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字背後的民心所向 蔡甸小區改造以“新”換“心”!

2021年,蔡甸區蔡甸街道改造老舊小區18個,惠及居民2478 戶,順利實現了“破舊立新、一步一景”的蝶變。

一個“改”字,對小區居民來說,更是一處轉角的“美麗邂逅”,要怎麼建設?

一個“改”字,對困難群眾來說,就是一次生活的轉折,該如何安居?

聽聽改造過程中居民怎麼說。

頑瘴痼疾難祛除 老黨員帶頭的“贊”

“改”字背後的民心所向 蔡甸小區改造以“新”換“心”!

龔家嶺社群旅遊公司宿舍是典型的老舊小區,建於1980年,共有住戶100家,小區裡擁擠不堪,各種線杆林立、管線交錯,經社群調查摸排,共有違建25處,這些頑瘴痼疾給居民帶來極大安全隱患。

這些違建大多有幾十年歷史,居民們你搭一處雜物間,我建一個小車庫,爭相佔用公共空間,誰也不願吃虧。聽到要改造的訊息,同樣,誰也不肯先退讓。社群犯難了。“上門走訪,張貼告示,我們早早給居民做起了工作,但效果不明顯。”社群工作人員胡莎說,讓她沒想到的是,小區一位八旬老人的動員,卻成了“制勝法寶”。

“改”字背後的民心所向 蔡甸小區改造以“新”換“心”!

84歲的老黨員陳爹爹第一個站出來,立即清空了20多平方米私搭車棚內的老物件,還主動幫著勸說其他的住戶拆違。透過陳爹爹的動員,大多數居民積極配合,把屋子主動騰了出來。

“當時小區那麼多違建,大家都憋著一口氣,看誰先拆。小區門口貼出了改造效果圖,我也參加了街道組織的居民意見徵求會,我覺得改造後確實會舒心不少,想要新生活,先拆舊違建。作為黨員,我要支援。”去年7月,陳爹爹成為旅遊公司宿舍第一家拆違住戶。“他思想覺悟高,不僅自己帶頭拆除,還主動幫著勸說其他的住戶拆違。”龔家嶺社群黨委書記周蓉稱讚陳爹爹。

“吊腳”廚房煥新顏 即拆即建中的“情”

同樣家住旅遊公司宿舍2棟2樓的姚爹爹,在這裡生活了40年,老人和老伴半輩子的家當都堆積在這間50餘平米的老房子裡。為拓展空間,他們在二樓牆外搭建了掛在空中的“吊腳”廚房,油煙順著老舊的“風扇”式抽油煙機直接排出,油漬滿牆。聽說自己的房子被納入拆違範圍時,他一開始難以接受:“我這樣住了幾十年,拆了我的廚房,我怎麼生活?”

社群入戶宣傳拆違時,他閉門不見,老黨員陳爹爹上門談心勸說,他固執地擺擺手:“老陳啊,你別勸了。”眼看小區內的違建被紛紛拆除,原本逼仄的環境一下寬敞起來了,姚爹爹內心發生了變化。工作人員再次上門勸說時他不再牴觸,但同時也為沒有廚房做飯發愁,蔡甸街道綜合執法一隊隊員吳璇耐心解釋:“這個您放心,我們一定及時給您恢復牆體,修整廚房。”

“改”字背後的民心所向 蔡甸小區改造以“新”換“心”!

姚爹爹請求執法隊員幫拆,完成違建拆除的當天,街道建設專班組織工人對裸露牆體進行了復原,併火速在一週之內完成了新廚房的修繕,積極與燃氣公司溝通安排燃氣管道移位。12月,吳璇在時隔兩個月後再次敲開了姚爹爹家的門回訪,老人連聲誇讚,拉著吳璇“參觀”窗明几淨的新廚房,牆壁煥然一新,新的灶臺和抽油煙機也安裝到位。

“拆違並不能簡單地一拆了之,考慮拆違可能導致房屋牆體缺失,我們規定當日拆除當日恢復原房屋牆體,裝設門窗,絕不過夜,以免影響居民生活”,蔡甸街道辦事處老舊小區改造負責人說道。如今,工作人員上門拆違,不僅不會“吃閉門羹”,可能還有“熱茶”喝,“一拆一建”中積攢了滿滿的“人情味”。

拆後安置去哪裡 公租房背後的“安”

“龔書記,你平時也忙,我一直也不好意思問,我們是不是快搬進新家了?”新福社群勞保裡小區的餘婆婆拉著社群黨委書記龔海蓮問道。

餘婆婆一家是勞保裡小區的老居民,隨著兒子成家立業,60平米的小屋內一下子要容納祖孫三代五口人。老倆口身體不好,需要長期服用藥物,兒子兒媳也僅靠打零工維持家庭基本開銷,無力購置新房,便於八年前在頂樓私自搭建了一間房供兩位老人居住。

“改”字背後的民心所向 蔡甸小區改造以“新”換“心”!

知道小區要改造,餘婆婆主動清空了頂樓違建內物品,一家老小上上下下搬了好幾趟,老倆口也回到六樓兒子家“蝸居”,七十歲的餘爹爹情願忍著關節疼痛“打地鋪”也不願給社群添麻煩。街道在拆違時獲悉了這一情況,反覆研究後發現餘婆婆老倆口符合公租房申請標準,由社群立即幫助整理相應材料、安排申報,協調房管部門快速審批。為了徹底打消老倆口顧慮,社群黨委書記龔海蓮還將他們接到了紅光公租房小區實地檢視。

勞保裡和餘婆婆情況相同的困難違建戶一共有3家,經過蔡甸街道辦事處的積極協調,他們即將喬遷到乾淨整潔的公租房。每一處違建背後,反映的都是群眾改善居住條件的強烈願望,群眾積極配合,街道以心換心,絕不讓一戶居民因為拆違而影響正常生活。

拾荒老人何所依 “變廢為寶”中的“惠”

“改”字背後的民心所向 蔡甸小區改造以“新”換“心”!

馬號社群漢棉小區3棟1樓住戶熊爹爹獨住且無經濟收入,靠變賣廢舊貼補生活開銷,在自家屋門口堆滿了拾來的廢品,居民出行經過不得不繞道而行。街坊鄰居們多次反映,社群也曾上門勸說,但老人性格孤僻且固執,對撿來的瓶瓶罐罐、廢舊雜物“視若珍寶”。小區改造啟動了,該如何處理熊爹爹的亂堆亂放?工作人員犯了難。

社群專班主動上門找到熊爹爹聊家常,瞭解到,老人的兒子沒有固定工作,平日裡對他也不管不顧,老人自知小區馬上改造環境,但也非常無助和尷尬。社群專班看在眼裡、想在心裡,沒過幾日,社群紅色物業酌情考慮其“癖好”習慣,將熊爹爹聘任為自管老舊小區垃圾分類分揀員,適當發放工作報酬,一舉兩得。

生活來源又有了,熊爹爹主動配合拆違,街道綜治執法一隊隊員們幫助其清理了門前堆積的廢品,如今,熊爹爹成了小區裡的垃圾分類“專家”,“現在小區越改越好了,垃圾也不能放錯地方啊”,他笑道。

因地制宜還復綠 品質提升中的“智”

茂源社群長喜裡2棟1樓的艾師傅平日喜歡擺弄花草,苦於小區年代久遠,沒有配套的公共綠化空間,他便在房前屋後用廢舊油漆桶、盆盆罐罐養花種草,用鐵絲網搭起了私家花園。花雖好看,但環境差,難聞的肥料使得鄰居們路過時掩住口鼻。

在開始徵求居民改造意見時,艾師傅就多次找到社群黨委書記姚秀文反映自家小花園的問題,這些花草他精心打理了十餘年,一時丟棄自覺心痛,社群是否能幫忙協調處理。

“改”字背後的民心所向 蔡甸小區改造以“新”換“心”!

社群和專案建設專班一道,請設計人員實地勘測,在其房屋避閒一側,設計一面三米高立體式花牆,集中分類管理,將艾師傅精心種養的花草移栽至此,為老舊小區綠化提升拓展空間。

長喜裡的居民們有了自己的小花園,一時間,艾師傅的熱情也有了發揮之處,在社群的組織下,他為小區居民進行花草種植“授課”,還將珍藏的種子送給鄰居們,“獨樂樂”變“眾樂樂”,“孤芳自賞”變“百花滿園”。順應拆違後居民對景觀綠化、公共便民設施空缺補位的期盼,及時聽取民意,才能真正實現改造為了群眾。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