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伏貼”貼完後面板起泡,原來是......

三伏貼治療開展多年以來,有個問題一直困擾著很多市民,發現貼藥的部位會出現起泡的現象,三伏貼起水泡的原因是什麼,這是不是面板敏感呢?是不是不適合進行三伏天灸呢?

為什麼三伏貼會起泡呢?

“三伏貼”貼完後面板起泡,原來是......

“三伏貼”貼完後面板起泡,原來是......

“三伏貼”貼完後面板起泡,原來是......

其實三伏貼又叫“發泡灸”,三伏灸時會起泡是正常藥物良性反應,中醫認為三伏貼後區域性有燒灼感,起水泡、發癢、破皮、流水,這些都是面板的應激反應,屬於正常現象。起水泡,說明體內有寒溼,透過中藥的作用,將體內溼氣拔出,才會形成水泡,中醫行話叫伏邪外發,陰病出陽。

起泡還可能與下列因素有關:

1。貼敷時間過長(>4 h);

2。體質與遺傳因素,如治療前有蕁麻疹病史;

3。不良生活方式(酗酒、熬夜、戶外運動少) ,面板過敏反應性增高可能與這類患者免疫系統功能紊亂有關;

4。貼敷當天過度食用海鮮,雞公,牛羊肉等發物

“三伏貼”貼完後面板起泡,原來是......

那麼如何預防三伏天灸發泡?

三伏天灸少部分人會出現起泡現象,甚至泡消後會留下灰色瘢痕。現在很多人基於對面板美觀的要求,擔心會起泡,那怎樣去預防呢?

“三伏貼”貼完後面板起泡,原來是......

1。首先貼敷的時間不要過長,成人一般貼藥時間以2-4小時為宜,兒童時間為0。5-2小時,根據每個人的個體情況及貼藥處產生辣辣的感覺但可以耐受為度,以免時間過長灼傷面板。

2。另外個別出現面板過敏者,需立即取下藥膏,可塗燙傷膏,並及時到醫院對症治療。

3.戒食牛肉、魚蝦、雞、鴨、鵝、花生、芋頭等易致敏食物。

那麼三伏貼起水泡,好還是不好?

三伏貼蘊含“天灸”或“發泡灸”的機理,古人以起泡為佳。唐代孫思邈的《千金翼方》中有“治瘰癧未潰者,宜天灸,以毛茛鮮者搗泥,縛癧上,帛束之。俟發泡棄之”。但是三伏貼起水泡患者痛苦較大,且處理不當易感染,以適發泡為宜。

常見的反應及處理

1。若貼敷後區域性面板微紅或有色素沉著、輕度搔癢均為正常反應。

2。若貼敷後面板區域性出現瘙癢難忍、灼熱、疼痛時,可塗蘆薈或者燙傷膏,禁止抓撓,可自行痊癒。

3。若出現水泡,小水泡一般不需特殊處理;若出現範圍較大、程度較重的面板紅斑、水泡、瘙癢現象,應立即祛除貼敷藥物與敷料,並進行對症處理,可外用甲紫溶液、碘伏消毒,後塗蘆薈或者燙傷膏。並注意保持區域性乾燥,不要搔抓區域性,不要隨便塗抹其他止癢藥品,以防對面板的進一步刺激。

4。在貼敷期間應忌菸、酒及生冷、油膩、辛辣等刺激性食物及海鮮,以免影響治療效果;注意保暖,貼敷患者當天要避免冷風直接吹到貼敷部位;貼藥當天最好不要用冷水洗澡,以免把“陽氣”趕跑;當天不宜做劇烈運動。

5。需要注意的是,可清水洗澡,但是避免沐浴露刺激,凡有水泡者,只要避免感染,表皮的水泡都會痊癒,且不會遺留疤痕。所以,大家儘可放心,冬病夏治貴在堅持。

“三伏貼”貼完後面板起泡,原來是......

最後提醒大家

“三伏貼”治療要注意保持連續性。冬季易發疾病在夏季的症狀不明顯,或者根本沒有症狀,所以治療後的效果也要等到冬季才能顯現。冬病夏治,三伏為一個療程,今年閏二伏,因此有了“加強灸”。一般需連續3年,也就是3個療程。只有堅持按療程治療,才能保持藥效的發揮,經絡才能處於持續興奮應激的狀態,對病邪的祛除才能保持力度和慣性。而且,還要治養結合。接受冬病夏治的患者即使在三伏天也要在生活習慣上有所剋制,不要貪涼,應該配合治療,以達到最佳效果。

原標題:《“三伏貼”貼完後面板起泡,原來是……》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