盤點文人騷客筆下“北京的秋”,回味記憶中的那座城

京城的秋,其實是不用尋的,暑熱消散,天瓦藍瓦藍的,白雲一朵一朵的,豔陽嫩金明亮,秋葉橙紅鮮麗,這便是秋了。但僅憑氣溫和景象看秋,未免太辜負秋了。循著作家們雋永的筆端,細細品味京城的秋,秋的色彩、秋的滋味,那就有意思多了。

盤點文人騷客筆下“北京的秋”,回味記憶中的那座城

郁達夫,地道的江南人,可每每秋天到來,他總是無限惆悵地懷念起“故都的秋”,總要“想起陶然亭的蘆花,釣魚臺的柳影,西山的蟲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鐘聲”。

“在北平即使不出門去吧,在皇城人海之中,租人家一椽破屋住著,早晨起來,泡一碗濃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綠的天色,聽得到青天下馴鴿的飛聲。從槐樹葉底,朝東細數著一絲一絲漏下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靜對著像喇叭似的牽牛花的藍朵”。郁達夫筆下的京城之秋,好深好靜,好濃郁,刻畫得真是入木三分。

我自小在北京東城一隅住著,作家所寫到的一切,我都有親歷,院牆上那層密密的稠葉,紫的、紅的、白的,喇叭花盛開著,早晨到近午開得最盛,一個個可愛的小喇叭,滿滿地鼓脹著,正如郁達夫所言,藍色為最佳,她們像一個個秋之小精靈,沒有了夏的豔麗、恣意,但絲毫不失潑辣、俏皮,冷靜地、沉穩地在秋涼中盛開著,向人們展示出秋的端莊、穩健之美。

至於秋天的園子,更令人無限嚮往。不說玉泉山和潭柘寺吧,單說近處的北海、景山,仰望天空,晴空萬里,一碧如洗,大雁南飛,鴿哨悠揚,透過透明的空氣,遠眺西面的香山,更是萬山紅遍,層林盡染;若還有興致,可以去頤和園,在桂花樹底下,狠狠吸幾口清芬甘甜的香氣;或去中山公園的來今雨軒,像民國時期的魯迅、胡適一般,來一壺香茶,吃幾個美味的梅乾菜包子。

老舍筆下的京秋就更熱鬧了,

京城“緊連著園林,菜圃與農村,採菊東籬下。確實可以悠然見南山”(只不過在北京要悠然見西山了),青菜、白菜、扁豆、毛豆角、黃瓜、菠菜,大多直接由城外擔來,送到家門口。韭菜葉子上,往往還帶著雨時濺起的泥點,“青菜攤子上,紅紅綠綠,幾乎有詩似的美麗。”

沙果、海棠,北山的黑棗、柿子,進了城還帶著一層白霜!真是一幅活生生的北京之秋風俗畫。

想起上世紀六十年代初,我還是小學生呢。只要看見衚衕口賣菜的小推車來了,我會拿起尼龍網兜或布袋子(那會兒沒有塑膠袋),隨大人們一起蜂擁般跑過去,像極了普希金筆下掛鈴鐺的小貨車給鄉下姑娘帶來的節日般的喜悅。

我學著大人的樣,挑黃瓜、西紅柿,茄子、辣椒也來點。買完菜還不想回去,總磨磨唧唧揪著大人的衣襟,想買些自己心儀的水果,如又酸又甜的沙果,紅珊瑚般的山裡紅,或者大白海棠、小京白梨,都是女孩子的最愛。

林語堂筆下也留有北平的秋,“那時暄氣初消,月正圓,蟹正肥,桂花皎潔”。

在林語堂眼裡,北平秋色代表成熟,對於春之明媚嬌豔,夏的繁茂濃深,都是過來人,不足為奇了,所以其色淡,葉子黃,有古色蒼蘢之概,不單以蔥翠爭榮了。

“月正圓,蟹正肥,桂花皎潔”幾個詞句,把京城的魂魄端出來了。四合院裡住著,中秋時節,天上月光如水,不管窮家富戶,家家門前碼一小方桌,桌上除了月餅,必有螃蟹。

那時我們不懂大閘蟹,只知蟹是天津運來的。高粱地裡,螃蟹們吃飽了成熟的紅高粱,吸足金霜秋露,個個肥厚豐潤,價錢也不是很貴,直吃得大人小孩餘香滿口滿口餘香,對著眼前“螯封嫩玉雙雙滿,殼凸紅脂塊塊香” 的尤物,“持螯更喜桂陰涼,潑醋擂姜興欲狂”,好豐腴的秋啊!

秋光與美食緊密相連。循著梁實秋的筆端,可以一起品嚐秋的滋味。

八月十五前後,信遠齋的蜜餞、糖葫蘆新鮮上市,正宗的冰糖葫蘆薄薄一層糖,透明雪亮。食材新鮮多樣,如海棠、山藥、橘子、荸薺,當然最好的還是大顆的山裡紅做的冰糖葫蘆。

餓了,再去山東館子吃吃“兩做魚”和玉華臺的水晶蝦餅,飯後品一道甜點核桃酪——微紫色,棗香、核桃香濃郁,是京城最美的小食之一,用梁實秋的原話說:喝到嘴裡粘糊糊的,甜滋滋的,真捨不得一下子嚥到喉嚨裡。

有興致的話再去東興樓,嚐嚐芙蓉雞片,回家路上,買一包糖炒栗子,要那種街頭支起大鐵鍋揮著大鐵鏟翻砂炒成的。

至此,秋的韻味已達極致,飽滿、純熟、溢香。

圖據:新華社資料圖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