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極行·記者日誌|“雪龍”號上的聚會沒有手機

溼度增高,浪高風急。

經度138°54′52”E,緯度13°41′9”N,距離上海2636。2千米。

出發第四天,是個週五。與上班族期待週末的那種興奮感不同,“雪龍”號上的週五就是普通的一天。週五一大早到食堂吃飯,有豆漿、現炸的油條和豆腐腦供應。大家都很驚喜,很難想象在船上還能吃到這麼“家常”的早餐。

一天的好心情,也從這頓早餐正式開始。

隨著“雪龍”號的一路南下,海上的空氣越來越潮溼,船上密閉的船艙都開了空調。艙外溫暖溼潤,艙內是乾燥的冷氣。一條船上科考隊員們也都穿得“一年四季” :有的人穿著長款的衝鋒褲、衝鋒衣,愛到甲板上活動的我,一身短褲短袖,光腳穿一雙“雪龍牌” 老布鞋。

船上有特殊規定,禁止穿拖鞋出艙門,因為船艙和甲板大部分時間會非常滑,穿拖鞋容易滑倒,有安全隱患。所以在我們上船之後的裝備清單裡,每人配備了一雙易於穿脫的“土味”厚底老布鞋,以便大家平時生活穿著。真正“雪龍”號的生活中,這雙老布鞋可能是利用率最高的一項裝備。

慢慢地熟悉了船上的健身房、籃球場和游泳池。慢慢地也能叫得上船艙間來來往往的科考隊員們的名字。

“乘‘雪龍’號,去南極”……出發初帶給我的那種興奮感也在趨於平靜。可能已經漸漸適應了船上的衣食住行,反而有種過日子的感覺。

晚餐有辣炒大腸供應,一盆炒出來就被大家一掃而光。廚師長是山東人,用魯菜口味烹調出來的大腸很受大家喜愛,偶爾一頓重口味的飯菜也把大家已經有些倦怠的味蕾調動了起來。

週五晚上雖然沒有了平時的娛樂專案,幾個已經相互熟識的科考隊員們還是自發地組織了一場聚會,有人提供茶葉,有人提供茶具,有人拿出早就準備好的瓜子花生,有老海員拿出了自己的“航海故事”。

萬事俱備,只欠手機。

原來看過一個段子。

說:為什麼小龍蝦現在這麼流行?

答:因為現代人只有在吃小龍蝦的時候才能不看手機,大家坐在一起邊剝蝦邊聊幾句。

現在,沒有小龍蝦,在“雪龍”號上也可以聊天。

在進入南極圈之前,“雪龍”號並不是沒有訊號,有不太穩定的行動網路,還有特定供應的網路訊號,基本速度可以保證傳輸微信文字。所以出海之後,大家也都默契地放下了手機,放下了微信朋友圈,放下了微博上每天要關注的那些娛樂八卦。

時間一下變多了,那就多和大家聊聊吧。感覺每個出發的人,都帶著故事。

有國慶節剛剛結婚的工程師,每天傍晚在甲板上用相機給遠方的妻子記錄夕陽;有一起參加這次南極科考的一對科考隊員夫妻,分別搭乘兩條船,參與兩個專案,一起出差卻見不到面……

沒有了手機的聚會,大家傾訴和傾聽的慾望都更加強烈。一個老科考隊員成為了我們的主角,從幾歲入行,到航海之後遇到的各種艱險歷程,甚至聊到最後連怎麼給兒子起名字都不吝分享。

“有一天出海,遇到颱風,風浪大到所有人都暈船,都吐。大副用一根繩把自己綁在駕駛室,抱著桶,一邊吐,一邊堅持控制船。那種情況下,你看我想吐、我看你想吐,一個人暈船,全船都帶吐了,本來不想吐,看著大家吐,也把你帶吐了。”

本來很艱辛的過往,在他口中變得輕描淡寫。坐成一圈正在腦補這一景象的我們都被他的諧趣逗笑了。

“現在航海條件好了,就我們‘雪龍’號這個條件,跟我們之前航海相比,比度假還舒服。”他喝了一口茶說道。

我猜,可能一代人的艱辛只有那一代人能真正體會。前兩天剛剛上船的我,還在為暈船、手機沒法上網、食堂飯選單調等等發愁呢。

“今晚後半夜海浪會逐漸變大,請各位回宿舍後,儘量收好東西,以免摔壞。”氣象預報室的小李在聚會結束前提醒。

“那像我這樣睡上鋪的怎麼辦?”我有點半開玩笑地問。

“原來我們睡上鋪的,遇到晚上大風浪,也都是用繩子繞在腰上,固定在床上,防止掉下來,很多人第二天早上起來一看,繩子把肉都勒破了。”已經起身準備離開的老海員一本正經地回答。

“好吧,你們牛!”我心裡想著,不敢再接話。

記者:何鍇

原標題:《南極行·記者日誌|“雪龍”號上的聚會沒有手機》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