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位偉大的“織女”造福廣大百姓,卻沒留下什麼記錄

這位偉大的“織女”造福廣大百姓,卻沒留下什麼記錄

牛郎和織女的故事,想必我們都知道,說的是一個屌絲娶上白富美的“逆襲”故事,後來被白富美的母親知道了,王母很生氣,後果很嚴重,強行拆散了他們,只允許他們七夕相會,由於銀河很寬,於是喜鵲會來搭橋,幫助他們一家子團圓。

這個故事之所以流行很廣,其中跨越階層的愛情是一個方面,逆襲的幻想也是一個方面,不過最主要的還是織女的職業身份,在男耕女織的古代社會里面,人們需要一個榜樣,於是在不同時代,不斷地有人對事蹟進行創作,最終形成了一個融合“牛郎織女的愛情、母子間的親情,以及老牛和牛郎的友情”的故事,而故事裡面融合的三種情感都是人類主流情感,所以,想不感動也難。

故事裡的織女沒有名字,也不是具體指某個人,但人間還真有一位偉大的“織女”,她不僅改進了棉紡技術,還發明創造了一整套先進的棉紡織手工機械,從而實現棉紡織的規模化生產,使得當時的科學技術和生產力突飛猛進,從而奠定了明清兩代規模化手工業生產的基礎,她就是黃道婆。

1 、

黃道婆真實的名字,我們已無從可知了,在重男輕女的社會里面,她也只不過是一個從上海逃到海南的苦難女人。南宋末年,元朝統一的步伐越來越近了,伴隨而來的是血腥與殺戮,出生於上海松江的黃道婆,家境貧寒,從小被賣給別人做童養媳,後來受不了婆家的虐待,於是隨著南下逃難的人群,一直逃到了海南,因為住在道觀裡,所以人們稱她為黃道婆。

這位偉大的“織女”造福廣大百姓,卻沒留下什麼記錄

在那個兵荒馬亂的年代,她一個女人敢於做出這樣的決定,是需要很大勇氣,這也註定了黃道婆不是一個尋常的女流之輩,“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黃道婆在流浪的途中遭遇過什麼,有沒人受到別人的照顧,這些我們已經無所得知了,如果說這些困難不算什麼,那麼還有更大的困難在等著她:如何在生活習俗迥異,言語不通的環境中生存下來。

而黃道婆生存下來了,而且生活了30多年,她不僅從黎族姐妹的手中學到了棉紡技術,還把棉紡技術回到家鄉,從而開創了一段傳奇。

2 、

棉花,是一年生草本植物,原產於熱帶地區,適宜生長在沙壤土中。我國的海南島正是棉花的重要原產地,而古代的漢族地區,至少在元朝以前,極少有種植棉花的記載,因為當時還不知道如何用棉花。

當時的漢民無論是所穿衣服的衣料,還是家裡的床上用品,除了少部分以絲綢、動物的毛皮製成外,主要還以麻布為主。由麻纖維織成的麻布相對粗糙,其舒適性和保暖性與絲綢相比,肯定差了很多,但好在它便宜,而且還能禦寒保暖,所以老百姓喜歡。

元朝元貞年間,約公元1296年左右,在海南崖州生活了幾十年的黃道婆,回到了松江老家。這次回家,她身上帶著極其貴重的東西——棉花種子,然後在家鄉松江種植棉花,並推廣棉紡技術。

這位偉大的“織女”造福廣大百姓,卻沒留下什麼記錄

把一種生長在熱帶的植物,移植到亞熱帶,並大規模種植,是要克服許多困難的,遺憾的是歷史上沒有任何文字記載,黃道婆是如何做到的。

最為驚人的是,她把30年裡學到的技術廣泛傳授。以她的實力,自然辦不了職業學校坐收學費,當時也沒有專利、品牌和連鎖的概念。在一個教會徒弟餓死師傅的年代,能把手藝傾囊相授,這種奉獻精神,與織女下凡在七夕向民女傳授技藝出奇的相似,所以,她也被譽為

“先棉奶奶”,

當地人還為她建立了

“先棉祠”

紀念她。

3、

黃道婆給人們留下了什麼?這就要說說她的

“四大發明”

現在我們已經知道,她在棉紡織領域的貢獻主要有:

棉紡織用的是棉花纖維,而且要求纖維中不能留有棉籽。因此,皮棉脫去棉籽是棉花加工的第一步。從棉纖維中脫出來的棉籽,是棉花加工中的副產品,也是來年播種棉花的種子。黎族的姐妹當時都是手工脫籽,自然效率低下,黃道婆發明的棉花脫籽機,使得棉花脫籽的效率和產量得到了極大的提高,也是我國古代棉紡織業的一個里程碑的存在。

“弓式彈棉機”這種技術即便在現代依然可以見到,本人家裡訂製棉被,也是找到小作坊的手藝純熟的師傅製作的。它的原理很簡單,就是用“敲椎”敲擊緊繃在弓架上的弓弦時,弓弦發生振動打在棉花上,使得棉花的纖維與纖維之間被“振”得

蓬鬆

,從而達到棉花纖維分佈均勻之目的。纖維均勻分佈而又

蓬鬆

的棉花,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棉絮了。

這位偉大的“織女”造福廣大百姓,卻沒留下什麼記錄

在製作棉布過程中,紡紗是第三道工序。黃道婆在參考黎族人的棉紡織原始技術基礎上,加以改造,

發明了棉花脫籽機,又稱“軋花機”;發明了棉花加工機,稱為“弓式彈棉機”;發明及改進了紡紗機;改進了原有的織布機。

後來又製造出“三錠機”,效率是前者的三倍。我們的革命先輩在延安歲月裡,也曾使用過這種紡紗機。

織棉布是棉紡織的第四道工序,

成功製造出了手搖式“單錠機”,

棉布的價格遠遠低於絲綢,而產量卻遠遠超過絲綢,因此漢族地區的百姓也漸漸用上了質地細膩、柔軟的棉布。後來,在日常生活中,舒適、體貼入微的棉布逐步取代了麻布佔據主要地位。

黃道婆所作的努力,深刻影響了後世,在西方洋布沒有大量湧入我國之前,大約有500餘年的時間,我國境內的百姓,始終採用黃道婆發明和改進的機械,生產棉紡織品。

黃道婆把原有的織布機加以改造,使它可以隨心所欲地編織棉布,

4 、

黃道婆的成就,可謂“驚天動地”,不僅造福發廣大百姓,還推動了科學技術的進步,如果當時也有類似的“科學進步獎”,授給黃道婆也是實至名歸的。不過遺憾的是,記錄歷史的史官是不屑於關注民間發生的改變,倒是對朝堂上發生的爭權奪利、以及文化墨客的風雅之事記得清清楚楚,以至關於黃道婆的官方記錄是少之又少。

這位偉大的“織女”造福廣大百姓,卻沒留下什麼記錄

黃道婆死後,葬於現在的上海市徐彙區華涇鎮東灣村內,從元代至今已有幾百年歷史,每逢清明節,都會有人前來祭掃,感念這位偉大“織女”給人世間所帶來的美好。

滄海桑田,當年黃道婆所帶領的追隨者種植的萬畝棉田,隨著現代城鎮化腳步,而成為了歷史,只有墓地前不遠處的黃浦江水,仍在不停地流淌。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