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禪一味——茶的文化與歷史(中)

茶禪一味——茶的文化與歷史(中)

作者:讀裁者黃遠輝,專注人文歷史,質量標準,智慧財產權

推薦閱讀書單:紀錄片

《茶,一片樹葉的故事》《茶馬古道》《禪茶一味》,

宋徽宗趙佶

《大觀茶論》,

陸羽

《茶經》,

吳覺農

《茶經述評》,

陳宗懋、楊亞軍

《中國茶經》,

鄭國建

《中國茶事》,

周重林、李明

《民國茶範:與大師喝茶的日子》,

周作人

《苦茶隨筆》,

岡倉天心

《茶之書》,

榮西禪師

《吃茶養生記》,

伊藤古鑑

《茶和禪》,

周重林、太俊林

《茶葉戰爭》,

林清玄

《平常茶非常道》,

比爾波特

《禪的行囊》。

茶禪一味——茶的文化與歷史(中)

茶禪一味——茶的文化與歷史(中)

茶禪一味——茶的文化與歷史(中)

茶禪一味——茶的文化與歷史(中)

茶禪一味——茶的文化與歷史(中)

茶禪一味——茶的文化與歷史(中)

茶禪一味——茶的文化與歷史(中)

茶禪一味——茶的文化與歷史(中)

茶禪一味——茶的文化與歷史(中)

茶禪一味——茶的文化與歷史(中)

茶禪一味——茶的文化與歷史(中)

茶禪一味——茶的文化與歷史(中)

茶禪一味——茶的文化與歷史(中)

茶禪一味——茶的文化與歷史(中)

茶在寺院以及民間普及是在唐代,尤其是禪宗興起之後。

《封氏聞見記·飲茶》

記載:“南人好飲之,北方初不多飲。開元中,泰山靈巖寺有降魔師,大興禪教。學禪務於不寢,又不夕食,皆許其飲茶。人自懷挾,到處煮飲,從此轉相仿效,遂成風俗,自鄒齊滄棣,漸至京邑城市,多開店鋪,煎茶賣之,不問道俗,投錢取飲,其茶自江淮而來,舟車相繼,所在山積,色額甚多。”

禪宗寺院大多數都建於名山勝地、青山綠水之間,有“農禪並重”的傳統,這也是禪宗在歷次浩劫(“三武一宗”滅佛事件)得以儲存發展的原因(我在宗教的起源與發展佛教篇有提及,請關注回看)。一般大的寺院都闢有茶園,流傳至今的名茶不少即源自這些寺院的僧人之手,例如四川蒙山茶,相傳為漢代甘露普慧禪師親手所植,有“仙茶”之譽。洞庭山水月院僧人擅長製茶,出產以寺院命名的“水月茶”,即是現在有名的碧螺春茶。浙江雲和縣惠明寺的“惠明茶”具有色澤綠潤,久飲香氣不絕的特點,曾在1915年巴拿馬萬國博覽會上榮獲一等金質獎章。此外,普陀山的普茶,黃山的雲霧茶,大理的威通茶,天台萬年寺的羅漢供茶,杭州法鏡寺的香林茶等名茶,最初均產於佛門寺院。

宋代一些寺院還舉辦“鬥茶”活動,比如餘杭經山寺經常舉行由僧人、施主香客參加的茶宴,以鑑別各種茶葉的質量,併發明瞭把幼嫩的優質芽茶碾成粉末,用沸水沖泡的

“點茶法”

皎然不僅知茶、愛茶、識茶趣,更寫下許多饒富韻味的茶詩,與茶聖陸羽詩文酬贈,共同探討飲茶藝術,並

提倡

以茶代酒

的品茗風氣

,對唐代及後世的茶藝文化的發展有重大的貢獻。

飲茶歌誚崔石使君

越人遺(wèi)我剡(shàn)溪茗,採得金芽爨(cuàn)金鼎。

素瓷雪色縹(piāo)沫香,何似諸仙瓊蕊漿。

一飲滌昏寐,情思朗爽滿天地。

再飲清我神,忽如飛雨灑輕塵。

三飲便得道,何須苦心破煩惱。

此物清高世莫知,世人飲酒多自欺。

愁看畢卓甕間夜,笑向陶潛籬下時。

崔侯啜(chuò)之意不已,狂歌一曲驚人耳。

孰知茶道全爾真,唯有丹丘得如此。

皎然長年隱居浙江湖州杼山妙喜寺,但“隱心不隱跡”,與當時的名僧高士、權貴文人有著廣泛的聯絡。崔石初任湖州刺史,時皎然居於湖州妙喜寺,兩人同飲茶,皎然做此作品。

可以說,

陸羽透過《茶經》規範了茶的物質形式,皎然則提出了茶的精神維度

。陸羽整理出茶事文獻,提供茶道美學,但尚未達到茶禪的境界,皎然強調茶的功效,更強調茶的意境,成為“茶禪一味”思想的先驅。

陸羽逝世於湖州青塘別業,略晚他十餘年的百丈懷海禪師是禪宗六祖慧能三世徒,也是禪宗叢林

《百丈清規》

的制定者,《百丈清規》規定了寺院煎茶、品茶的禮儀,正式確定了茶在禪門中的重要地位。

我們都知道,佛教在中國後期發展為八個宗派,分別是:天台宗、三論宗、法相宗、華嚴宗、禪宗、律宗、密宗、淨土宗(我曾在宗教的起源與發展佛教篇提及過,請關注回看)。我們都知道禪宗後來發展成為“

一花五葉

”(《景德傳燈錄》卷二十八記載:“一花開五葉,結果自然成。”),“一花”指禪宗之源,由達摩傳入中國的“

如來禪

”,“五葉”指禪宗六祖慧能門下的五個宗派,即

“溈仰宗”“臨濟宗”“曹洞宗”“雲門宗”“法眼宗”

,是為五家。臨濟宗下又分“黃龍派”“楊岐派”,合稱七宗。“五家七宗”各立門戶,各有家風。宋朝以後,唯“臨濟”“曹洞”盛行於世。

我們前面提及的

圓悟克勤禪師

是臨濟宗的第十一世法脈傳人,正是他明確提出了“茶禪一味”的說法,他撰寫的

《碧巖錄》

成為禪宗的新經典,是古今公認的“

禪門第一書

”。圓悟克勤禪師的嗣法弟子為虎丘紹隆和大慧宗杲。公元1128年。當時弟子虎丘紹隆要離開師傅,去雲居山真如院擔任住持,圓悟克勤寫給他一幅字(

《印可狀》

),大體意思是說,虎丘追隨自己參禪多年,成績優秀,已達大徹大悟之境,特此證明。後來這幅印可狀(並非傳說中的“茶禪一味”)傳到了日本,

村田珠光

(他改革了當時流行的書院茶、鬥茶,將禪的思想匯入茶文化,

創立日本茶道

)從一休宗純處接過的這張珍貴的印可證書,成為日本茶道界最高的寶物。

接過臨濟宗第十九世衣缽的

石屋清珙禪師

,將茶、禪、詩的意境演繹到極致,並將臨濟宗的法脈傳到朝鮮半島。石屋清珙禪師駐錫

霞幕山

,傳道高麗

太古普愚禪師

,臨濟法脈北上高麗。

我們繼續回到茶禪文化在中國的發展。除了陸羽和皎然,我們還得再提一個人——

盧仝(tóng)

。盧仝是唐代詩人、文學家,自號

玉川子

,著有

《茶譜》

,被世人尊稱為“

茶仙

”,常與“茶聖”陸羽相提並論。盧仝寫的

《七碗茶詩》

頗為知名,《七碗茶詩》其實並不是單獨的一首詩,而是

《走筆謝孟諫議寄新茶》

的節選。盧仝的好朋友諫議大夫孟簡派人把新茶送給盧仝,盧仝飲用之後,即興而作《走筆謝孟諫議寄新茶》,《七碗茶歌》太過於精彩,因此被後人單獨成篇。盧仝的《七碗茶歌》在日本廣為傳頌,並演變為“喉吻潤、破孤悶、搜枯腸、發輕汗、肌骨清、通仙靈、清風生”的日本茶道。

《七碗茶歌》

一碗喉吻潤,二碗破孤悶。

三碗搜枯腸,唯有文字五千卷。

四碗發輕汗,平生不平事,盡向毛孔散。

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靈。

七碗吃不得也,唯覺兩腋習習清風生。

詩人

元稹

(是個有才華的渣男)曾寫過關於茶的一首寶塔詩,也很出名。長慶四年,白居易被任命太子左庶子分司東都,就要從杭州返回洛陽述職,元稹等一波同僚為白居易餞別。元稹在席中以“茶”為題,從一言至七言句,層層推進了茶的境界。

寶塔詩《一字至七字詩·茶》(唐·元稹)

茶,

香葉,嫩芽,

慕詩客,愛僧家。

碾雕白玉,羅織紅紗。

銚煎黃蕊色,碗轉麴塵花。

夜後邀陪明月,晨前命對朝霞。

洗盡古今人不倦,將至醉後豈堪誇。

到了宋代,在藝術帝王宋徽宗的影響下,茶事盛於大唐,

鬥茶風氣盛行

。范仲淹的

《和章岷從事鬥茶歌》

是鬥茶詩中最為著名的一首,記錄了宋代鬥茶的盛況,文學性和歷史文獻價值俱佳。

《和章岷從事鬥茶歌》

節選

年年春自東南來,建溪先暖冰微開。

溪邊奇茗冠天下,武夷仙人從古栽。

……

研膏焙乳有雅制,方中圭兮圓中蟾。

北苑將期獻天子,林下雄豪先鬥美。

鼎磨雲外首山銅,瓶攜江上中泠水。

黃金碾畔綠塵飛,碧玉甌中翠濤起。

鬥茶味兮輕醍醐,鬥茶香兮薄蘭芷。

……

眾人之濁我可清,千日之醉我可醒。

屈原試與招魂魄,劉伶卻得聞雷霆。

盧仝敢不歌,陸羽須作經。

森然永珍中,焉知無茶星。

……

不如仙山一啜好,泠然便欲乘風飛。

君莫羨花間女郎只鬥草,贏得珠璣滿鬥歸。

北宋的

蔡襄

也是茶事方面的專家,著有專業茶書

《茶錄》

。《北苑十詠·造茶》是蔡襄任福建轉運使到建安北苑督造貢茶時所寫。

《北苑十詠·造茶》

屑玉寸陰間,摶金新範裡。

規呈月正圓,勢動龍初起。

焙出香色全,爭誇火候是。

兩宋文人不僅喜歡鬥茶,喜歡喝茶,而且留下許多著名以茶入詩的名句,比如蘇東坡的

《次韻曹輔寄壑源試焙新茶》

,留下“

戲作小詩君一笑,從來佳茗似佳人

”的名句。

陸游更是自詡茶聖陸羽轉世,在詩中立志要繼承陸羽做一位茶神,比如這首

《臨安春雨初霽》

,“

小樓一夜聽春雨,深巷明朝賣杏花。矮紙斜行閒作草,晴窗細乳戲分茶

”被傳為佳句。黃庭堅極為愛茶又深達禪理,作詩盡顯茶禪一味家風。他的詩作

《奉同六舅尚書詠茶碾煎烹三首》

,敘述了宋人煎煮茶湯的完整程式。

其一

要及新香碾一杯,不應傳寶到雲來。

碎身粉骨方餘味,莫厭聲喧萬壑雷。

其二

風爐小鼎不須催,魚眼長隨蟹眼來。

深注寒泉收第一,亦防枵腹爆乾雷。

其三

乳粥瓊糜霧腳回,色香味觸映根來。

睡魔有耳不及掩,直拂繩床過疾雷。

(未完,請關注看下篇)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