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春秋大國晉國是如何崩塌的?

論春秋大國晉國是如何崩塌的?

春秋戰國有一個重要的分界線,就是三家分晉,不管是公元前453年晉陽之戰,最強的智氏被消滅,還是公元前403年周威烈王正式封韓趙魏三家為侯那都是一樣的,那麼身為春秋大國的晉國是怎麼樣崩塌的呢?

晉國的始封之君是唐叔虞,這是周成王的弟弟。因為晉國與王室的血緣比較近,所以一開始就把它當做周王室的臂膀來培養的,所以它先天條件就比較好,這是後來晉國能夠稱霸150多年的原因之一。

晉國一開始還是很正常的,但是等到第九代君主晉穆候的時候就出問題了。晉穆候有兩個兒子,而且這兩個兒子出生的時候他都在打仗,大兒子出生的時候他打了敗仗,所以給他的大兒子取名為仇;小兒子出生的時候,他報了仇,所以給他的小兒子取名為成師,晉穆侯因此非常喜歡他的小兒子,使得成師攢下了雄厚的政治資本。

公元前780年,公子仇繼位,這就是晉文侯。晉文侯是一個很牛逼的君主,他是“平王東遷”的主力之一,並且親手殺了周攜王,結束了二王並立的局面,但是他無法改變的是他的弟弟擁有強大力量這一事實。

公元前746年,在位35年的晉文侯去世,他的兒子晉昭侯繼位。晉昭侯元年將他的叔叔成師封於曲沃,成師因此也被稱為曲沃桓叔。

曲沃是什麼地位呢?曲沃是晉國的大城,比晉國的都城還要大,所以這是不符合規矩的。

那麼關於晉昭侯為什麼要將他的叔叔封在這樣一個地方呢?歷來眾說紛紜,有人說晉昭侯糊塗了,也有人說他是迫於無奈。我更傾向於第二種,為什麼呢?因為司馬貞在《史記索隱》中說過:“文候雖嗣,曲沃日強”。這裡面的曲沃指的就是後來的曲沃桓叔,也就是成師。而且,晉文侯是很牛的一個君主,我不相信他在他的父親有明顯偏向的情況下還能兄友弟恭,連周王都殺了,弟弟有算的了什麼呢?而且晉昭侯就算水平再差也不可能把比國都還大的城池封給勢力強大的叔叔。相反如果是成師的實力太強,然後尾大不掉,晉昭侯被迫把曲沃封給他,這更符合邏輯。

曲沃桓叔被封到曲沃以後,就一直雄心勃勃的想要取代晉國的政權,他和他的兒子曲沃莊伯、孫子曲沃武公三代人花費了67年,最終經過六場戰爭,殺死五位晉國君主,驅逐一位晉國君主,最終取代了晉國的政權,曲沃武公改稱晉武公,這就是晉獻公的父親。

晉武公統一晉國之後,把晉文侯一脈的子弟全部殺死。而到了晉獻公時代,因為桓莊之族,也就是晉獻公的叔伯、叔爺爺們權力過大,他擔心他的後代重蹈晉文侯的後代的覆轍,所以他找了個機會把他這些叔伯、爺爺們、還有兄弟們全部殺了,於是晉國的公主只剩下他這一脈了。

而晉獻公死的時候又爆發了驪姬之亂,晉獻公的五個兒子全部被波及到,最終只剩下晉文公一個。

而晉文公即位的過程也是相當慘烈的,他殺死了他的侄子才登基的,所以從那之後,晉國就有了驅逐公子的傳統,從此之後晉國無公族。

而晉國沒有公族,普通計程車族就抬頭了,尤其是在晉文公流亡時期跟著他的一班人。晉國在晉文公時期實行三軍六卿制度,這六卿基本上都是跟他一起流亡的老臣。那當然,這也是因為晉國沒有公族,所以它才能實行這個制度。

六卿制度,一開始是非常先進的,所以讓晉國稱霸150多年,但是隨著時間的流逝,六卿的實力越來越大,晉國國君的實力越來越小。並且一開始六卿的位置是不固定的,但是經過一系列的爭鬥和碾壓之後,六卿成為六個家族的專屬職位,父子相繼世代傳承,這就是韓趙魏智中行範,晉國的國君基本上成為擺設。

後來又經過一系列的戰鬥,中行氏和範氏被打敗,六卿成了四卿。然後在公元前453年的晉陽之戰中,最為強大的智時被滅族,三分晉的局面形成。

又過了50年,公元前403年,當時的周王周威烈王封韓趙魏三家的首領為侯,公元前376年晉國的最後一位君主晉靜公被廢為庶民,公元前349年,晉靜公去世,晉國徹底絕嗣。

總而言之,晉國之所以會滅亡,那是因為晉國經歷過長時期的同族相殘,公族內鬥,之後已經不再信任本族的子弟,而改任外人,最終大權旁落,逐步被蠶食,然後滅亡。晉國因六卿制度而強盛,也因六卿制度而滅亡。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