了當時世界各國頂級地質學家,受到各國科學家的肯定和推崇。

一度受破壞 本報曾多次呼籲保護

此後,隨著人口流動與城市建設,遺址周邊場地受到臨建、違建等侵佔,石碑完全被荒草覆蓋,裸露的海蝕崖遭到嚴重風化剝蝕,倉庫、加工場和廢品回收站圍繞,古遺址一度淪為“垃圾場”。本報曾多次報道並呼籲進行保護。

從2006年開始,廣州市、海珠區就曾多次提出要在古海岸遺址及周邊修建遺址公園的設想,並多次制定了時間表,但是由於困難重重,擱置多年。2012年,海珠區委、區政府多次明確了要啟動七星崗古海岸遺址公園的建設。

2015年,廣州市政府決定對遺址及周邊再次進行規劃建設。古色古香的圍牆重新休憩雜草通通“消失”,喬灌草等綠化植被忽現,亭廊、地磚等煥然一新……歷經多年的滄桑,七星崗古海岸遺址慢慢地煥發新的光芒。

公園免費向市民開放

日前,佔地面積8。66萬平方米,擁有遺址保護區、遺址展示區、科普配套區、橋底配套區、公園展示配套區等五個區的七星崗古海岸遺址公園正式向市民免費開放。

其中,遺址保護區是古海岸遺址本體所在區域,承擔科研教學基地功能,包括保護一址一亭兩碑,新建一像一徑。遺址展示區主要承擔遺址展示、實地教育功能,包括入口、地質教育點、地質文化展廊、兩碑,並配套公廁及管理用房。科普配套區主要承擔公園的科普教育功能,並配套社會停車場:橋底配套區臨時承擔公園的停車等配套服務功能,配套臨時停車區、地質文化宣傳。公園展示配套區承擔公園未來發展展覽,旅遊功能,設定地學博物館和太陽曆廣場。

據悉,七星崗古海岸遺址公關週二閉園,其他天數開放,開放時間為早上9時至晚上7時。

文、圖: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 廖靖文 實習生 梁轉儀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