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城究沒有用?看看唐朝就知道,唐朝沒有修過長城,結果被害慘了

“不到長城非好漢”,如今的長城,已經成為一個熱門景點,連外國人來到北京,都想過一把“好漢”癮。顯然,長城已成為中國文化的一個符號了。但長城在古代可並非一個文化建築,而是一個軍事設施,主要目的是為了抵禦北方的遊牧民族。

長城究沒有用?看看唐朝就知道,唐朝沒有修過長城,結果被害慘了

但長城到底有沒有用呢?很多人都有自己的觀點。在一般的印象中,長城在軍事方面好像沒有多大作用,北方的遊牧民族該來的還是來了,比如蒙古,還有滿清入關。特別是在清軍入關以後,就一直有要不要拆掉長城的質疑聲。甚至有人說過,修長城就是農耕民族固步自封,沒有進取心的表現,喜歡修籬笆、修圍牆是本能使然。

長城僅僅只是一堵圍牆嗎?其實不然。

“長城”並不是“長牆”,而是一套防禦體系

第一,長城起到了戰爭通訊的作用。

長城上面有很烽火臺,一旦某一個點發現了敵人,就會立即點燃烽火臺,冒出滾滾狼煙,這種肉眼直觀的軍事預警方式,在古代通訊不發達時期,可以說是非常有效率了。

長城究沒有用?看看唐朝就知道,唐朝沒有修過長城,結果被害慘了

第二,

長城是戰爭時期的重要交通要道。

長城的修建都會依託天險,專挑那些崇山峻嶺,路不好走的地方來建。目的就是為了增加遊牧民族騎兵翻越長城的困難。因為地形原因,遊牧民族抵達長城很困難,但是修建長城的中原王朝也一樣困難。

不過沒關係,中原王朝的軍隊不需要翻山越嶺,因為長城本身就像一個高速公路一樣,起到了運兵的作用。長城不僅高,而且寬,平均寬度在5-8米,並且都是石磚路。一旦邊境駐軍收到烽火臺的預警,他們就可以選擇離自己最近的長城,然後從長城寬闊的道路上快速前進,直到抵達報警區域。

長城究沒有用?看看唐朝就知道,唐朝沒有修過長城,結果被害慘了

阻攔、防禦是長城的基本功能,然後再加上高效的通訊方式和便利的戰時交通,這樣一套非常實用的防禦體系就形成了。因為這些功能,長城就不需要處處佈防,這樣就極大緩解了中原王朝的邊防壓力,還非常節約成本。

除了防禦功能之外,長城還起到進攻的作用

長城可以作為進攻的軍事基地,長城一旦建起來,在軍事上,中原對抗草原的軍事前線就固定下來了。中原王朝如果要向草原進攻,就不用從洛陽、長安等地出發了,只要將軍隊集結到長城,然後背靠長城向前出發就行,長城就是軍隊的堅實後方,不需要擔心後方被偷襲的危險。

秦始皇的時候,打匈奴就是依託長城來打的。先把軍隊集結到長城附近,然後往匈奴方向推進,打贏了就乘勝追擊,如果失利就退回到長城,這樣不會擔心後方被包夾的風險。

長城究沒有用?看看唐朝就知道,唐朝沒有修過長城,結果被害慘了

對於長城還有一個誤解,就是如果長城一旦被突破,就沒有什麼用了。這是我們以圍牆的思維去理解長城,顯然是不對的。因為長城是一套防禦體系,僅僅突破一個口,是沒辦法摧毀整個防禦體系的。

敵人只是打開了一個缺口,他們從缺口進入之後,就會處在一個後方極度不安全的狀態。就像一隻鳥飛進了一個籠子裡一樣,進去容易,但是想找到那個出口出去,就很困難了。如果軍隊再把長城缺口一堵,那不就成了甕中捉鱉了。

所以,即便是長城的某一段被突破,遊牧民族進來之後,除了搶劫之外,啥也幹不了。既沒有辦法佔領,也不可能長期駐軍,而且還要快速的退出長城。

縱觀中國歷史,早在西周時期,就已經開始修建長城了。沒有修建過長城的朝代少之又少少。元朝和清朝沒有修長城,這個不難理解,他們正是中原王朝修建長城希望抵擋的那一波人,元、清的統治者從北方南下統一中原,關內關外都歸自己統治,修建長城也就沒有什麼意義了,難不成是想阻擋住自己回家的路?

長城究沒有用?看看唐朝就知道,唐朝沒有修過長城,結果被害慘了

唐朝也沒有修過長城,並非是唐朝沒有受到遊牧民族的威脅,也並非是修不起長城,而是因為唐朝前期過於強大,不管是突厥還是回鶻,都被唐朝一直壓制著,根本就興不起風浪。但 不修長城也讓唐朝付出了巨大的代價,唐朝統治者不得不在邊關要塞普遍駐軍,光中原軍隊還不夠,還得使用胡人。這導致了外強中乾,藩鎮軍事實力甚至強過中央,最後就演化成安史之亂和藩鎮割據的局面,安史之亂也是唐朝由盛轉衰的重要轉折點。

從朝代更迭的角度來看,長城的確從未確保過一個王朝的江山永固,但這並不能片面的把長城的作用給否定了。如果我們換個角度考慮,從朝代生存發展的立場來看,長城所起到的作用就驟然明晰了,這也是中國古時候許多朝代要傾全國之力來修建長城的重要原因。

文/橘子

圖/網路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