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記》中你沒發現的那些事:晏子

一個守法的公民是不是一個好公民?如果換成“是不是一個好人”,這樣的話,不確定性恐怕就大一些了。

一個對社會有貢獻的人,是不是一個好公民?如果換成“是不是一個好人”,這樣的話,恐怕大部分人都會接受了。

好公民遵守現有的秩序,好人對大家有所幫助,普通老百姓要做個好公民,那些大人物就得要做個好人。如果那些大人物只想做個好公民,那麼就請你把多佔的社會資源讓出來;如果那些普通人想做個好人,那麼就請你在遵紀守法的基礎上做個好人。

《史記》中你沒發現的那些事:晏子

我們應該允許大人物犯一些我們能夠承受的小錯誤,因為每個人所面臨的問題都是未知的。既然是選擇,那麼就有對和錯,大人物的選擇只不過正確率更高一點。但是這個小錯誤的界限,實在是難以劃定。但是總比那些守禮、守法,坐觀國家滅亡的人要強。比如說,我們接下來講的這位春秋大人物晏嬰。(就像司馬光和王安石一樣。司馬光是坐等北宋滅亡,王安石起碼還敢去搏一搏。既然得了癌症,還不如開刀去拼一下。可笑的是,司馬光如果不做出那些過激的行為,一定和晏嬰一樣成為千古名臣。當然,在某些人眼中他還是千古名臣。)

《史記》中你沒發現的那些事:晏子

《史說》中的晏嬰

我們對大人物的要求太低了,以至於晏嬰這種遵紀守法的大人物都成了千古典範。當然也不要瞎折騰。官不是那麼好做的,既然當官,你的責任就比別人重大,就得提前站出來解決問題。

晏嬰到底是什麼樣的人呢?做以下幾點介紹:

1、他是齊國的三代老臣,

以節儉力行重於齊

。他雖然在齊國為相,但是

食不重肉,妾不衣帛。《史記》中用,“危言、危行、順命、衡命”來評價晏子。

1、“邦有道,危言危行,邦無道,危行言孫。”

《論語·憲問》

2、“當官不撓貴勢,執貧不阿所私,危言危行以處朝廷者,自明主所察也。

《三國志。魏書。杜畿傳》

晏子的危言危行與後面的危言危行是不一樣的。

2、晏子雖然幫助了越石父,但是越石父卻想和他絕交。他給的理由是這樣的:與其在晏子門下不受尊重,還不如做回以前的奴隸呢!

3、一個為晏子開車的司機甚是驕傲自滿。回家後他的妻子用晏子去鞭策丈夫,司機就改變了這種態度。晏子發現之後,就推薦這個司機做了官。

4、方晏子伏莊公屍哭之,成禮然後去,豈所謂“見義不為無勇”者邪?至其諫說,犯君之顏,此所謂“進思盡忠,退思補過”者哉!假令晏子而在,餘雖為之執鞭,所忻慕焉。

崔杼沒有殺晏子,而漢武帝卻對司馬遷動了刑,他以為自己堅守了“禮制”。孔子對這些行為的評價是:

豈若匹夫匹婦之為諒也,自經於溝瀆而莫之知也。

意思就是說,難道像匹夫匹婦那樣,為了堅守這些小小的禮節,而去

上吊自殺嗎?

《史記》中你沒發現的那些事:晏子

個人對晏子的看法

他在齊國做了50多年的相,他親眼看到一個強大的齊國逐漸衰落。他在後世贏取了美名,但是他所效命的齊國卻逐漸從“姜齊”變成了“田齊”。

晏嬰曾對叔向說:

齊國之政卒歸於田氏矣

”。

他很清楚齊國的實際情況,但是就是坐觀齊國衰亡,難道這就是所謂的“明哲保身”?這樣的明哲,不要也罷。司馬遷對晏子居然傾慕到為其執鞭,實在是太可笑了!

《史記》中你沒發現的那些事:晏子

一個國家的丞相,居然用禮來限制他們,這本身就是一件可笑的事!如果都是按照前人制定的法律、禮儀去行使丞相的職能,那麼一箇中上之姿的人就完全可以勝任了。漢代的蕭何、曹參之所以成為名相,倒不是他們本身有多大才能。蕭何不過是沛縣的小吏,曹參也不過是個牢頭,所以他們只能按照秦時的法律“無為而治”。到了漢景帝的時候,國家是富強了,但是內憂外患也接踵而至。內有諸侯蠢蠢欲動,外有匈奴強兵壓境,這都是因為西漢早期沒有規劃好啊!

如果拿秦朝和漢朝早期作對比,漢朝簡直就是在“過家家”。秦代從商鞅開始出了多少名相啊,這讓秦代領先了時代整整一步。劉邦把秦代的政策打了五折,來了個分封制與郡縣制並行,最後都吊打周邊國家。所以給後人做出了一個錯誤的判斷,蕭規曹隨。

中國人坐在秦王朝的先進制度上領先了近2千年。2千年啊!如果能用一些真正為國辦事的宰相,不被禮儀束縛的宰相,何至於近代的恥辱啊!

那些明哲保身之輩,都該釘在恥辱柱上!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