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明帝劉莊為何要立馬立馬去世的馬皇后為皇后?馬皇后是怎麼死的?

公元60年,漢明帝劉莊上朝後有大臣奏:“陛下登基已經三年了,還未冊立皇后,請陛下速定長秋宮人選啊!”劉莊猶豫未定,這時候殿外內侍大呼:“皇太后駕到!”劉莊連忙迎接,只見太后陰麗華盛裝緩緩走進大殿,她看了一眼劉莊和眾大臣說:“貴人馬氏容貌出眾,德行在後宮也是翹楚,就立她吧!爾等意下如何啊?”

劉莊一聽長舒一口氣,連忙跪下:“孩兒接太后旨意,就立貴人馬氏為皇后!”大臣們見太后已經開了金口,皇帝也都接旨了一個個也都跪下表示接旨。

漢明帝劉莊為何要立馬立馬去世的馬皇后為皇后?馬皇后是怎麼死的?

馬氏是誰呢?她怎麼會有如此大的能量讓太后陰麗華出面為其擂鼓助威?此事從頭講起。

馬皇后是東漢開國功臣伏波將軍馬援(典故馬革裹屍的那個人)的小女兒,她十多歲的時候就已經很聰明,因為父親馬援長年在外征戰母親又身體不好,所以馬氏主動承擔起了家庭的重任她處理家事井井有條,僕人們都不敢違背。這讓鄰里都很是感嘆羨慕說馬援生了一個好女兒。

公元49年,馬援在領軍進攻五溪蠻時因為水土不服病逝于軍中,朝中和他不睦的大臣梁松和竇固等藉機誣陷馬援,他們稱馬援在出徵交趾的時候私自拉了一車金銀財寶回府(實際是治療風溼的薏苡)。漢光武帝劉秀一開始非常的憤怒,下詔斥責馬家還收回了馬援的新息侯印綬。

牆倒眾人推主心骨馬援去世了,一些世家大臣們都跟著竇固等說馬家的不是,馬家備受歧視,連馬援的屍骸運回來後都不能進入族中墳地只能草草埋葬。

受到如此打擊歧視,馬氏的堂兄馬嚴很憤怒。於是他和馬伕人一合計,在上書劉秀申辯的同時請求把馬氏送入宮中。他言辭懇切打動了劉秀,於是十三歲的馬氏被選入後宮一開始是在皇后陰麗華身邊。

陰麗華是一代賢后性格溫婉,馬氏的性格也和她有幾分相似。在皇后身邊馬氏自幼操持家務鍛鍊的本領也開始顯露,她以處事果斷公平開始得到陰麗華的賞識。而陰麗華也知道能夠成為皇后不僅僅靠的是容貌,還要有手腕和技巧鎮得住那三千佳麗讓後宮“和睦”,讓皇帝安心國家大事。因此她一直在為兒子劉莊物色這樣的一位女子。

漢明帝劉莊為何要立馬立馬去世的馬皇后為皇后?馬皇后是怎麼死的?

陰麗華看馬氏的言行舉止覺得很不錯,於是把她推薦給了太子劉莊。兩人春風一度後,馬氏從此住在太子寢宮,很快就受到太子劉莊的寵愛。她是如此在後宮佳麗中得到垂青的呢?從一件事就可以看出:

太子劉莊子嗣不多,而馬氏也一直沒有生育。因此她經常向劉莊推薦太子宮裡的賢淑美貌的女子侍奉太子。而妃嬪們想要見太子的時候呢她也從不阻攔,一旦哪位多次到太子哪裡侍寢,馬氏一定讓人提高她的待遇和等級。

在後宮這樣的“可人兒,”又有哪位皇帝和太子們不會喜愛呢?於是馬氏在太子劉莊的心中無疑是太子妃或者皇后的第一人選了。

公元57年,太子劉莊即位,馬氏首先被封為貴人。雖然得到太后和皇帝的喜愛,馬氏還是保持一貫謙讓的姿態。因為一直沒有生育皇子,劉莊為了補償她,讓人把賈貴人生育的皇子劉炟(漢章帝)交給馬氏撫養,馬氏也視若己出精心養育。

在這樣的情況下,馬氏入主長秋宮成為皇后已經是鐵板釘釘的事情了,但是劉莊顧慮的是朝中一些大臣們的意見。劉秀是在豪強們的擁立下登上皇位的,豪強世家的態度舉足輕重,而皇后之位也是他們窺視已久的比如和馬家勢同水火的竇家等等。

於是劉莊只好一直將皇后之位空懸三年,最後和太后陰麗華想出這一計策把馬氏扶到皇后的位置上。

或許是家庭此前的磨難錘鍊了馬氏,成為皇后馬氏沒有驕傲跋扈,而是更加謙遜恭敬,不尚奢華。不僅對太后和皇帝是這樣,對其他人也是如此。

在封后大典完畢後,後宮妃嬪、公主貴婦們都來長秋宮參拜,她們遠遠望去馬皇后的衣服像是精細的絲綢,靠近了看才看清原來就是普通的衣服。馬皇后說:“這種絲織品特別適宜染色,而且價格不貴因此才穿用。”眾人聽了無不嘆息。

漢明帝劉莊為何要立馬立馬去世的馬皇后為皇后?馬皇后是怎麼死的?

古代後宮妃嬪常常是一人得道雞犬升天,家族也從此享受榮華富貴。但是馬氏從不為自己的家人求取功名利祿,在漢明帝一朝馬皇后都是皇帝的賢內助。每次一有棘手的問題,就會問問她的意見。

公元75年,劉莊去世馬皇后撫養的劉炟登基,尊馬氏為皇太后。第二年為了報答她的精心養育之恩,劉炟下詔為馬太后的兄弟自己的幾個舅舅封爵。

馬太后拒絕了,她以西漢太后大封外戚引起朝廷和家族的禍患來規勸皇帝,同時說:“哀家是天下之母,自當做臣民的表率。我有一次在經過馬家門口的時候,發現往來的大臣絡繹不絕。可說是車如流水,馬如游龍,奴僕們的衣著都比我趕車的御者好。所以我狠狠的訓誡了他們,希望他們感到慚愧從而不負我馬家耕讀傳家的優良作風。”這段話就是典故車水馬龍的來歷,讓漢章帝聽完後感慨不已。

而在他的干預和告誡下,馬氏家族一直保持低調謙和。東漢開國幾大世家最後大多凋零滅亡,只有馬家不斷的有英才輩出,一直活躍在東漢王朝的舞臺上。這不能不說是馬皇后的遠見卓識所締造的。

參考資料《後漢書·皇后紀》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