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到中年,還要讀書學習嗎?

俗語話說:三十不學藝。好像過了三十歲,再學習已經沒有意義了,也可能是學不會了,人生基本定型,今後的道路只能一條道走到黑了。

但孔老夫子也說過:朝聞道,夕死可矣,也就是有了“活到老學到老”的意思。那我們應該遵從哪種說法呢?

我們先來研究一下為什麼古代會有“三十不學藝”這樣的說法?其實在古代所能夠從事的工作非常有限,更多是手工藝製造之類,也就是一些現代認為的熟練工。這都需要大量時間的積累,而古代人均壽命短,三十歲已經人生過半,這時去耗費大量時間學習其他工種確實不划算。

人到中年,還要讀書學習嗎?

但現在的情況完全不一樣了,很多國家都進入老齡化社會,老齡化也就預示著我們的年齡會越來越長。同時社會發展也日新月異,隨時面臨著產業更新換代的風險。即使在同一個行業,一個人都沒有確定的可能完成整個人生,隨時都有被淘汰的可能。

下崗而如果沒有做好準你,而這時就會面臨悲催的結果。比如二十年前的那次下崗潮,很多人都是處於年富力強的時候被迫下崗,處於人生巔峰時候的個人本可以有著大量機會去其他方向闖蕩。但因為當時社會機制培養出來的人都只專注於一個方面,很多人都是準備在同一個地方的工作到退休的,完全沒有做好面對外面的世界的準備,結果就兩眼一抹黑,找不到方向了。

人到中年,還要讀書學習嗎?

我們現在所面臨的情況其實也一樣,沒有任何行業、任何工作可以保證工作到退休,那個人是否有準備去接受大的變化呢?怎麼去做準備呢?社會中出現大量的斜槓青年就是最好的例證,他們就是做好面對危機的準備的。有著其他的副業,即使出現變化之時,也不至於讓生活陷入困頓,這其實就是一種“反脆弱”的生活方式。

能我們如果要學習工作以外的知識,最好的選擇是什麼呢?我們要做斜槓青年,本職工作之外的斜槓要往哪方面發展呢?很多人為了貼補家用,把副業建立在其他耗時、耗力的體力勞動之上,比如外賣、跑車。當然不是說這些工作不好,但這些工作沒有任何晉升的空間,只能帶來眼前的收益,無法給生活帶來質的改變。真正面臨失去本職工作之後,這些工作依然不能維持脆弱的生活。

人到中年,還要讀書學習嗎?

四十不惑,人到中年之後,也能真正明白自己最想要的是什麼?自己的愛好是什麼?那就是自己追求的方向。先不管在這些方面能不能得到經濟效應,喜歡就是堅持下去的動力。一直堅持下去就能不斷進步,根據一萬小時理論,經過一萬個小時之上的鍛鍊,就可以成為這方面的專家呢?就能給自己的人生帶來收益。

中國詩詞大會第三季冠軍快遞員雷海為,就是用業餘時間背誦中國古詩詞。這本就是看似最無用的副業學習了,可當他達到一定的境界之後,不也脫穎而出,改變了自己整個人生嗎?

假設雷海為不能拿到冠軍,他依然從事快遞工作,可大量喜愛的詩詞學習,相信他的內心也依然是有所寄託,是富足的,就這樣走位他職業生涯,他的生活也是有滋有味的。

人到中年,無論是為未來自己的人生做準備,還是僅僅讓自己生活變得更美好,學習新東西、不斷自我成長都是必不可少的。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