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小看填詞,和作曲一樣非常重要

不要小看填詞,和作曲一樣非常重要

網路上總充斥著各種對港臺音樂嗤之以鼻的聲音,他們張口就來認為港臺音樂就是對日本音樂的抄襲和翻唱,全無原創的真本事,都是偷來的,都是虛假的繁榮。說到這些會很多人洋洋得意,似乎掌握了音樂的密匙,窺得了港臺音樂的真相。而且甚囂塵上,認為那種同曲填詞的港臺音樂,給原創音樂提鞋都不配。特別是名氣更大,改編最為明顯的香港粵語流行音樂,更被批為毫無價值,甚至給國人丟臉有辱國格之感。

做上述這些評論的人似乎把作曲當成了唯一,把填詞貶得一文不值。個人看來大失偏頗。實際上,你聽音樂,感觸到的是歌曲內容的情感表達,吸引你的更是文字中的喜怒哀樂產生的共鳴。所以,作曲重要,作詞也不遑多讓。

我們不能為了抬高作曲的重要性,陷入盲目的作曲崇拜,就毫無道理地貶低作詞人的巨大貢獻。如果放在古代,情況可是完全反轉過來的。作曲者你能知道幾個?而填詞者則個個千古流芳。

不要小看填詞,和作曲一樣非常重要

中國十大古曲中無論高山流水,廣陵散,漢宮秋月還是梅花三弄之類,都沒能留下作曲者的姓名,只有相傳某某某大家作曲,但都牽強附會無從考證。可以說在古代,作曲者的地位太低沒法把自己的大名流傳下來,或者也可以說曲高和寡難有受眾。

說填詞者千古流芳,真不過為,無論是唐詩還是宋詞抑或是元曲,都是填詞的一種形式,那些激揚文字高歌吟唱的大詩人、大詞人們個個鼎鼎有名。現代的歌詞本就是古代詩詞的延續,都是用來吟誦歌唱的。有個故事講唐代大詩人王昌齡、高適和王之渙去喝“花酒”,遇到幾個唱曲的小妞,當時三人都成名已久,正相互不服氣,於是三人較勁,看誰的詩(歌)被唱到的最多。結果,王昌齡和高適的詩(歌)被連著唱了好幾曲,王之渙很不甘心,指著最後一個 “花魁”對他倆說道:“要是她不唱我的詩,我就不跟你們混了。”結果,那個最漂亮的女孩果然唱了王之渙的詩(歌),他洋洋得意地扳回一局。

這個故事告訴了我們的古詩的原始狀態就是用來歌唱的,而不如如今呈現的誦讀狀態。詩人們寫的詩都是有嚴格的平仄音韻格律的,我們現在說得五絕七絕五律七律,就是一種嚴格的曲律,放在今日來說就是曲譜。那些按照曲譜的格律填上詞罷了。所以,我們現在依舊能聽到唱古詩詞曲,央視的《經典詠流傳》經常讓我們體會到古詩詞的魅力韻味。此外,我們還有許多很熟悉的古詩詞歌曲,比如《三國演義》的開篇詞《臨江仙·滾滾長江東逝水》,蘇軾的《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李清照的《一剪梅·紅藕香殘玉簟秋》,李煜的《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時了》等等都非常耳熟能詳。

不要小看填詞,和作曲一樣非常重要

如果我們再追溯詩歌音樂的起源,就更明白了詩歌的傳承歷史。詩歌源於上古時期的勞動號子,這應該很好理解吧,人們在幹活時,為了統一行動,形成合力,更好地完成工作,就一起喊口號,久而久之就形成了勞動號子。你聽各種勞動號子,雖然唱的歌詞內容不同,用的語言不同,但基礎上都有“121,121”的旋律節奏,這可能就是最早的曲子了吧!而無論是縴夫號子,舂米號子,打樁號子,還是搬運號子只是填了不同的詞,表達了不同的生活內容。慢慢的號子越來越成熟發展為民歌,並且被世界上各個民族傳承和發揚,至今許多能歌善舞的民族仍然有對歌之類的習俗。在我國《詩經》是中國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就是採集於上古時代各地的民歌編纂而成的,《詩經》的開篇《關雎》“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一開嗓彷彿就讓人看到了年輕男女隔河對歌的畫面。可見詩歌的源遠流長。

從詩經到樂府到古體詩再到唐詩。中國的詩歌經歷了漫長的演化。而到了唐代,終於和盛唐一起迎來了輝煌的時代。經過唐代幾百年的詩歌繁華,似乎所有該寫的都寫了,所有能唱的都唱了。聽眾們也厭倦了一成不變的曲調,詩人們也不甘老在同樣的曲律下創作了。於是,(宋)詞便應運而生了。

(宋)詞也有嚴格的曲律,但是詞的曲律更多樣,句子有長短,便於更加抑揚頓銼迴旋起伏地歌唱,產生更多變的旋律和更多的情感共鳴。我們現在見到的詞牌名就是曲調(譜)。作詞者按照曲調把詞填上即成,所以又把作詞者稱之為填詞人。北宋著名的詞人柳永去參加科考,當時的皇帝宋仁宗也對柳永有所耳聞,覺得他所作詞過於豔麗難登大雅,便判其落第並評語“且去填詞”,於是就有了“奉旨填詞柳三變”。不過柳永填的詞廣受教坊歌伎歡迎,因為好詞新歌更會受到聽眾的歡迎,人人都追捧經典,像極了現在的歌壇。而柳永也放蕩沉溺於煙花柳巷,像不像如今的風流才子黃霑呢?

不要小看填詞,和作曲一樣非常重要

唐詩只有四種格式即只有四種曲調,而宋詞有一千多種詞牌,一種詞牌代表一種曲調。我們熟知的念奴嬌、滿江紅、沁園春、江城子、永遇樂、臨江仙、水調歌頭等都許多同詞牌的經典詞曲流傳至今,比如水調歌頭有名篇《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水調歌頭·游泳》,臨江仙知名的有晏幾道《臨江仙·夢後樓臺高鎖》(名句“落花人獨立,微雨燕雙飛”), 秦觀《臨江仙·千里瀟湘挼藍浦》(名句“曲終人不見,江上數峰青”), 楊慎《臨江仙·滾滾長江東逝水》。換在今天來說他們都是同曲不同詞的歌曲。這麼多的填詞人他們都留下了自己的創作美名,但是詞牌(作曲)者就沒這麼幸運,很多都沒能留下自己的痕跡。能留下名字也僅有那些文學大家們,在填詞時信手創作的幾個“自度曲”(自己作曲)。如溫庭筠、姜夔、范成大等,倚仗自己的填詞名聲才能留下自己的作曲名字。可見,那時的作曲者有多麼的卑微。

宋詞已經形成了多樣化的曲調,到了元曲時代,就直接叫“曲”了,格調也更加靈活多樣。元曲已經不死死限定平仄和字數了,可以增減句和襯字。再到明清,又進化到了戲曲的時代了,越來越接近現代戲曲和現代流行音樂了。

在如今的戲曲中京劇或者其他劇種中,依舊能看到那些詩詞的影子。京劇《鎖麟囊》選段:

春秋亭外風雨暴,何處悲聲破寂寥。隔簾只見一花轎,想必是新婚渡鵲橋。

吉日良辰當歡笑,為何鮫珠化淚拋。此時卻又明白了,世上何嘗盡富豪。

也有飢寒悲懷抱,也有失意痛哭嚎啕。轎內的人兒彈別調,必有隱情在心潮。

很容易看出是押“ao”韻的詩詞。

越劇裡也一樣,著名的唱詞《白蛇傳》選段:

西湖山水還依舊,

憔悴難對滿眼秋。

山邊楓葉紅似染,

不堪回首憶舊遊。

都可以當成非常格律的七言絕句了。

不要小看填詞,和作曲一樣非常重要

可以說,唐詩宋詞們的“淺斟低唱”,成就了那麼多的偉大詩人詞人,就是沒有成就作曲者。所以,在古代,在重視程度上詞曲作者不可同日而語。只知那時填詞人,不見當年作曲人。這也許就是現在我們作曲落後的原因,因為只重詞不重曲。就如古代的數學和科技,一向不被重視,自然就衰落了。

我們不能說作曲不重要,但是從歷史來看,填詞肯定比譜曲份量更重。現在都來嘲笑填詞人,只捧作曲者,這就是對填詞人的一種全盤否認。況且,人的感情表達,全體現在填詞上了。一首曲子,可以填上任何喜怒哀樂的內容,表達著不一樣的情感。或喜或悲,全在歌詞體現上。你看春節最歡快的純音樂《春節序曲》,我們一聽就想到了過年的歡樂時光,但是網路上一魔改,歌詞一換就變成了各種花錢歌,躲債歌,你啍起來,照樣毫無違和感,這就是填詞內容的強大性。還有各種版本的《成都》,想必大家都聽過不同大學的不同版本吧,這就是填詞的魅力所在。所以,最出名的日曲《北國之春》起碼有九個不同的改編版本,國語版《北國之春》,《我和你》,《榕樹下》,粵語版《故鄉的雨》,還有同名的臺語版等。看這些歌名,就知道其中歌曲表達的中心思想的不同了。同樣《千千闕歌》講離愁別緒“傷而不悲”,《夕陽之歌》感嘆人生,而原曲的內容卻是直擊失戀。可以說在思想層面上原曲表達的境界最低了,遠遠不及兩個改編版的思想高度。

不要小看填詞,和作曲一樣非常重要

有人說填詞很容易,如果僅僅把文字填砌上去就叫填詞的話。那作曲更容易了,畢竟才七個音符的排列組合,比起上萬個文字來說,實在變化更少更簡單了。說填詞容易的,大概不知道填詞也要講究押韻、平仄、黏對吧,而創作一首有深度、有內涵能引起共鳴讓人感同身受的詩詞那就更難了,大浪淘沙,那些經典的唐詩宋詞哪一首不是經過了千年歷史的洗禮才流傳至今的。

那些動不動說香港沒音樂的,我們再來看當年的香港音樂,是不是都是拿來主義全是改編日本音樂的。我想“輝黃”組合第一個表示不服,當年的香港音樂繁榮也離不開一大批的原創音樂力量。他們創作了太多的經典歌曲,就拿顧家輝來說吧,作曲的《上海灘》,《世間始終你好》,《當年情》,《啼笑姻緣》,《小李飛刀》,《獅子山下》,《鐵血丹心》,《萬水千山縱橫》,《情義兩心堅》,《兩忘煙水裡》,《京華春夢》,《誓要入刀山》,隨便哪一曲都能留下時代美名。而黃霑除了填詞,同樣有一大批經典作曲,如《滄海一聲笑》,《舊夢不須記》,《只記今朝笑》,《流光飛舞》,《倩女幽魂》,《十里平湖》,《楚留香》。其他如黎小田、盧冠廷等,同樣是非常優秀的作曲人。

不要小看填詞,和作曲一樣非常重要

我個人喜歡的粵語排名前十三位的金曲中,《滄海一聲笑》、《沉默是金》、《舊夢不須記》、《逝去的諾言》,《人生何處不相逢》、《似是故人來》、《念親恩》,七首歌都是香港的原創音樂,佔比大半。《千千闕歌》、《孤身走我路》、《有誰共鳴》、《共同渡過》,這四曲改編自日本音樂,僅佔了百分之三十。而《一生何求》改編自國語歌曲,《講不出再見》翻自韓國歌手。

再拿網路上稱之為“翻唱巔峰”的1989年的香港十大勁歌金曲舉例,有兩首大家耳熟能詳的改編歌曲《千千闕歌》和《夕陽之歌》,也只是佔了百分之二十,加上改編自王傑國語歌曲的《一生何求》,改編自歐美歌曲的《依然》,改編歌曲也僅佔全部的百分之四十。剩下的六首金曲都是香港的原創金曲。其中《誰明浪子心》王傑作曲並自己演唱,《真的愛你》Beyond的黃家駒作曲並自己演唱,《由零開始》張國榮作曲並自己演唱;《夕陽醉了》童安格作曲,《一生不變》彭永松作曲、《難得有情人》安東尼作曲,這幾位也都是當時港臺著名的作曲人。上述原創作品中,能自己作曲還自己演唱的全能歌手佔到了百分之三十,足見當年港臺地區人才濟濟,音樂繁榮。這樣的音樂環境,現在看來真的無法企及。

不要小看填詞,和作曲一樣非常重要

在港臺音樂吸收日本音樂的同時,港臺的音樂人們也很努力的反向日本輸出中國音樂。很多國粵語歌都有日語版本。很多港臺歌手也努力在日本發展,擴大知名度,提高中國音樂的世界影響力。鄧麗君,歐陽菲菲等都在日本有很大的名氣,並且有極具人氣的日語代表作。我們的黃家駒還不幸在日本演出時發生了意外。譚詠麟有非常經典的《酒幹倘賣無》的日語版歌曲,陳慧嫻的《逝去的諾言》改編為日文版《千年戀人》。張雨生的《大海》,還有其他歌手的很多經典歌曲也都有被改編為日曲的記錄。所以,我們改編人家優秀的作品,人家也同樣也吸收、學習我們的優秀作曲。學習先進,這並不丟臉。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不是更加事半功倍嗎!如果真的非要全是自己原創的才行,那我們連基礎的電都不能用了,你們手中的手機都不能拿了,因為現代科技的基礎就是西方科技,什麼電啊什麼手機啊全是西方人研究出來的成果。我們現在所能利用的只是在人家的基礎上更進一步的研究、發展罷了。難道我們用了這些科學技術就是恥辱嗎?就要獨闢蹊徑嗎?

只有互通有無,才能共同進步。所以,引進日文原曲的創作一點都不差,也並不丟臉。借鑑所長,發展自己才是王道。中日之間音樂如此,國粵語音樂之間也是如此。有國語改編為粵語,也就有粵語歌改編為國語版。比如上文我提到的我最喜歡的歌曲中的七首香港原創作曲,《滄海一聲笑》本身就有國粵語版。《沉默是金》改編過國語版《明月夜》去年還被挖掘出來,又火了一遍,是一首經典耐聽的情歌,此曲還改編有閩南語版《海海人生》也是名曲。《逝去的諾言》不僅改有日語版,還有國語版《捨不得分離》,由蔡幸娟演唱。《人生何處不相逢》的國語版是周華健演唱的《最真的夢》。《似是故人來》《念親恩》《舊夢不須記》都有同名國語版本的歌曲。當然,此刻就是顯示填詞人功力的時候,就是因為填詞水平的平平無奇,才導致後三首的國語版本並不出彩,不為大眾所熟知。

不要小看填詞,和作曲一樣非常重要

所以,一曲多詞非常普遍,好歌好曲,就應該分享給更多愛音樂懂生活的人。那些笑話港臺拿來主義的,不要忘了人家都是有版權的改編填詞。總比大陸一些歌手直接抄襲還不承認的,何止強百倍千倍,哪還有什麼資格嘲笑人家。更何況,又不是單向的流動,而是有來有去的相互交流相互學習。

正是因為有好的填詞人,也讓優秀的日曲在中國發揚光大,成為人人傳誦的經典。而沒有優秀填詞人把控的經典日語,它們的知名度就差了好一大截了。日語歌曲中《風信子》、《淚光閃閃》,都是非常優秀的日曲,也都有自己的中文版本,可惜就是填詞太爛導致在國內默默無名,連帶著本尊也無聞。同樣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在改編日曲的同時,還大量改編了歐美的流行金曲,我們耳熟能詳的那些歐美經典歌曲幾乎全部都改編了個遍,但是就沒有一首知名的,流傳下來的金曲。可見歐美音樂和東方傳統音樂意境地不切合,更可見沒有優秀填詞人的加持,再怎麼優秀的旋律也白搭了。

不要小看填詞,和作曲一樣非常重要

而之所以我們喜歡改編日本曲譜,最重要的同為東方國家,我們有許多文化和思想的共通之處,日本的歌曲中都自帶有一種哀傷悲涼之氣。深沉、哀婉、幽怨,意境深遠,很容易讓我們產生共鳴。日本甚至有專門中國風的作曲人,一些曲子一聽彷彿就是我們華夏沉澱之聲。所以舶來並能發揚光大也就水到渠成了。

現在隨著東南亞越南柬埔寨緬甸等國家的崛起,他們的流行音樂也飛速成長,作曲也遠遠跟不上時尚潮流的改變與需求。就出現了非常非常多的港臺原創音樂被他們改編填詞。那些經典的港樂經典老歌,也像當年一樣,被這些國家幾乎全都改編了一遍。這也是學習了當年我們音樂的發展之路,這也是一種文化輸出。

不要小看填詞,和作曲一樣非常重要

填詞很重要。香港音樂的衰敗就是始於四大天王時代的亂填詞。四大天王的批次流水化生產,導致詞曲產量遠遠跟不上歌手出歌的需求量。一歌難求,使得出現了一大批粗製爛造的作曲和填詞。你去KTV唱歌,就會發現這個時代最鮮明的特色就是同一曲,總會出兩個版本的歌,字幕上總會顯示兩排,一排粵語版,一排國語版。最出名的是日曲前田亙輝的《泣けない君へのラブソング》(給不願哭泣的你之情歌),張學友改編的國粵語都很經典《一路上有你》和《分手總要在雨天》。中島美雪的《ル一ジユ》(口紅)王菲改編《容易受傷的女人》國粵語版本。因為這個時期填詞的低劣,才導致香港音樂的衰落。同時,國內的填詞一樣迅速衰落,根本沒有那種意境悠遠,思想深邃的好詞了。就如近年來廣受網友的抨擊各種原創詩歌創作什麼梨花體,烏青體,淺淺體,完全就是把詩詞當成了個人功利的平臺,根本不是詩,就是導致詩歌發展倒退三十年的罪魁禍首。所以家駒說“香港只有娛樂圈沒有樂壇”,我相信他說的是氣話,是一種鞭策和吶喊,讓圈內有志之士覺醒,希望香港樂壇能重新正視填詞正視作曲,面不是娛樂化,流水化音樂。

不要小看填詞,和作曲一樣非常重要

一些網友總是抓住字眼不放,人云亦云地說“港臺音樂就是日本音樂的抄襲和翻唱”,“中島美雪一人養活半個香港樂壇”就太失偏頗了。假設香港真的沒有音樂,能引領華語流行音樂幾十年?假設香港真的沒有音樂,你怎麼能說出一大串香港歌手的名字呢?再不濟的說,香港人口僅為內地的二百分之一,卻產生了與內地分庭抗禮的樂壇。甚至還超過內地,如此的彈丸之地,產生這麼多的歌星,佔據14億人口的音樂市場,簡直就是一個大奇蹟了。試問哪個內地歌手敢在全國二三線城市開體育場巡迴演唱會?也僅有港臺歌手才有這樣的號召力和知名度。正是借鑑和吸收了香港音樂的優點,大陸的流行音樂首先發韌於靠近香港的廣東地區,楊鈺瑩、毛寧就是其中的代表者。你再把內地和香港當年流行金曲放在現在的網路時代看,播放最多的,最值得我們懷念的,還縈繞在我們腦海的,依舊還是香港當年的經典懷舊金曲。可見那時的香港流行音樂,禁得起時間的考驗,確實是經典中的經典,根本不容“翻唱”的置喙。

面如今神州大地上的原創音樂也就只剩下了口水歌。但是比起來之前的繁華,現在的口水歌不光內容空洞,連最基礎的朗朗上口都做不到了,更何談藝術性、思想性、讓人產生共鳴呢!所以,這樣的原創音樂不要也罷了。

只有那些時代的樂符依舊影響著我們,穿越時空,經久彌香,越釀越醇!我所中意的粵語經典老歌。

不要小看填詞,和作曲一樣非常重要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