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文豪蘇軾寫詩,為何總把西湖和西施拉扯到一起,背後是什麼心理

導語

蘇軾是北宋中期文壇領袖,在詩、詞、散文、書、畫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文縱橫恣肆;詩題材廣闊,清新豪健,善用誇張比喻,獨具風格,與

黃庭堅

並稱“

蘇黃

”;詞開豪放一派,與

辛棄疾

同是豪放派代表,並稱“

蘇辛

大文豪蘇軾寫詩,為何總把西湖和西施拉扯到一起,背後是什麼心理

蘇軾為何總喜愛把西湖和西施牽涉到一起,而且一直在傳揚范蠡功成名遂,攜漂亮美女西施隱居的事兒呢?在大家印象中,在吳國亡國以後,西施就追隨著自己當時的戀人,滅亡吳國的第一元勳范蠡攜手隱居,泛舟五湖四海,過上無拘束悠閒自在的生活。應當說,這類結果很幸福,很浪漫。

當初范蠡受命在越國探尋漂亮美女,好送去吳國,矇蔽吳王夫差,結果發現了西施,兩個人同時墜入情網。但是,二人為了越國的復國千秋偉業,中斷了這一段感情,西施來到吳國,范蠡再次為勾踐效勞。

大文豪蘇軾寫詩,為何總把西湖和西施拉扯到一起,背後是什麼心理

一晃二十年過去,吳國總算亡國了。范蠡掌握勾踐的性情,可患難與共而不能共榮華富貴,另外,心裡也深深地眷戀著意中人西施,因此在吳宮被破時,帶去西施,此後消退看不到了。這類爛漫的結果,在上代也是有許多推動者,在其中最知名的,當屬蘇軾。

蘇軾寫西施的名言,首先推薦“欲把西湖比西子,濃妝淡抹總相宜。”西湖本美,而擁有西施,西湖就更好看了。但是這兩句都還沒提及西施的結果,蘇軾其他詩詞卻有一定的表露。蘇軾的《次韻代留別》“他年一舸鴟夷去,應記儂家舊住西”,在這兒,蘇軾覺得西施最終的結果是追隨者鴟夷乘船而去。而這裡的鴟夷更是稱為“鴟夷子皮”的范蠡。

大文豪蘇軾寫詩,為何總把西湖和西施拉扯到一起,背後是什麼心理

在蘇軾的另一首詩歌《范蠡》中,蘇軾又云:“誰遣姑蘇有糜鹿,更憐夫子的西施”。在其詞《菩薩蠻》中又云:“莫便向姑蘇,仍攜西子。”《減字木蘭花》:“一舸姑蘇,便逐鴟夷去得無。”蘇軾針對西施的這類結果,一而再再而三地開展讚美。

實際上,西湖和西施古代歷史壓根沒有關係,西施出生越國烏程,實際地說,是在浙江省紹興諸暨的苧蘿村,之後來到吳國的國都姑蘇,也就是目前的江蘇蘇州。即使在歷史上,西施真的是追隨著范蠡隱居,泛舟“五湖四海”,也和西湖沒有關係。

吳越時期的五湖四海,和之後大家常說的五湖四海,我國的五大湖不一樣,是指吳越地區的湖,也就是大家如今說的蘇州太湖和周邊的四個湖,也有些人覺得便是蘇州太湖。但是,便是和西湖沒有什麼關聯。

大文豪蘇軾寫詩,為何總把西湖和西施拉扯到一起,背後是什麼心理

那麼,蘇軾為何總喜愛把西湖和西施牽涉到一起,而且一直在傳揚范蠡功成名遂,攜漂亮美女西施隱居的事兒呢?這就和蘇軾的平生歷程,成長經歷有一定關係。

蘇軾青少年出名,不上二十歲就名滿天下,而後考中科舉考試,小小年紀就踏入官運,可是在四十來歲時,遭受了人生道路一次重特大挫敗,那便是在歷史上知名的“烏臺詩案”。一些新黨人員居心叵測地挑出來蘇軾詩詞中的句子,歪曲為誣衊皇上,譏諷舊法,蘇軾被下獄,差一點去世,之後貶官黃岡黃州,一去便是五年。這五六年,蘇軾緘默了許多 ,也成熟了許多 。

大文豪蘇軾寫詩,為何總把西湖和西施拉扯到一起,背後是什麼心理

早前的浪漫主義者逐漸的消散了,蘇軾一方面仍然期盼報答官府,惠及老百姓,可是另一方面對權力的鬥爭擁有深深的的厭煩。當宋神宗過世,蘇軾再度被啟用,被任職為杭州市知府。

在杭州市的兩年,蘇軾一方面維修水利工程,造福一方,但另一方也期盼像在歷史上的重臣范蠡一樣,功成身退,在事業有成以後,攜手並肩知己,泛舟海天一色,了此一生的確是人生道路一大樂趣。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