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有“為什麼”問不停的娃,是時候翻出這部紀錄片了!

家有“為什麼”問不停的娃,是時候翻出這部紀錄片了!

文 | 米粒媽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體會過,被娃從早到晚追在耳邊問“為什麼”是什麼感覺。如果悲傷有形狀,那一定是孩子追問“為什麼”的模樣。

有一陣子,米粒的好奇心尤其旺盛。

家有“為什麼”問不停的娃,是時候翻出這部紀錄片了!

每天早上一睜眼睛,等待我的就是一連串讓人頭大的問題。

“為什麼我發不出佐助那樣的一發技?”

“為什麼我不能變成奧特曼?”

“為什麼不讓我吃糖?”

“為什麼不養狗?”

“為什麼?”

……

聽著米粒的碎碎念我恨不得兩眼一閉又昏睡過去。

要是問些基本的科學問題,我還能讓他去翻翻《百科全書》,可他這一會兒外星生命一會兒動物智慧的,老母親也招架不住啊,這麼些稀奇古怪的問題要我去哪裡找答案。

煩是真的煩,但轉念一想,孩子腦洞大一點又有什麼錯呢,不就是科普嘛,這有什麼難!

身為一個資深的資源礦工,我不能成為孩子求知路上的絆腳石啊!我得支稜起來啊!

家有“為什麼”問不停的娃,是時候翻出這部紀錄片了!

挖地三尺,終於讓我翻到一部Netflix出品的超有趣的生活百科《Explained》(也被翻譯成《解釋一切》或《流行大百科》)。

每集有不同主題,涵蓋了外星生命、益智運動、寵物、電競遊戲甚至標點符號等各種稀奇古怪的問題。每一集大概20分鐘左右,對一個事物的起源到現在以至未來、從各個角度和層面進行分析解讀,比起學術類的科普,這個紀錄片更加生活化一點。

作為日常開拓眼界的小知識足夠用了。資源都找來了,哪有不跟姐妹們分享的道理呢?為了弄這個分享我也真是拼了,公司的網出了點故障,我又帶著資源回家傳網盤,來來回回折騰了一晚上,總算弄好了。

家有“為什麼”問不停的娃,是時候翻出這部紀錄片了!

跟一般以學術性比較強的科普紀錄片不同,這是一部對各種大眾流行或日常事物的小小科普紀錄片。

Netflix不用說,在自家出品上一向捨得花錢,財大氣粗地保證了紀錄片製作精良。

它的片名就更霸氣了,叫做《解釋一切》,顧名思義,就是幫我們在短時間內迅速瞭解一個規則,或是一件事情發展的脈絡,非常適合作為科普入門和孩子一起看。

家有“為什麼”問不停的娃,是時候翻出這部紀錄片了!

比如關於“糖”的問題。

相信很多老母親也跟我一樣,都特別關注孩子的營養均衡。可一旦糖分攝入太多就會打破這種平衡,會帶來很多不良的後果。

家有“為什麼”問不停的娃,是時候翻出這部紀錄片了!

米粒媽戒糖多年,最擅長挖掘抗糖好物。

但幾乎沒有一個小孩能抵禦得了甜味的誘惑,大家有沒有想過,人類為什麼這麼嗜甜呢?

這就要追溯到很久很久以前了。

家有“為什麼”問不停的娃,是時候翻出這部紀錄片了!

我們的祖先靠狩獵和採集果子生存,全是體力活啊,這些都需要身體裡儲存大量的熱量來維持勞作。

家有“為什麼”問不停的娃,是時候翻出這部紀錄片了!

對他們來說,糖分是最容易獲取的東西,也是最便捷的能量來源。

千年之前,人類的祖先就學會從甘蔗中提取糖分了。

長此以往代代相傳,嗜甜慢慢被寫進了人類的DNA裡。

家有“為什麼”問不停的娃,是時候翻出這部紀錄片了!

廣告畫報上的時髦女郎告訴你,那個時代最流行的就是喝小甜水兒。

家有“為什麼”問不停的娃,是時候翻出這部紀錄片了!

還有官方認證,騎車、運動之後,對身體最有益的飲料也是小甜水兒。

家有“為什麼”問不停的娃,是時候翻出這部紀錄片了!

那時的含糖飲料可是凹造型利器,還一度成為身份和地位的象徵。

但如今我們早已經不需要攝入糖分來維持熱量,過多的糖只會給我們帶來肥胖、齲齒、心臟疾病等等問題,它成了一種負擔。

家有“為什麼”問不停的娃,是時候翻出這部紀錄片了!

▲看這年代感滿滿的廣告

於是研究人員開始不斷尋找代糖產品,還推出了零卡飲料,但效果如何呢?

家有“為什麼”問不停的娃,是時候翻出這部紀錄片了!

甜蜜素、阿斯巴甜、甜菊糖等等各種各樣的人工甜味劑?

家有“為什麼”問不停的娃,是時候翻出這部紀錄片了!

它們能完全取代糖嗎?有沒有一種健康、平衡的方式來滿足我們對甜味的原始渴望?

家有“為什麼”問不停的娃,是時候翻出這部紀錄片了!

當娃又吵著要吃糖的時候,我們該怎麼回答呢?

一起去紀錄片中找找答案吧!

家有“為什麼”問不停的娃,是時候翻出這部紀錄片了!

再來看看米粒心心念唸的狗子。

沒看這部紀錄片之前,我還真沒留意過狗狗與人類的生活交集竟然那麼深!

家有“為什麼”問不停的娃,是時候翻出這部紀錄片了!

有研究表明,狗的祖先狼是第一個被人類馴服的動物。

家有“為什麼”問不停的娃,是時候翻出這部紀錄片了!

家有“為什麼”問不停的娃,是時候翻出這部紀錄片了!

在馴化的過程中,人們會選擇性格相對溫和的狼繁育下一代,久而久之,野性十足的狼慢慢變成了友好忠誠的狗狗。

而且,原來在野外生存時的捕獵技能,也伴隨著不斷馴化,變成了更適用家庭生活的技能。

家有“為什麼”問不停的娃,是時候翻出這部紀錄片了!

比如,狗狗保姆。

家有“為什麼”問不停的娃,是時候翻出這部紀錄片了!

還有這讓人招架不住的狗狗眼,狗狗向鏟屎官要零食、或是想要抱抱親親舉高高時才會出現這樣的表情。

屬於是特別出演的人類限定“迷魂湯”,因為這個表情對它們的同類根本沒有用。

家有“為什麼”問不停的娃,是時候翻出這部紀錄片了!

不過對於它們的表演,人類每次也都會照單全收,沒辦法,萌即正義啊,我家的傻小子米粒這不就被懵住了嘛

也不是光會撒嬌賣萌,有事狗子也是真上。

家有“為什麼”問不停的娃,是時候翻出這部紀錄片了!

狗狗對人類情緒的感知能力非常強,它們永遠都知道你什麼時候需要親近,什麼時候需要一個人靜靜,在一些自閉症孩子的干預治療中,汪汪隊總是能立大功。

在人類看來,自己馴化了狗,但也許在狗狗眼中,它們才是治癒人類的良醫。

這部紀錄片的主題能有多神奇呢?除了一些日常能接觸到的有形物品,連抽象的感嘆號都能拍一集!

人類有很多發明,但想結束一句話,通常只能用三種符號:句號,問號,感嘆號。

句號表示一句話的完結,問號用來發問,那感嘆號呢?

感嘆號跟其他符號相比,本身就帶有強烈的感情色彩,稍不注意就會產生誤會。

家有“為什麼”問不停的娃,是時候翻出這部紀錄片了!

這段吵架簡直笑死我。

也許你想表達強烈的情緒,但別人可能以為你在虛張聲勢,或者根本分不清你的真實意圖。

這個尺度還真難拿捏啊。

家有“為什麼”問不停的娃,是時候翻出這部紀錄片了!

還有道歉。

我們平時都會教育孩子做錯事情要道歉,但怎樣的道歉才是真誠有效的呢?

反正不會是“對不起,無意佔用公共資源”這樣的小作文。

家有“為什麼”問不停的娃,是時候翻出這部紀錄片了!

益智、運動類的專案也有涉及。

國際象棋作為一項培養專注力、記憶力和思維能力的棋藝遊戲,一直是備受藤校青睞的。

家有“為什麼”問不停的娃,是時候翻出這部紀錄片了!

它普遍被認為是高智商者的遊戲,很多藝術家和名人都喜歡玩。

這小小的64格棋盤究竟有什麼魔力,能吸引這麼多人想要一較高下呢?

家有“為什麼”問不停的娃,是時候翻出這部紀錄片了!

紀錄片就從最基本的規則講起,用動畫棋盤展示了每一枚棋子的作用,最弱小計程車兵也可以打敗國王。

家有“為什麼”問不停的娃,是時候翻出這部紀錄片了!

而且歷史上女性領袖的優秀也體現在了規則中,王后可以去棋盤上的任何角落,如果失去了後,那我勸你最好還是乖乖認輸吧。

家有“為什麼”問不停的娃,是時候翻出這部紀錄片了!

雖然棋盤只有區區64格,但蘊藏其中無窮變化的獨特走法卻比地球上的沙粒、或是銀河系中的塵埃粒子還要多。

家有“為什麼”問不停的娃,是時候翻出這部紀錄片了!

每走一步都會導向千變萬化的結局,對於棋手來說,贏棋還不夠,還要贏得漂亮,真稱得上是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

這也許就是國際象棋的魅力吧。

而作為“紳士的遊戲”,板球也不甘落後。

這項起源於英國的運動可是個持久戰,國際板球賽的測試賽中,球員每天至少要打六小時,中間會有茶歇時間。

家有“為什麼”問不停的娃,是時候翻出這部紀錄片了!

有時候打著打著還得叫停,大家先去吃箇中飯,要不然體力跟不上。想完成一場完整的比賽,整整需要5天!

這項運動最崇尚的就是體育精神(sportmanship)和公平(fairplay),而且尤其注重手眼協調和技巧的運用,是不是有老母親的DNA動了?

片中還有許許多多非常有趣的小知識點,比如

伽利略曾經靠給別人占星貼補家用;水資源就是未來世紀的石油;整容手術最初是為了幫助受傷的戰士修復容貌等等

一集只有15-20分鐘,屬於短平快的輸出方式,碎片時間用來刷手機短影片,不如來看看這部《解釋一切》吧,又好玩又長知識!

家有“為什麼”問不停的娃,是時候翻出這部紀錄片了!

而且資源都有內嵌字幕,可以在設定中選擇簡體中文,不用擔心看不懂。

這個紀錄片最好的一點是它不僅僅是科普,還有引申出的對於事情本身的探討與思考,孩子們透過它可以看到世界的不同面,那些好奇心與求知慾都會被滿足,還拓寬了眼界。

影片一共出了三季,主題從流行音樂、廣袤宇宙再到益智運動和對抽象問題的思考,真的是包羅永珍,不過不同年齡段孩子的接受程度不同,米粒媽還是建議各位老父親老母親先看看資源中的目錄,挑出適合自家娃的內容,做到心中有數。

這樣不僅能可以給孩子“量身定製”,還相當於提前預習了功課,方便在娃面前秀一下。

家有“為什麼”問不停的娃,是時候翻出這部紀錄片了!

作者簡介:@米粒媽愛分享(歡迎關注哦),美國海歸,海淀家長,噹噹新書總榜第一名《影響孩子一生的親子英文書》作者。專注於0-5歲寶貝的科學養育、學習啟蒙,以及全世界的新奇好物推薦,歡迎關注!(5-12歲寶媽請關注:@米粒媽頻道)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