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之戰:阻止了大一統盛世提前到來,曹操失敗原因在於想當皇帝

我是棠棣,一枚歷史愛好者。歡迎大家【關注】我,一起談古論今,縱論天下大勢。君子一世,為學、交友而已!

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秋冬的歷史,包括“赤壁之戰”,對分裂還是統一來說,無疑是相當關鍵的。其程序本來具有多種發展的可能性,並非只有後人所見的那種“過去完成時態”的表現方式。

戰前諸葛亮對孫權說:“操軍破,必北還,如此則荊、吳之強,希足之形成矣。成敗之機,在於今日。“

赤壁之戰:阻止了大一統盛世提前到來,曹操失敗原因在於想當皇帝

問題是:當年孫、聯合破操,是否有絕對的把握?戰爭是充滿偶然性的領域,沒有一種人類的活動像戰爭這樣廣泛、經常地和偶然性發生接觸。偶然性增加了各種情況的不確定性,並對事件的程序產生重要影響。

在後人的眼裡,“赤壁之戰”曹操失敗,孫劉獲勝,是鐵證如山的歷史事實。

而從當時的情況看,曹操之敗並非不可避免。先前曹操之得,“非惟天時,抑亦人謀”;曹操赤壁敗後,嘆無郭嘉,似乎此失,亦在人謀也。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秋冬的歷史,包括“赤壁之戰”,其程序本是可逆的,不屬於單向度發展的模式。

一、曹操的失敗並非必然

如果曹操趁東吳水軍西上之前,速攻夏口,或者提前佔領幕阜山、九嶺山西麓的山前地帶(今天咸寧岳陽、長沙一帶),便可能出現另外一種局面,甚至只要操軍早幾天出發,在夏口與孫劉聯軍相遇,即使初戰受挫,引次江北,佔據今天漢陽一帶的丘陵階地,“漢口不闊一里,箭道交至”,結果自然不同。

周瑜戰前曾經揚言曹操此番乃是自來“送死”,“將軍擒操,宜在今日”。

根據是操有“四患”:“今使北土已安,操無內憂,能曠日持久,來爭疆場,又能與我較勝負於船楫間乎?今北土既未平安,加馬超、韓遂尚在關西,為操後患。且舍鞍馬,仗舟楫,與吳越爭衡,本非中國所長。又今盛寒,馬無蒿草,驅中國士眾遠涉江湖之間,不習水土,必生疾病。“

周瑜“四患”之說,為一些專家奉為圭皋,視為千古不易之論:實際上袁氏家族集團(含幷州高幹)覆滅之後,北方已經基本平定:遼東公孫康殺袁尚、袁熙,送首級與曹操,更無能力趁曹操在荊州時南下中原;三郡烏丸已遷入內地,成為曹操麾下征戰的勁旅。

馬超幫助曹操平定高幹,其父馬騰被徵到朝廷任職,成為曹操控制馬超的人質:馬超、韓遂後來據關中反叛,實為曹操遣鍾繇討張魯,有意藉機逼反,並非蓄謀要與曹操爭天下。益州劉璋,自曹操佔領荊州之後,幾次派人前來表示順服,並派數百蜀中叟兵到荊州助戰。獻帝若有被人劫持之虞,曹操完全可以“御駕親征”的名義,將小皇帝從許都搬到荊州軍中,就近控制(後來的司馬氏就是這樣做的)。

從曹操整個控制範圍的經濟實力與軍事優勢來看,他完全擁有與聯軍長期相持的條件。

事實上,只要曹操肯聽從賈詡的持重之策,不希圖“畢其功於一役”,稍待時日,則“又今盛寒,馬無蒿草”,“不習水土,必生疾病”的問題均可避免。

赤壁之戰:阻止了大一統盛世提前到來,曹操失敗原因在於想當皇帝

“南船北馬”之說,人所共知:江南地區作戰,水軍的確具有相當的優勢。不過從前對南方“以舟楫為輿馬”的傳統說法,理解上往往過於絕對,以為步兵、騎兵在南方很難發揮其作用。

實際上最早建立舟師的吳、越兩國,始終擁有獨立的步兵,而且是軍中的主要兵種。江南地區,從吳越爭霸到“百萬雄師過大江”,雖必須以舟船作為輔助手段,但克敵制勝的主要手段,仍是依靠強大的步兵。

長江中游的江漢平原一帶,古代不僅經常發生各種規模的步騎戰,還進行過對地形條件要求最高的車戰,而且規模很大。

公元前506年11月的“吳入郢之戰”,進抵漢水東岸的吳、蔡、唐聯軍,約四五萬人,用木製戰車;楚國軍隊十萬餘人,用革飾戰車。在大洪山、大別山南麓,漢水以東以北的柏舉、清發、雍等地進行了六次戰鬥,楚軍大敗。

吳軍挑選精銳步卒為先鋒五戰而佔領楚都(郢)。次年六月,秦軍遣戰車百乘救楚,與楚軍殘部會師後,在漢水流域的沂、軍祥、雍澨、麋、公之谿等地多次擊敗吳軍,恢復楚國。

1274年,蒙元伯顏率軍沿漢水南下“前後延袤,旌旗數百里,水陸並進”,二十餘萬軍隊中,雖有不少舟師船艦,但其主力仍是步騎。阿術軍在青山磯對岸登舟,載馬後隨,經中流血戰後,攀南岸步鬥:岸上宋軍稍一後撤,元軍便“出馬於岸”,發揮騎兵優勢,大破宋軍。

由此可知,“仗舟楫”並不等於“舍鞍馬”,南方作戰不僅可以用步兵,也可以用騎兵。蒙古、清兵南下,步騎(尤其是騎兵)在其中發揮了很大的作用。

地處江南的東吳對戰馬的需求非常迫切:與遼東公孫氏結好,屢次派人去遼東買馬;吳蜀通好,諸葛亮亦以馬匹相贈。北軍南下,“舟楫”主要用於跨越長江天。

“將軍大勢,可以拒操者,長江也。今操得荊州,奄有其地,劉表治水軍,艨幢鬥艦,乃以千數,操悉浮以沿江。兼有步兵,水陸俱下,此為長江之險,已與我共之矣!”

對於已經跨越天險的曹操來說,完全可以充分發揮龐大步騎之優勢,而將手中掌握的水師作為輔助力量。

周瑜意在主戰,因而盡“言其利而不言其害”,實縱橫家之言。而此“四患”之說,又與後來的事態發展相彷彿,頗有“事後諸葛亮”之嫌。

赤壁之戰:阻止了大一統盛世提前到來,曹操失敗原因在於想當皇帝

“今寇眾我寡,難與持久,“黃蓋的憂慮說明:曹操即使處於此種不利境地,依然擁有反敗為勝之可能。

佔領長江南岸蒲圻陸口一線,迫使曹操“引次江北”,讓其二十餘萬優勢步騎處於實際上的閒置狀態,僅僅與其總體戰鬥力不如己方的水軍作戰是聯軍奪取戰役勝利的關鍵。

“儘管達成突然性是採取任何作戰行動的出發點,但是……最初達成的(特別是戰略上的)突然性效果可能會被以後發生的事件所抵消。”

赤壁初戰之後,曹操如能認清形勢,明白周瑜的意圖,便可以逐步化解周瑜突然性的效果。長江西北岸過於狹窄,通達性、機動性都極不理想。

但曹軍兵力優裕,在正面無法強攻渡江的情況下,可以分兵向兩翼展開,伺機渡江,迂迴攻擊聯軍,改變被動狀態、曹軍可以沿堤岸向東北方向運動,利用兵力優勢,拉長戰線,迫使周瑜循江回防,分散兵力;如果對岸防守薄弱,或周瑜不予回防,則伺機大舉渡江,步騎登陸參與戰鬥,否則便循自然堤進入黃陵磯——漢陽的丘陵階地,相機攻擊防守夏口的劉琦而奪取之。

聯軍的水上交通線遂險象環生,後方糧秣等後勤接濟出現困難,甚至成為失去退路的孤軍。周瑜水軍初次勝利所獲得的空間(地形)優勢,將隨著時間的推移化為烏有。若曹操不為黃蓋的詐降之計所迷惑,毅然決然地走出“圮地”,即使“東南風盛”,周瑜也難取得“赤壁之戰”的決定性勝利。

二、赤壁之戰曹操失敗在於急於成就帝業

北宋何去非指出:“曹公之於兵也,巧譎奇變,離合出沒,其應無窮,白首於兵,未嘗不以少敵眾也。卒喪赤壁之師,而成劉備、周瑜之名者,驕荊州之勝,恃水陸之眾,而敗於懈也。”

就是說赤壁之敗,出於曹某自己急於求成,麻痺輕敵,不僅比不上“平生見小敵怯,見大敵勇”的劉秀,甚至亦不及“慎於勝後“之陸遜。

若純粹將“驕伐輕敵”作為曹操赤壁之敗的根本原因,不僅是將深層次的問題表面化,而且無法解釋曹操事後隻字不提賈詡之諫,卻連聲感嘆郭嘉的緣由。赤壁戰前的曹操與官渡戰前的袁紹頗為相似,均想盡快結束統一戰爭,取得登上皇帝寶座的通行證。

一般的功名利祿,尚且如此“九五至尊”的誘惑,就更不用說了,怪不得歷史上多少英雄豪傑為此而暈頭轉向。

赤壁之戰:阻止了大一統盛世提前到來,曹操失敗原因在於想當皇帝

袁紹經過十年苦戰,不僅一統黃河以北(冀、幽、並三州),而且控制了黃河以南的青州,北方的烏桓、鮮卑,遼東割據的公孫氏皆俯首聽命,“吾南據河,北阻燕、代,兼戎狄之眾,南向以爭天下”的戰略目標,已經完全實現。

袁紹如果能夠在力量已佔較大優勢情況下,按捺下躁急的稱帝之心,冷靜理智地重新制定下一步戰略計劃,便可穩操勝券。

當時曹操雖然擁有“挾天子而令諸侯”的政治優勢,但在軍事地理上處於四面受敵的“中腹”位置

:北面袁紹,比他強大;南面孫策,有長江之險;西南面的荊州劉表,北有秦嶺、伏牛,東有大別、桐柏;關中的馬騰、韓遂,有黃河、潼關之隔;惟有曹操的兗、豫、徐,處在一望無際的黃淮海平原上,兵家所謂的“四戰之地”,任何時候都可以長驅直入。

袁紹如果從幷州向西發展,控制關中及涼、益二州,與劉表打通,形成北、西、西南三面的戰略包圍態勢,曹操“以兗豫抗天下六分之五”,恐迴天無力矣。

赤壁戰前的曹操比當年的袁紹更具優勢:

長江以北的袁術、呂布、袁紹、袁譚、袁尚、高幹皆已相繼殄滅;關中河西軍閥或來京師任職,或送質任子,皆已羈縻之,不敢輕動;益州劉璋數次派人前來致敬,服從的意向非常明顯;荊州劉琮不戰而降,老對手劉備在當陽一觸即潰,狼狽逃竄,其軍隊已難以組織起有效的抵抗;獨獨剩下一個年方27歲的江東孫權。天下誰能與我爭鋒?

曹操的勢力,在建安前期之所以發展得如此迅速,“挾天子而令諸侯”的政治優勢是重要的原因,聚集在他周圍的大批人才,當初就是衝著漢獻帝這塊金字招牌來的。

曹操手下謀士中高手如雲,這是曹魏集團之所以越來越強的人才優勢,可惜的是,只有惟曹氏馬首是瞻的郭嘉才真正得到曹操的信任。

赤壁之戰:阻止了大一統盛世提前到來,曹操失敗原因在於想當皇帝

統一中國,取代漢室,在與同路人即將分道揚鑣的叉路口上,曹操既躊躇滿志,又以狐疑的目光注視著手下這批老謀深算的高手。“黃袍加身”慾望的誘惑之下,曹操偏向於快捷取勝之策,很難接受穩妥的持久方略甚至懷疑某些人的建議是否別有用心。

曹操畢竟是一個不僅有知人之明,且也能夠自知的人。赤壁敗後,曹操回軍。首先穩定北方內部,然後對江東微取攻勢。既然統一大業已無速成之可能,曹操只能放棄功成名就、身自代漢的打算。否則,水到渠成,實至名歸,“知天命”不久的曹操就可能當仁不讓。

“設使國家無有孤,不知當幾人稱帝,幾人稱王?”建安十五年(公元209年)的《讓縣自明本志令》,就出現在這樣的背景中。十六年(公元210年)正月,以曹丕為五官中郎將、副丞相,據軍事大本營鄴為留守。準備步周文王後塵的曹操,開始對自己的身後之事做出安排。

赤壁之戰具有深遠的歷史影響,導致曹操統一中國努力的失敗,南北對抗歷史局面的出現。因而在某種意義上說,乃是改變了歷史程序的走向。嗣後六七十年南北長期分裂對抗,雙方都大傷元氣。

赤壁之戰:阻止了大一統盛世提前到來,曹操失敗原因在於想當皇帝

戰爭給予經濟的沉重負擔,緩慢的人口增長與勞動力的嚴重不足,以及北方少數民族大批遷徙內地……對西晉末的“五胡亂華”、南北之間的數百年分裂,產生了不可低估的影響。西晉貴族的腐敗與諸侯王之間的割據紛爭,不過是一個現實的誘因,其禍根早就種下了。

(正文完)

如果有其他關於歷史領域的話題或觀點可以【關注】我私聊,也可以在下方評論區留言,第一時間回覆。

頂部