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大詩人王維:人生若無溝壑,奈何佛光堪明月

唐代大詩人王維:人生若無溝壑,奈何佛光堪明月

誰是王維?

詩、畫、音之集大成者:

王維在詩、畫、音能互相浸潤、相互映色,雖內容無法與李白、杜甫齊名,但其藝術性要高於李杜,對此蘇東坡先生給予經典評價:“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觀摩詰之畫,畫中有詩”,古今詩篇,無出其二。這主要得益於王維良好的家庭教育,王維祖父王胄,官至協律郎(宮中負責音律官職),父親王處廉(官職汾州司馬),按照古代“居官多文”推理其父也為修養學士,母親崔氏也出身望族,信奉佛教,善山水畫,這一切都給了王維在文學、繪畫、音律方面良好的啟蒙教育,為王維日後塑“文章冠世,畫絕千古”美譽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官職最高、安然善終:

山水田園派詩詞是我國古詩詞中重要的詩詞派別,也是浩瀚詩詞星空最為璀璨的星辰,時間已過千年,仍在滋潤著一代又一代的中華兒女。自五柳先生開創該詩派後,南北朝的謝靈運、謝朓,唐朝的王維、孟浩然,皆為該詩派靈魂級大伽。然,縱觀此五位詩人的生平史,王維是官職最高的,官到尚書右丞,同時也是善終的,與親友作書辭別之後,安然離開,猶如涅槃。

一生坎坷終成“詩佛”之名:

王維雖出生名門望族,但一生坎坷,九歲喪父,而立之年喪妻、子,家庭支零破碎,孑身一人苦守三十載。仕途雖少年成名,但仕途之行並不坦蕩,做了十年倉庫管理員,又被貶到邊塞做參謀,安史之亂期間被迫偽職,後入獄,如不是其弟王縉冒言革職請罪差點被處死,人生之無情殘酷從來就是“先讓你得到再殘忍地拿走”,最後半隱半官,悟道成佛,留給了我們後人一個照耀千古的“詩佛”。

王維帶給了我們哪些經典詩篇?

在王維六十歲的人生生涯中,儘管存世只有四百多首,但還是留給了後人許多傳承千古的詩篇,有恬然的山水田園風格,有壯志的邊塞風格,也有參悟人生的禪宗風格等,接下來我們一起來分享一下這些千古名篇吧。

我們先讀一下《渭川田家》,“斜陽照墟落,窮巷牛羊歸。野老念牧童,倚杖候荊扉。雉雊(gòu)麥苗秀,蠶眠桑葉稀。田夫荷鋤至,相見語依依。即此羨閒逸,悵然吟式微”。這是一首非常優美的描寫初夏五到六月傍晚農村景象的詩,太陽西下,照著村落,深深的巷子裡牛羊都吃草歸來,老人惦記著放牧的孩童何時歸來,拄著柺杖靠在自家木門上,野雞鳴叫,麥苗抽穗了,蠶兒都吃飽了,樹上的桑葉也變得稀少。勞作的老農扛著鋤頭回來,路上相遇了都互相打招呼。看著這麼優美、閒然的畫面,怎麼不讓我羨慕,我不禁悵然吟誦起《詩經》中的“式微(式,語氣助詞;微,指光線微少的黃昏)”。當你讀完這首詩後,你的腦海中會浮現出一幅美麗的、安靜的關於農村傍晚的畫面吧。

繼續讀《山居即事》,“寂寞掩柴扉,蒼茫對落暉。鶴巢松樹遍,人訪蓽門稀。綠竹含新粉,紅蓮落故衣。渡頭煙火起,處處採菱歸” ,詩中提到了“新竹”與“紅蓮”,故推測時間為夏季,安靜地將木門掩上,茫茫暮色中對望著夕陽的餘暉。鶴(鳥名)已棲宿周圍的松樹上,到訪這柴門的人也少了。綠竹披了一層紅粉,紅色的蓮花老的葉子也逐漸幹萎。河邊渡口悄然亮起了點點燈火,很多采菱的人都陸陸續續回來了。這首詩前三句都為寫景,上下部分均為對仗句,非常工整,如“掩”對“對”,“遍”對“稀”,“含”對“落”,“起”對“歸”,勾勒出一幅夏季傍晚悄然來臨時的景色,最後才是“渡頭煙火起”,茫茫夜色中悄然出現了點點燈火,猶如在一張黑色的畫面上突然點了一個亮點,意境一下就體現出來了,原來前面三句都是為最後一句做鋪墊的呀!可見王維在行文構思是多麼的精緻與巧妙。

繼續讀《春中田園作》,“屋上春鳩鳴,村邊杏花白。持斧伐遠揚,荷鋤覘泉脈。歸燕識故巢,舊人看新曆。臨觴忽不御,惆悵遠行客”。春鳩指布穀鳥,遠楊指又長又高的桑樹,覘(chān)泉脈 指察看泉水,“臨觴忽不御,惆悵遠行客”指拿起酒杯飲酒又停了下來,即將出門遠行的人由開始惆悵起來。再來讀《新晴野望》,“新晴原野曠,極目無氛垢。郭門臨渡頭,村樹連溪口。 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後。農月無閒人,傾家事南畝”,新晴指雨後的晴天,氛垢指霧氣、塵埃,郭門指外城的門,事南畝指在下鄉田野裡勞作。這兩首詩都是為描寫農村田園生活勞作風光,充滿了濃濃的詩情畫意,“詩中有畫”美譽,毫不為過。

凡提“相思”話題必提“紅豆生南國,春來發幾枝。願君多采擷,此物最相思”,千百年來,只要提到相思必定會提到這首二十字的五言絕句,其實當時已被譜曲廣為流傳,從廟堂上到阡陌間。這首詩預計創作於安史之亂之後,短短二十字,樸實無華,借物言情,將沉澱在王維內心對父親、妻子、母親親人離去的那種痛楚,化為淡淡的“紅豆相思情”,油然而生,卻表達了王維對親人的無限相思與懷念。

讀王維的山水詩,除了體會其深遠意境之外,還應仔細體會王維對自然實物在光線、聲音、顏色、溫度、時空上細緻入微的感觸與把握,反映出王維有超強的、敏銳的觀察力、想象力,這也是我們學習此類詩應汲取的要點。如果你在一個雨後來到深山,一定會想到“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山居秋暝》),這是一首描寫山水之景的千古名篇。主要透過描寫初秋時雨後山中的景色,新雨、明月、清泉、浣女、蓮動等各種景色自然組合、自然銜接,描繪出一幅絕美的山水之畫面。其實,這首詩也是詩人晚年的作品,透過這些景色來表達自己閒適、淨空的思想境界,這首詩的題眼就在於開篇第一個字“空”字上面,為什麼不用“靜山”、“高山”、“遠山”呢,其中意味自然令人琢磨許久。

如果你心煩意亂時,可以讀一下,“獨坐幽篁(huáng)裡,彈琴復長嘯。深林人不知,明月來相照”(《竹裡館》),也讓自己彷彿走進一片幽深的竹林,彈奏起那幽冥的琴聲,讓自己寧靜的心陪伴著那輪皎潔的明月,在婆娑迷離的竹林間自由自在地流淌。也可以讀一下,“人閒桂花落,夜靜春山空”(《鳥鳴澗》),聽一下那桂子落下的聲音;“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返景入深林,復照青苔上”(《鹿柴zhài》),感受無垠茫茫空山聽到一絲的人語聲。 “木末芙蓉花,山中發紅萼。澗戶寂無人,紛紛開且落”(《辛夷塢》),凝神屏氣聆聽花瓣紛紛辭別枝頭落下的聲音。同時,據說王維名作《輞川圖》(居輞川時在源寺壁上所作的單幅畫作,原作已失傳)能給人治病,北宋文學家秦觀得了腸胃病,好朋友拿來這幅畫作讓他慢慢看,果不其然看完了幾天後居然真的好了,可以看得出,王維的詩、畫,都有一種讓人心神安寧的奇異作用。

我們再來讀兩句千古佳句吧,如果你的朋友要遠去,你可以隨口而出“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表達你們戀戀不捨之情,這首《送元二使安西》(又名《渭城曲》)當時也被譜曲,流傳開來。如果你身在他鄉,特別是在傳統仲秋、春節佳節,自己無法與家人團聚時一定會想起“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但是你可知道這首傳誦至今的詩句居然出自一個十七歲的少年之手,沒有後期作品中的山水之味,全篇樸素無華,但卻把特殊節日裡的特殊心境描寫得淋漓盡致,讀到這裡可以看出,王維少年成名,絕非虛名。

接下來我們繼續學習一下邊塞風格的詩篇,如果哪一天你心血來潮來了一次說走就走的旅行,跑到了一片廣袤的沙漠裡,正好趕到夕陽,“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使至塞上》),短短十個字,一幅荒漠黃昏之景躍然紙上,而不是“好大的沙漠,好大的夕陽,好美的景色呀”之類俗句。在王維邊塞詩還有個特點那就是多處用典,提到“衛青、霍去病、李廣、蘇武”之名,最為典型的就是《夷門歌》,取自《史記》中信陵君竊符救趙故事,頌揚侯嬴和朱亥下層人士為報君子之義捨身之美德。用典之好處在於借古說今,也是表達自己內心想法的一種表現手法。

然而王維的邊塞詩內容,更多的是抒發出自己內心一心報效國家的宏大志向,寫的也是大氣磅礴,如“盡系名王頸,歸來報天子”(《從軍行》),把繩子套在匈奴首領的脖子上回來獻給天子;再如“拔劍已斷天驕臂,歸鞍共飲月支頭”(《燕支行》),描寫將士們奮勇殺敵,而後勝利歸來飲酒慶賀勝利的激壯場面;再如“一身轉戰三千里,一劍曾當百萬師”、“莫嫌舊日雲中守,猶堪一戰取功勳”(《老將行》),描寫一位老將年輕時征戰沙場之畫面,尾句仍表達出雖為老將但仍可上戰場殺敵取勝的悲壯豪情。這部分詩表現手法相近,都是釋放自己壯志難酬的鬱悶,表達自己為國獻身的豪邁之情。

讀點小詩

是什麼讓王維涅槃成了“詩佛”?

公元701年,王維出生,兄弟五人位居兄長,其高祖父、祖父、父親上三代皆為官,官宦世家。然九歲時,其父故去,雖如此,但良好的家庭教育加上王維的聰慧,讓王維小小年紀就表現出了驚人的才華,在《少年行》中我們讀到 “新豐美酒鬥十千,咸陽遊俠多少年”,表達出王維“上馬戰乾坤、下馬鬥詩篇”的英雄之夢。二十歲那年,中狀元,任太樂丞,朝廷負責禮樂事務的官職,類似於今天的文化團團長,由於王維詩文、繪畫、音律皆精通,成為當時長安城裡“大紅人”,出入豪門府邸,一時間風光無限。

然美好的仕途之涯卻因“伶人舞黃獅子”受累被貶為濟州(今山東濟寧)司倉參軍(相當於今天的倉庫保管),這是王維第一次仕途的低谷。後因唐玄宗泰山封禪大赦天下,王維辭官回家,陪伴妻子與母親,然卻遭遇了人生第二次的“大不幸”。王維愛妻之史料,甚少,但能與王維相配之人,也絕非等閒之女流,想必王維與愛妻在那段難忘的歲月裡,不求花前月下把酒共飲,但求窗前案上共詩畫,一定是琴瑟和鳴、舉案齊眉、恩愛有加。

然命運再次和王維開了一個大玩笑,就在王維近而立之年,愛妻卻因難產,一屍兩命,頓然崩塌,之後三十載,王維孑然一人,到死未娶妻納妾,這在當時的封建社會背景下,已是多麼的可貴。翻遍王維存世的詩篇,關於愛妻詩作,幾無一首,找到的便是《新唐書》說王維“喪妻不娶,孤居三十年”,這與白居易、元稹、蘇軾、陸游等為愛妻留下千古詩句形成巨大反差。為什麼後來加官進爵的大才子王維沒有留下一首悼妻之文,也沒有納妾,一千多年後的今天,我們實在找不到任何的解釋。或許太多的理由都是蒼白的,寫下再多的詩篇,也無法換回妻與子,也無法找回這份感情,愛一個人,就交付給無邊的孤獨,交付給默默的思念,交付給用餘生時光去懷念,這不得不讓我們永遠都站在一個很高的高度上來重新審視王維,千古用情第一人,即便放在今天也毫不為過。

古人云:幼年喪父,中年喪妻,老來喪子,為人生之三大不幸,恰三項王維皆佔。《孟子·離婁上》中“不孝有三,無後為大”,儘管曲解,但畢竟王氏家族至此,後無香火,所有對愛妻的思念,對人生的感悟,都化解到無邊的黑夜去了。

然而,王維並沒有因此而消沉。35歲那年,自薦開明宰相張九齡,被任為右拾遺,負責收集大臣意見向皇上彙報,勤奮耕耘後成為正八品的監察御史,正當王維一展抱負之時,張九齡被貶,自己也被任命為涼州河西節度幕判官,奉命出使邊塞,在那裡寫下了多篇表達豪邁壯志的詩篇。這是王維仕途生涯的第二次被貶。

王維再次出仕後,在輞川購買了詩人宋之問的府邸,輞川有二十景,與好友裴迪一唱一和寫下了四十首詩篇,編為《輞川集》,前面提到的《鹿柴》、《竹裡館》、《辛夷塢》均出自該集。輞川成為王維在王維後半段人生的主要活動地點和人生的終點。仕途的跌宕、家庭的分崩,讓晚年的王維逐漸領略佛性的光芒。

在王維人生的後半程,還是他的母親給了他莫大的精神力量,孩童時代母親不僅傳授繪畫、詩文於他,更多將對“佛”的感悟與心得傳授於他,王維,字摩詰(jié),為“維摩詰”之簡稱,梵語之意為“淨明”、“無垢塵”,意為“空”,王維後期詩篇中“空”字使用甚多,正是得益於其母親,汲取了佛的光芒,才讓自己的人生即便在最黑暗的時候,也會步履堅如磐石地走下去。

王維晚年作品風格大變,我們來讀一下《酌酒與裴迪》,“酌酒與君君自寬,人情翻覆似波瀾。白首相知猶按劍,朱門先達笑彈冠。草色全經細雨溼,花枝欲動春風寒。世事浮雲何足問,不如高臥且加餐”,開篇就告訴好友裴迪,今天與你喝酒就是讓你把心要放寬,這世間的人情就如這海水一樣波瀾無常。特別是第二句,非常形象概括了人世險惡,認識都快一輩子老來還要提防著對方,你的好朋友飛黃騰達了,你等他來提拔你,只不過換來一頓恥笑罷了。第三句用景色來襯托這種氛圍,隱晦地使用了“草與雨”、“花與寒”之間的關係,最後一句是說,世事都是浮雲,不要去過問了,還是安枕無憂地在這裡多吃點飯,保重好自己的身體吧。這首詩概括了王維對人生歷程的精到見解,看淡人世間的一種態度。

而在《酬張少府》中,“晚年唯好靜,萬事不關心。自顧無長策,空知返舊林”,則直接表述了自己晚年的心境,自己到晚年了,只喜歡安靜,任何事情都不關心了,自己知道沒有謀略報效國家了,只求如鳥般回到自己的家鄉去。

《舊唐書·王維傳》》記載,“維弟兄俱奉佛,居常蔬食,不茹葷血,晚年長齋,不衣文彩。在京師日飯十數名僧,以玄淡為樂。齋中無所有,唯茶鐺、藥臼、經案、繩床而已。退朝之後,焚香獨坐,以禪誦為事。”

在《飯覆釜山僧》,我們彷彿看到了一千多年前,一位暮年老人,與僧人一起坐在柴草上吃飯,燃起香火誦書經,白天將要過去點燃油燈,鳴響磬鑼夜晚才剛剛開始。悟道寂滅快樂,一生安閒,也不要再想著歸隱了,人世間皆為空。正如詩中寫道“藉草飯松屑,焚香看道書。燃燈晝欲盡,鳴磬夜方初。一悟寂為樂,此生閒有餘。思歸何必深,身世猶空虛”。

“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終南別業》),這是我們目前看到存世的所有詩篇中最為經典的一句,也是在王維人生即將到達終點前心境最高境界的禪意描述。

平息安史之亂後,王維雖官至尚書右丞,仕途達到人生的頂峰,然次年,王維與親朋好友一一書別後,燈熄人去,安然辭世。

君不見,王氏大院內,曾經高朋滿座,名流雲集,王維兄弟五人或端坐誦詩,或嬉戲追逐,而今野草蓬蒿,蛛網密佈,親人皆古,餘也欲乘黃鶴去相逢;君不見,曾經翩如少年,才華橫溢,詩畫雙絕,獨步長安城的狀元郎,而今形容枯蒿,惟存氣息,然晚年悟佛道真諦,心靜安然如水,人生雖苦其短,但只要用心走過便處處是風景罷了。

一代天才詩人從此隕落,然一顆充滿佛光的星辰卻悄然升起,永遠照耀在中國傳統文化長河之上,感嘆王維“少年成名、中年成人、晚年成佛”,正可謂“人生若無溝壑,奈何佛光堪明月。”

作者簡介:大學期間打掃過女廁所,擺過地攤賣過土豆絲,爬樓站街發過小廣告,賣過保健品。畢業後站賣場賣家電,浸淫家電十九載。然堅持黨性不動搖,堅持讀書學習不動搖,竭三年半數收成攻讀MBA,07年完成的《解析格力類金融模式之謎》一文引得行業人手一本成必讀之文。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